【原词】
尽日凭高目②,脉脉春情绪③。嘉景清明渐近,时节轻寒乍暖④,天气才晴又雨。烟光淡荡⑤,妆点平芜远树⑥。黯凝伫⑦。台榭好、莺燕语。
正是和风丽日,几许繁红嫩绿,雅称嬉游去⑧。奈阻隔、寻芳伴侣⑨。秦楼凤吹⑩,楚馆云约⑪,空怅望、在何处。寂寞韶华暗度⑫。可堪向晚⑬,村落声声杜宇⑭。
【注释】
①《西平乐》:词牌名,此调有仄韵、平韵两体。仄韵者始自柳永,《乐章集》注“小石调”。
②凭高目:登高望远。
③脉脉春情绪:这句不仅写出了春天的暖意,也写出了词人的心境,“脉脉”二字又可作脉脉相视解,则春色与我心相融为一,彼此相许。
④“嘉景”三句:清楚地写出了清明前后的天气多变的特点,忽而变暖,又有轻寒,刚刚放晴转而又下雨。轻寒乍暖,天气突然变暖,但依然略带寒意。
⑤淡荡:轻轻飘荡。
⑥平芜(wú):开阔平坦的原野。
⑦黯:黯然伤神。
⑧雅称:对人称说。
⑨“奈阻隔”句:原本想要找人一起同游,无奈被山川所阻隔,意为与情人天各一方。
⑩秦楼:亦名凤楼。相传秦穆公女弄玉,好乐。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弄玉妻之,为之作凤楼。二人吹箫,凤凰来集,后乘凤飞升而去。凤吹:彩凤吹箫。
⑪云约:朝云相约。彩凤、朝云,都是当时妓女喜用名。
⑫韶华:美好的年华。
⑬可堪:如何忍受。
⑭杜宇:指杜鹃,传说为望帝魂魄所化。杜宇为传说中的古蜀国开国国王。公元前1057年,鱼凫王杜宇参加了武王伐纣的战争,号称蜀。杜宇始称帝于蜀,号曰望帝。杜宇退而隐居西山,传说死后化作鹃鸟。每年春耕时节,子鹃鸟鸣,蜀人闻之曰“我望帝魂也”,因呼鹃鸟为杜鹃。一说因通于其相之妻,惭而亡去,其魂化作鹃鸟,后因称杜鹃为“杜宇”。
【译文】
整日里凭高远望,引发了绵长无尽的春愁。时节渐进清明,满眼都是美丽的景色。天气一会儿晴朗一会儿又细雨绵绵,使刚刚有些暖意的天气带着一丝微寒,自己的心情也随之微妙地变化着。春日的淡淡雾气飘散在平原的草地和远方的树林上,犹如盖上了一层轻纱,隐隐约约、朦朦胧胧,将景色妆扮得十分美丽。默默地长久凝神伫立着观看。近处,台阁亭榭是那般精美,莺歌燕语又是多么悦耳。
正是风和日丽的好天气,百花绽放,草树嫩绿,多么适合结伴郊游啊。怎奈跟我一起寻芳的伴侣却被阻隔在千里之外。曾经有过的秦楼楚馆的歌舞生涯、云雨之约,都如烟云消逝,只剩下白白的惆怅,不知佳人在何处。美好的时光也只能在孤寂中度过。如何能忍受黄昏渐近时,村落里传来的声声杜鹃的悲鸣声。
【赏析】
词的上片主要将笔墨放在了春天的美景上。起两句总摄上片。“尽日凭高目”,点明全词的立足点,这些都是词人登高远望所见之景。之后的四句则点明了时节与气候,“嘉景清明渐近,时节轻寒乍暖,天气才晴又雨。”这六言三句,看似平平无奇,却透着一种娴熟。描写自然,一气呵成,其句中节奏皆为“二二二”,显得悠然、平稳,与春景相称。意思是说清明佳节将至,天气开始变暖,但是又略带寒意,有些阴晴不定。“雨”字是为了协韵。不一定指此刻正在下雨。下面两句写春光,“烟光淡荡,妆点平芜远树”。这是词人远望所见之景。春日的淡淡雾气飘散在平原的草地和远方的树林上,犹如盖上了一层轻纱,隐隐约约、朦朦胧胧,将景色装扮得十分美丽。词人被眼前的美景所触动,心生隐言,不禁暗自神伤起来;但是他既被吸引住,不忍离去,故末韵为“黯凝伫,台榭好,莺燕语。”他还是久久凝神伫立着观看。近处,台阁亭榭是那般精美,莺歌燕语又是多么悦耳。这段三言三句,节奏急促,隐含内心情绪的激动。
下片抒发了词人触景伤情、孤独无伴的悲哀。过片三句承上启下。“正是风和日丽”,是对上片的总承,“几许繁红嫩绿”开始从视觉上来填充春色之美。因春天红花茂盛、绿叶还浅,“繁红嫩绿”用得十分恰当。“雅称嬉游去”,开启下文,意思是很适合去春游。接着,笔锋一转,“奈阻隔、寻芳伴侣”,词人感慨出游却因无伴而被阻隔,言外之意就是自己由于无伴相陪也失去了赏春的兴趣。这和上片“黯凝伫”的“黯”字遥相呼应。以下进一层为自己的惆怅。“秦楼风吹,楚馆云约。空怅望、在何处。”前两句是对句,意义相同。秦楼楚馆都是妓楼歌院,可以看出词人所想之人应当是一位青楼女子。风吹散、云隐约,是借喻佳人已被阻隔、分离而难以相见。以“空怅望”中可知可能还在同一城市,但已不知“在何处”了。“寂寞韶华暗度”,点明了伤春伤别。煞拍“可堪向晚,村落声声杜宇。”以杜鹃鸟的悲啼渲染悲伤的气氛;在这寂寞的春日黄昏,声声从村外传来,使诗人原本已经寂寞空冷的心再也禁不住这样的伤感。以景结情,耐人寻味。
这首词极尽借景抒情之极致,感情深厚而凝重,毫无轻佻之态,可见词人用情至深。全词情景交融,丝丝入扣,让人读之容易产生共鸣。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