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郑两国的不同遭遇-春秋故事-春秋时代历史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宋郑两国的不同遭遇

巨星煌煌,照耀古今;高瞻远瞩,虑广思深,举措得宜,丰功伟勋;高风仰止,春秋一人!

——(明)无名氏《子产之碑》

春秋时代历史的主旋律就是晋楚争霸。有意思的是,面对相同的“国际环境”,两个国家因为国民性格不同,而有着不同的遭遇。

这种不同可以高度概括成一个成语——郑昭宋聋。

楚庄王派大夫申舟到齐国出师,商量两国联军对付晋国的事情,并吩咐说:“不要向宋国借路。”同时,楚庄王又派公子冯到晋国进行友好访问,也不让向郑国借路。

▲攻城云梯

此时楚国和郑国、宋国都处于敌对关系。申舟害怕,就对楚庄王说:“郑国是明白的,宋国是糊涂的;去晋国的使者不会受害,而我却定会被杀。”楚王说:“要是杀了你,我就攻打宋国。”申舟把儿子申犀托付给楚王后就出发了。

申舟到了宋国,宋国就把他扣留了。宋国太宰华元说:“经过我国而不向我们借路,这是把我们的国土当成了楚国的边邑啊!把我国当成楚国的边邑,就是亡国。杀了楚国的使臣,楚国一定会攻打我们。攻打我们也是亡国,反正都是一样亡国,为什么不坚持原则,先出口恶气呢?”于是便杀了申舟。

公子友到了郑国,被郑国人知道了,他们把他当做路人甲,无视着让他去了晋国。

两者不同的国民性格是历史和文化造成的。

郑国因近于周室,保守周制,也是个公族执政的国家。它是春秋第一个小霸主国,也就是第一个“变革”的国家,从历史上就乐意变通。到春秋后半期,郑国因连受晋、楚两国军事和经济上的压迫,弄得民穷财尽,盗贼蜂起,甚至戕杀执政,威胁国君。同时卿族专横,互相嫉视,内乱迭起。所以郑国的内政相比他国格外难治。

幸而“时势造英雄”,出来了一位政治家叫做子产,由他来勉强维持危局。子产也是公族出身,是子国的儿子。子国殉了国难,他嗣位为大夫。因为他特别能干,被执政子皮看中了,把大权交给了他,委托他治理艰难的国政。他细心观察当时的国势,任用贤才,善修辞令,以应对诸侯。宽待贵族而以猛治民,严禁寇盗。同时开放舆论,以集思广益。

他先后定出了三种重要的制度:第一是划定都鄙的制度,制定田疆,开浚沟洫,设立五家为伍的保甲制度。第二是创立丘赋的制度(据说一百四十四家为一丘,每丘出兵赋若干,这与鲁国的改制相同),以增加国赋。第三是铸造刑书,以镇压奸民。这第一点可以说是整理乡制,开发农村;第二点可以说是充实军备;第三点是成文法的公布。这三点都是针对当时郑国情势而建立的,是一种近于后世法家的政治计划。这三条政策基本上代表了春秋时代政治变革的最高峰。

不断地适应时代,进行变化,这让郑国能在晋楚争霸的背景下成功存活到战国时代。

而宋国其实是个不大不小的国家,比小国大,比大国小,是二流国家中的第一名。宋国是商朝的后代,当初周朝灭了商朝,周公优待他们,封他们为公爵,而且不用进贡。所以,宋国人一向自称“我们是周朝的客人”,自我感觉超好,自尊心超强。所以,宋国人绝对不干“曲线救国”的事情。

宋国人的口号是:独立自主,永不结盟。

历史决定的郑昭宋聋的国民性格下,郑国成为老牌投降国,而宋国人则都是死硬的“顽固分子”。

有人统计过,城濮之战前,郑国属于楚国阵营。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以晋国胜利告终,郑国参加践土之盟会——大规模晋楚争霸战开始,倒向晋国,第一次背盟。到公元前562年,晋联合诸侯攻郑,在萧鱼结盟——大规模晋楚争霸战结束,郑国第二十二次背盟。

春秋战国时期,非常重视信誉,盟是双方的信义约定,而神明是见证人。然而在郑国的舌辩之士那里,背信弃义则变成了光荣和正义的事情。

楚共王攻打郑国,郑国的形势很危急,国相子驷打算同楚国媾和,子孔说:“我们和晋国这样的大国歃血盟誓,血迹未干,怎可背盟呢?”子驷说:“我们的盟誓本来就是说‘唯有跟从强大的国家’,现在晋国不来援军,楚国围攻我们,那么楚国就是强大的国家了。况且同晋国盟誓是在武力胁迫之下举行的,神灵只会保佑那些诚信的盟誓,而斥恶那些在要挟之下举行的盟誓,因此,我们背弃同晋国的会盟不仅可以,而且还会得到神灵的同情和保佑。”子驷的这一番话,把其他人说得哑口无言。于是,子驷理直气壮地同楚人结了盟。

因为郑国太好欺负了,每次来都能让它屈膝投降。上一章讲过,与霸主国缔结盟约是要付出代价——“成”的。既然来就能有收获,所以晋国和楚国都乐意攻打郑国,所以整个春秋时代,郑国遭受小规模的入侵从来没有中断过,可是却从来没有发生过惨烈的攻防战。

相反,宋国人在春秋时期是打硬仗最多的国家。宋国的南面就是楚国,宋国人瞧不起楚国人。楚国人很生气,所以经常来打宋国。可是宋国人就会拼命守城,绝对不投降。

春秋时期几次著名的围城战争,都是楚国包围宋国首都睢阳。

楚成王曾经率领军队包围宋国数月,宋国顶不住了,于是向晋国求援。晋国出兵,就有了晋楚之间的城濮之战,揭开了晋楚争霸的序幕。

“申舟借道”故事的后半段可以想象得到。楚共王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派出了楚军包围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国不敢对抗楚国,只是派人忽悠宋国“顶住,我们就来了”。这一回,宋国被围了八个月,悲惨到了“易子而食”。最终,宋国人还是投降了,被迫签订了“城下之盟”。

不过,春秋时代,战争是要“成”这个目的的。像宋国这样,就算是签订了盟约,因为国家残破,国民满腹仇恨,也不会支付多少“成”。而因为尽到了抵抗的职责,所以它的背盟也会被别国理解。

知识点思考 为什么使者不公开身份,会引发外交危机?

春秋时代,使者代表的是国家,其身份在别的国家就是国君。而一个国君所在的地方就是这个国家的土地。春秋早期,燕国君送齐桓公而出境,齐桓公就把这块土地直接划给燕国,就是遵守这个礼节。春秋时代的外交充满着古典味道,使者的一举一动都被《周礼》严格规定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