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制度落后带来的国家衰败-春秋故事-春秋时代历史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继承制度落后带来的国家衰败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国)曹植《七步诗》

晋国发生内乱的同时,楚国也“争先恐后”地开始了内乱。不过这次内乱不可避免,是楚国继承制度落后带来的必然结果,根源依然在于楚国社会的贵族症候。

从血统论来说,楚国人自认为是黄帝后裔,身份高贵,由于战乱原因,一路南迁,是比周更加根正苗红——这也是楚国一直想要问鼎中原的原因。而且楚国传承几百年,没有受到过大的打击。楚国三大姓“昭、屈、景”成为国之中坚,从历史沿革上来说,有了贵族形成之基础。

从贵族个人所需要的素质来说,封建时代讲究的是精英政治,各家各族都以人才培养为首要目标。而且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作为财富以及权力所有者的楚国各大姓来说,有人才成长的培养氛围。

从对底层民众的态度上来说,楚国实行的是道家思想,道家思想讲究无为而治,其“小国寡民”的理论坚持以人为本,特别是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讲究的是宽容宽厚的态度和广阔博大的胸怀,尽管楚国灭亡的国家最多,战争多是对外战争,很少有外敌入侵。这样就意味着社会僵化,不容易出现新兴贵族。

从社会担当来说,楚国人民风彪悍,爱国情怀浓厚,因此有承担社会责任的勇气。

贵族文化的恶劣影响则是社会僵化板结,内斗严重,特别是老牌世家贵族,都想在最高权力中分一杯羹,这也是楚国八百年内斗不停的原因。

楚共王在鄢陵之战中受伤,也耗尽了个人的精力,开始考虑继承人的事情。他总共生养五个儿子,长子名招(即楚康王)、次子公子围、三子子比、四子子皙、五子弃疾。因五个儿子全部是庶出,楚共王无法决定谁继任王位。楚共王便派祭师手擎玉璧,遍祭楚之名山大川,祈祷神灵从五子之中挑选一位主持社稷。

后楚共王将这块玉璧藏于祖庙,在某个节日,召五王子按长幼之序进入祭祖,偷看谁能接触到玉璧,谁便可以继承王位。大公子招率先祭拜,膝盖跪上玉璧;二公子围祭拜时,胳膊肘压住了玉璧;三子比和四子子皙祭拜时无缘接触玉璧;倒是年幼的老五公子弃疾,被人抱入祖庙祭拜,他两次跪拜,都压住玉璧。

但是楚共王不可能选择一个幼童来继承自己的位置,于是还是选择了大公子招做太子。有人知道楚共王的“测试”,就预言说:楚国的内乱无法避免了,他们向神灵祈求,结果又不遵循神灵的意志,公子弃疾不登上王位会甘心吗?

公元前560年,楚共王驾崩,楚康王新立。

吴国以为有可乘之机,违背当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国遵循的“闻丧不伐”的游戏规则,突袭楚国,以为可以乘虚而入抢夺地盘。楚国用败兵之计,将吴师诱入一个包围圈,伏兵迎头痛击,吴师死伤惨重,溃不成军,只好落荒而逃。楚国在这一战中,甚至俘虏了吴国大将公子党。

公元前549年(楚康王十一年),吴国的羽毛已丰,对楚国骚扰不断,特别让楚人头痛的是吴之水师。楚康王训练“舟师”,以应对吴国。楚国水师进入吴地,尽管所获不多,有点无功而返,但打出了楚国的威风。从此,吴国水军再也不敢随便进入楚国的水域了。他征伐郑国,尽管有些力不从心,也一再在诸侯各国面前显示了楚国北上争霸的雄心壮志。

楚康王在位十五年,楚国虽然勉强维持,但是衰退已经显现。他死后,其子熊员继位。熊员的叔父公子围便是令尹,主持楚国政事。从楚国的历史看,新王死、幼主立,在这种权力交接之际,是王权最衰弱的时期,公子围篡位的野心昭然若揭,他出行和接见外国使节,均是沿用楚王的仪式。在一次与诸侯会盟中,完全是一副楚国真命天子的派头。

公子围在出使郑国时,行至楚国边境,宫廷眼线来报新主染恙,他以为是天降良机,即刻返回宫廷,以探看新主为名,亲手将其勒死,并杀死年幼的王子。他便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楚灵王。

楚灵王精通音律,应该是一位舞蹈家,据说宫廷歌舞时往往会亲入舞池,跳上一曲,使王公贵族惊为天人,瞠目结舌。他给后世留下了楚国宫廷最为生动的一幕,就是“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

楚灵王既没有什么功劳,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是靠着自己的血缘关系和阴谋登上了王位,那么怎么能让自己的位置稳固呢?何况,在楚灵王的身后,曾经参与过“玉壁测试”的几个公子一直在虎视眈眈。

这个意义上来说,楚国的内乱才刚刚开始,远没有到平息的时候。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