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蛇尾的伐楚之战-春秋故事-春秋时代历史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四、虎头蛇尾的伐楚之战

经过几代伟大君主的扩张,楚国的势力范围已经抵达淮河流域。此区域中的申、江、黄和蔡等国或被兼并,或是屈服于楚国。到了公元前659年,楚成王熊恽已经长大为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血气方刚,有初生牛犊的闯劲。

北进中原,是楚国几代人的梦想,北进的第一道障碍就是郑国。郑国曾是中原强国,在郑庄公时气吞万里如虎,郑厉公尚且奋庄公之余烈。可到了郑文公时,光荣与梦想早已随风飘散了。如果单是郑国,楚成王并不放在眼里。可是不要忘了,郑国的背后有强大的齐国。

公元前659年,楚成王牛刀小试,率师北进进攻郑国。齐桓公意识到来者不善,他马上召集宋、鲁、郑、曹和邾等国,共同商讨联合抗楚的大政方针,以遏制楚国的北进势头。会议决定首先斩断楚国的左膀右臂,策反楚的喽啰国江国与黄国。这两个国家都位于淮河流域,是楚国进入中原地区的一个缓冲地带。

第二年,齐桓公的策反战略取得成果,齐国与江国和黄国达成秘密协定。两国脱离楚国的南方联盟,转而投奔以齐国为首的中原联盟。这次成功的外交攻势,令楚国人处于下风。但楚国强大的军事力量绝不能低估,气急败坏的楚成王决心给中原联盟一点颜色瞧瞧,他第二次发动对郑国的进攻。

这次进攻是对齐桓公的一种示威,表明楚国绝不畏惧齐国。齐桓公自命为中原盟主,自然不能坐视楚国的进攻不理。齐国再次与宋、江和黄三国秘密协商讨论对楚国发动进攻的事宜,之后又约请鲁国参加这次军事计划。

就在齐、鲁和宋等国积极筹划对楚战争的同时,连遭打击的郑国几乎顶不住压力了。

公元前657年,楚成王第三次发动对郑国的进攻。连续三年,楚军三度进攻。缺乏坚韧不拔意志的郑文公在楚军的凶悍进攻之下,几乎丧失了斗志。疲惫不堪的他已经动摇了,做好了投降楚成王的打算。

郑国大夫孔叔给郑文公打气说:“齐国政府现在正为我国的事奔波筹划,这时投降楚国,不是背信弃义吗?这样做肯定不会有好结果的。”

郑文公一听,还是暂且忍一忍,静观局势的变化。

齐桓公与管仲构想出一个奇袭楚国的作战计划,这个计划的隐蔽性在于对外宣称惩罚蔡国。蔡国自从被楚文王击败后,也成为楚国北进中原棋局中的一枚棋子。蔡国的处境颇为尴尬,一方面它本身是一个中原诸侯国,蔡穆侯的妹妹还是齐桓公的夫人;另一方面却不得不屈服于楚国之下,与中原联盟对抗。

出兵蔡国也要有个说得过去的理由,毕竟蔡国虽然屈服于楚国,却没有派军队参加进攻郑国的战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很快齐桓公找到了个理由。

蔡姬是蔡穆侯的妹妹,也是齐桓公的夫人。这一天,齐桓公约请蔡姬到花园中游玩,并且在池中荡舟。蔡姬心情高兴,就逗着齐桓公玩。她晃动着娇躯,小舟也随她的晃动而左右摇摆。齐桓公脸色一变,叫她停下来。可是蔡姬正在兴头上,还想对自己的夫君撒娇一番,把船晃得更厉害了。齐桓公的脸色由红变紫,由紫变黑,一声不吭。吩咐靠岸停船,然后气呼呼地一别而去。蔡姬发呆了,她不晓得夫君怎么变得如此陌生了。更令她震惊的是,很快齐桓公下了一个命令,将她遣返回娘家蔡国。

蔡姬哭哭啼啼地回到了蔡国,把一肚子委屈向哥哥蔡穆侯倾诉。蔡穆侯一听,勃然大怒。心里想,我好歹也是个诸侯。齐国人如此羞辱我妹妹,这不明摆着是在羞辱我吗?那好,我也得羞辱一下你这个齐国君主。

当时蔡姬虽被遣回蔡国,但并没有与齐桓公脱离夫妻关系。可是蔡穆侯一心想着要羞辱一下齐桓公,索性将蔡姬改嫁到了楚国。中原霸主齐桓公的夫人就这样成了楚国人的老婆,这不明摆是让齐桓公难堪吗?

这下子轮到齐桓公勃然大怒了,他正要找出兵蔡国的理由。这下好了,蔡穆侯太岁头上动土了,不正好是找死吗?

公元前656年年初,春暖花开,冰雪消融。一支空前庞大的八国联军浩浩荡荡地向蔡国挺进,这支联军分别来自齐、宋、鲁、陈、卫、郑、许和曹八个国家。数百辆战车腾起漫天尘埃,将士们皮甲在身,手执兵器,威风凛凛,杀气腾腾。

蔡穆侯何时见过如此强大的阵容,他顿时吓得两腿发软。两股战战的蔡国士兵们一交战扭头便跑,蔡军大溃败。蔡穆侯驾车狂奔,还是被联军士兵追上成为俘虏,很快蔡国就被联军所占领。

醉翁之意不在酒。

如果仅仅是要教训蔡国,杀鸡焉用牛刀呢?只要齐国大军南下,蔡国就无法抵挡了。很显然,齐桓公这是使用障眼法。表面上是伐蔡,实则为了袭楚。楚国是个厉害的角色,齐桓公心里掂量一下。如果兵戎相见,齐军没有必胜的把握,甚至八国联军都未必能战胜雄视天下的楚国兵团。只有以奇袭的手段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才能有胜算。

攻取蔡国后,联军没有进行休整。马不停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楚国。

齐桓公心里算计着,这次必定能杀楚国一个措手不及。

然而情况却往往出人意料。

八国联军刚跨过楚国的边境,楚成王的特使马上抵达了联军司令部。

看来楚国人早有防备,楚国军事力量之强大,并非浪得虚名。楚军参谋部对军事情报的分析判断是很准确的,齐桓公集八个诸侯国的力量攻打小小的蔡国,这无疑是不合常理的举动。楚成王判断八国联军在伐蔡之后,必定攻楚。

楚成王派遣特使传话给齐桓公:“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风马牛不相及。不想阁下不远千里,前来我的地盘,这是何故?”

对于楚国特使的责问,齐桓公一时语塞。楚使前来,说明齐国突袭楚国的战略意图已经暴露。楚国早有防备,奇袭战是打不成了。在这种情况下,齐桓公得找一个出兵的理由。但是语气上又不能过于强硬,因为楚国毕竟是一个军事强国。倘若两军正面交锋,齐桓公没有必胜的把握。在楚国特使的责问之下,齐桓公有点手忙脚乱了。

此时管仲站出来说道:“周王朝成立之初,执政的召康公曾对齐国姜太公说:‘五等诸侯、九州方伯,如有不听命者,你都可以征伐,以辅弼周室。’征伐之范围,东至海滨、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现在你们楚国没有向周王进贡包茅,使得天子在祭祀的时候,缺了这种物品,现在我们君主就是为这件事而来的。还有当年周昭王南征,到了荆楚就没回去,这件事也要查一查。”

管仲的回答十分圆滑,同时也显示出联军对抗楚国的底气略显不足。

如果要堂而皇之地说一个讨伐楚国的理由,并不难。首先楚武王以来,楚君僭用王号公然与周王朝分庭抗礼,这就是一大罪状。何况楚国在最近三年里,接连不断地向北进攻中原的郑国。以这些理由对楚国宣战,可谓师出有名。可是管仲却故意避重就轻,小题大做,责备楚国没有进贡包茅这种微不足道的事情。显然是为了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这也暴露了齐国虽然虎视中原,但并不想公然与楚国为敌。

管仲说的周昭王南征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周昭王是西周的第四位君王,晚年时荒于政事,巡狩南方。据说他在南方渡汉水时,当地百姓由于痛恨他。在他的座船上做了手脚,使得周昭王行至江心时,船破人亡。这件事已经过去了数百年,管仲却拿来当做兵进楚国的一个理由。

楚国特使何等精明,一下子就看穿了齐国人的心理。首先,齐桓公作为中原诸侯盟主,面对楚国北进中原咄咄逼人的气焰,他不得不做出抗衡楚国的姿态,这是霸主的责任;其次,齐国并不想明目张胆公开与楚国为敌,所以管仲阐述侵犯楚国的理由显得如此软弱无力。这暴露了齐国人的真实意图,一方面要做做样子给中原诸侯国看看,齐国乃是捍卫中原之先锋;另一方面,也避免与楚国进行大决战,以免削弱自己的实力。

在做出如上的判断后,楚国特使心里有数,也顺着管仲的话回答道:“没有进贡包茅,这确实是我们的过失,以后绝对会及时进贡的。至于周昭王南巡时没能生还的原因,您还是到汉水之滨问问吧。”

楚国特使返回后,齐桓公见楚国早有防备,要不要继续深入呢?他与管仲商量一下,决定继续向楚国腹地挺进。进一步了解楚国的防备情况,伺机寻找楚军的破绽。

八国联军挺进到陉地,安营扎寨。

齐桓公忌惮楚军的战斗力,同样楚成王对来势汹汹的八国联军也心存余悸。如果楚军在战斗中不能取胜,那么楚国周围的这些小国随时会背楚降齐,小心谨慎的楚成王再次派遣一名特使出使联军司令部。

出使陉地联军总部的楚国特使是大将屈完,屈完见了齐桓公后责备联军深入楚国境内。对于管仲提出的两点理由,楚使已经做出答复。如果联军拒绝撤兵,那么楚国将视其为入侵者,不惜在战场上决一死战。

楚国的军队也陆续抵达前线,在奇袭的机会丧失后齐桓公无意与楚国开战,他便下令全军后撤到召陵。

虽然仗没有开打,齐桓公仍然想向楚国人显示一下联军的强大军威。他在召陵举行一次大规模的阅兵大典,邀请屈完一同观看。屈完应邀参加,并与齐桓公一同登上一辆战车,检阅了八国联军雄壮的阵容。

齐桓公在检阅完部队后,对屈完说:“列国兴兵,并非为我一人,而是因为这些诸侯国与齐国有着传统友谊。寡人也希望与贵国建立友好关系,你看怎么样呢?“

屈完回答说:“与贵国友好共处,这也是我国之所愿。”

齐桓公不无得意地指着阵容齐整的八国联军,对屈完说:“你瞧瞧,这支伟大的军队一旦投入战斗,谁人可以抵挡?用来攻城,哪个城池不被攻破啊。”

屈完听后面无表情,只是冷冷地答道:“您若是以道义为上,哪个诸侯国敢不听从呢?如若仅凭武力,楚国以方城山为城墙,以汉水为护城河。您兵力虽多,在我们这样坚固的防御工事面前,恐怕也不能有太大作为吧。”

两方各自吹嘘一通之后,便言归正题,进行和平谈判。

齐桓公花费了数年精心准备的讨伐楚国的战争,就这样雷声大雨点小地结束了,其中的原因是齐桓公对战胜强楚实在缺乏信心。齐国之所以称霸,主要是政治意义上,而非军事意义上的霸权。齐桓公甚至在对鲁国的战争中都吃过败仗(长勺之战),这次虽然调集了八国联军,用来装点门面和摆摆花架子是可以的。倘若真的打起仗来,这八个国家的部队能不能团结一致,还是个问题。如齐国当年救燕伐戎之役,曾要求鲁国出兵。鲁国便拒绝,而卫国是亡国后重建,国民尚不足万人。派出来的军队很明显只是象征性的,哪有什么战斗力可言。

同样楚国也没有信心与八国联军开战。

虽然楚国自楚武王以来,辟地千里,俨然成为超级大国,与周王室分庭抗礼。但是楚国在扩张过程中所吞并的都是弱国,并没有与强国有过遭遇战。能否打败齐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楚成王心里没底。双方的谨慎小心最终使战争哑火。齐军对峙之后,齐楚两国在召陵订立盟约而去,战争阴云散去。

这次虎头蛇尾的伐楚之战最终在平静之中结束。

对于齐和楚两国来说,谁也没有损失。

齐桓公以中原盟主身份主持这场战争,当了一回八国联军的总司令,好不威风。击破蔡国,也算是给楚国一个教训。继而深入楚境,楚军不敢出战。这也给齐桓公赢得了国际声誉,捍卫其霸主地位。

对楚国来说,其军事力量毫发未损,也察觉到齐桓公外厉内荏。召陵盟约并不能阻止楚国的北进战略,楚国这只南方巨鳄,还虎视眈眈地盯着北方。耐心地等待着新的机会,随时准备游向淮河北岸张开血盆大口,把中原诸侯国撕咬得粉碎。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