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枯拉朽的灭吴之役-春秋故事-春秋时代历史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七、摧枯拉朽的灭吴之役

夫差本该好好反思,可是很遗憾,我们没有在史料中发现这位自以为是的君王,有什么亡羊补牢的措施。

历史总有嘲讽的时刻,当夫差费尽心血争取到“伪霸主”的地位时,吴国却永远失去了争雄中原的机会。即便貌似一头凶猛之虎,也不要忘了周围的群狼环伺。巨无霸楚国并不想让世人忘掉它的存在,接替楚昭王的楚惠王在自敛其锋并韬光养晦九年后,突然向吴国发难。既然有了勾践的第一击,等待吴国的还有第二击、第三击……

楚国大军在被遗忘多年后,突然在公元前480年大举讨伐吴国,一直攻打到桐汭(今江苏高淳南)。夫差忽然意识到自己这个南方霸主的根基是多么脆弱,他很快展开反击,以牙还牙。吴军直逼楚国城池慎邑,然而缺乏伍子胥的吴国兵团,似乎再也寻不回胜利的灵感。在慎邑之战中,吴国人不得不再次吞下了失败的苦果。

侥幸的是,楚国人很快陷入一场内乱。打败吴师的白公胜突然作乱(白公胜就是前楚太子熊建的儿子熊胜,当年与伍子胥一起逃到吴国),他以献捷为名领兵入郢都,杀死楚国令尹和司马并劫持楚惠公。白公胜的叛乱后来被镇压下去,但内乱毕竟使楚国伤了元气,攻伐吴国的计划不得不搁浅。

避免两线作战,对吴国是个好消息。可是夫差仍然没有一丝进取精神,他仍然迷恋着鸵鸟政策,把头往沙堆一埋,世界就太平了。他为何在勾践攻破吴都后,不采取任何报复措施呢?或者他心里想,释放勾践是自己的决定。倘若出兵讨伐,不就证明了自己的错误吗?而他是一个死不认错的人。

夫差的消极,甚至让越国人也十分不解。勾践心里也十分纳闷,自从撤兵后他一直认为吴国人将随时展开报复。可是夫差只是沉湎于美女与美酒,整个国家根本没有进入战备状态。

越国的忧患意识要远远强过吴国,文种告诫勾践:“我本以为吴王会报复,入侵我国境。可是他却休兵不战且毫无戒备,把我们抛之脑后,但我们绝不可因此而懈怠。”

一个懈怠之国与一个进取之国,谁会是胜者,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在吴国荒于守备的同时,越国人却以如临大敌的严肃,厉兵秣马,整军待战。论国力,越国不及吴国;论资源,越国不及吴国;论兵力,越国亦不及吴国。以弱敌强,胜算几何呢?坚强的勾践心里没底。

一个人的到来,坚定了勾践伐吴的决心。

这个人便是拯救楚国的英雄申包胥。还记得吗?当年吴王阖闾、伍子胥和兵圣孙武以雷霆万钧之势蹂躏楚国,正是申包胥只身入秦搬来救兵,最终把楚国从死亡的边缘拯救回来。公元前479年,申包胥作为楚国特使出使越国。勾践大喜过望,亲自向他赐教。

勾践虚心请教道:“吴国暴虐,欲毁我社稷宗庙。我想要顺天承命,讨伐吴国。如今车马、兵甲和士卒都准备完毕,能否攻打吴国,还请先生赐教。”

对于吴国当年践踏楚国,作为爱国者,申包胥也巴不得能干掉吴国,以雪国耻。可是借第三国来雪国耻,这非英雄所为。所以对勾践的请教,他避而不答,只是委婉答道:“我不知道。”

别人不知道申包胥的本事,可是求贤若渴的勾践心里却十分清楚。申包胥以前是伍子胥的好友,而吴国的军事建制基本上是沿用伍子胥遗留下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申包胥对吴国人的军事是十分了解的。

勾践吃了个闭门羹,但他没有放弃。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坚持,希望能得到申包胥的指点。申包胥再不说几句话也不好意思了,他便答道:“吴是个强国,又能从诸侯那里得贡赋。敢问大王,您凭借什么与之争锋?”

想了片刻后,勾践答道:“有酒有肉有饭,我必定与身边的人共同分享。吃饭不讲究美味,不沉湎于美乐美酒,一心只为报复吴国。”申包胥听完后说:“好倒是好,不过光凭这点,还不能打败吴国。”

勾践又说道:“在越国,有人生病我就会问候,有人死亡我会安葬他。敬老扶幼,养育孤儿,问疾民间。”

申包胥答道:“好是好,还不够。”

勾践又说道:“我修令宽刑,施民所欲,去民所恶。表彰其善,宽待其恶。”

申包胥仍然说:“好是好,还不够。”

勾践仍然绞尽脑汁地挖掘,又想到一点:“越国之中,富者我安之,贫者我与之。救其不足,裁其有余,使贫富都能得到好处。”

申包胥仍说:“好是好,还不够。”

勾践又说道:“越国南面是楚,西面是晋,北面是齐。春秋时节我总要向大国赠送皮币、玉帛和美女以示臣服,不敢中断,只希望能达到报复吴国的目的。”

申包胥这下子满意了,他点点头说:“好啊,您说的这些已经足够了。不过战争不是光凭这些就能打赢的。对于战争,最重要的是三个方面,第一是智谋;第二是仁爱;第三是勇气。没有智谋,就不懂什么是正确的,就无法度量天下众寡强弱之势;没有仁爱,就不能与将士同甘共苦;没有勇气,就没有下达大战略的决断力。”

越王勾践的耐心终于有了回报,申包胥言简意赅。可是不要小看这短短的几句话,这是他非凡思想的超级浓缩,每一句话的背后都暗含着深刻的内涵。如若常人看来,以为不过是寻常之老生常谈。而只有勾践这样苦苦思索之人才能在一瞬间通过他的言语,将自己杂乱无章的想法拼凑为一个清晰可见的整体思路。

春秋时代最为荡气回肠的灭吴之役拉开序幕。

当然这并不仅仅只是一场战役,而是跨六年之久的漫长战争。

勾践有一柄宝剑保存至今,令人震撼的是经历两千年之久的宝剑,依然寒光逼人。岁月使得宝剑的主人早已尸骨无存,而无生命的器物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力更加强大。这把千年宝剑容易令人回想起那段峥嵘的战争岁月,仿佛还在诉说着英雄不朽的伟绩。

这一年是勾践十九年,公元前478年。经过十数年的漫长蛰伏,宝剑终要出鞘了。

笠泽位于今淞江入太湖处,很快鲜血将染红平静流淌的河水。迟钝的夫差,总是因为慢半拍的反应将自己陷于被动。直到勾践大举用兵,他似乎才明白,这个曾经拜倒在自己脚下的人其实是掩盖起内心的雄心壮志。伍子胥的声音仿佛萦绕在耳边:“勾践乃是虎狼之人。”夫差很快把伍子胥的身影又踢出自己的脑海。老子不信,就凭勾践这个贱人,也能兴风作浪?

两军隔江对峙,彩旗飞舞。白天谁也没有发起进攻,渡江进攻无疑容易落入下风。夜晚降临了,平静的夜色无法掩盖杀戮的气氛,双方比拼的是胆气与智慧。夫差的智慧是否消沉在一群佞臣的马屁声中,或者是溶化于飘香的美酒中,还是在美女西施的怀抱中迷失了呢?他没有积极进攻,只是守株待兔。

可是勾践这只兔子绝不会自己撞死在树干上,黑夜是一面盾牌,可以遮住敌人的视野。勾践秘密派出两支小分队,从左右两翼渡河,击鼓声与呐喊声打破了夜的沉默。此时吴国士兵并没有进入梦乡,他们严阵以待。夫差对战局的判断只能说出自本能的反应,他相信战鼓声的方向即是越军主攻的方向。作为一名统帅,这显然不算是高明的判断。吴国人兵分两路,试图拦截从两翼渡河的越国士兵,可是那只不过是勾践虚张声势的伎俩,真正的主力却潜伏在吴军的正面。

夫差中了勾践调虎离山之计,将精锐调去迎击越军在左右两翼的佯攻。这就是申包胥所说的影响战争胜负三因素中的第一个因素,即智谋。在智谋的较量中,勾践占得先机。当吴军中央力量薄弱之时,越军主力部队及时渡河,以黑虎掏心之势,对吴国中军部队发动了强有力的进攻。

战场上的强弱并没有常态,勾践以军事欺骗手段,使得越军从整体劣势转化为局部优势。这么一来,战场态势完全倒向越国人。夫差亲自指挥的中军很快被打得七零八落,而指挥中枢一旦失效,就演变为一场大溃败了。

这是一场关键的战斗,与公元前482年伐吴之役不同,这次勾践面对的是最精锐的吴国兵团。这支兵团有着令人胆战心惊的辉煌历史,其鼎盛之时几乎是天下无敌。可是勾践把这支铁军打垮了,此时的他毫不怀疑,消灭吴国已是指日可待了。

勾践要把战略欺骗进行到底。

他最担心的事莫过于有一天夫差突然觉醒,如果夫差能痛定思痛,励精图治,凭借雄厚的积累,吴国很快会卷土重来。最好是让这位昏君永远沉醉在温柔乡中,不愿直面现实。勾践要放松夫差紧绷的神经,让他自以为高枕无忧。

笠泽战役后二年(公元前476年),越王勾践出人意料地出兵攻打楚国。在此之前越与楚的关系不错,两国互有使者往来。而勾践更是不耻下问,向楚使申包胥求教伐吴之计。怎么吴国未灭,反倒攻打楚国呢?

这仍然是谋略

不能不佩服勾践非常出色的战略思想,越国悍然攻伐楚国,实际上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小打小闹。目的何在呢?是表演给吴国人看的,勾践假装已经志不在吴了。这是一个很冒险的举动,虽然越军只是做做样子,但仍然激怒了楚国,楚国毫不客气地反击。不过在勾践看来,楚国的反击更好。这样一来,吴王夫差更加相信,越国的主攻目标已经是楚国了。

可是夫差又上当了。

高明的谋略总能牵着敌人的鼻子走,夫差的分析只是寻常人的思路,岂能理解大谋略家的真实意图呢?

夫差的无所作为丧失了可能反败为胜的最后机会,吴国一些大臣和公子开始对夫差的政策提出批评。他们企图铲除吴王身边的佞臣,与越国媾和。可是计划并没有成功,恼羞成怒的吴王夫差处死了这些密谋者。

几年来吴越军事力量此消彼长,吴国人在频频的败战中早已士气涣散,朝中没有正直之士来力挽狂澜。反观越国,则愈战愈勇,愈战愈强,自信心也愈强。

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矣。

公元前475年,勾践对吴大举用兵。势如破竹,包围吴都。吴王夫差龟缩在都城内,尽管吴国军队拼命反击,却始终打不破越军铁桶般的合围。曾经飞扬跋扈的夫差如今神色沮丧,对前景一片悲观。他缺少勾践那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在一帆风顺时他不可一世。可是到了逆境的考验时,他却只能以女人与美酒来消遣心中的郁闷。

也许还有一根救命的稻草,那就是向诸侯国求援,可是能与越国一较高低的国家只有晋、齐和楚等少数几个大国。齐国与楚国都是吴国的夙敌,当然乐得袖手旁观并怀揣着幸灾乐祸的居心;晋国或许可以出手相援吧,毕竟在黄池会议上,晋国与吴国有过同盟协定啊。此时晋国执政赵鞅已经去世,他的儿子赵无恤面临两难的局面。他想遵守晋吴盟约,出兵援救吴国。可是晋国内部争权夺势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在这种背景下出兵援吴显然又不合时宜。赵无恤最终只是选派亲信楚隆前往吴国,向夫差说了一通不疼不痒的话:“如今君王有难,无恤我本应不避劳苦。只是出兵援吴,不是晋国能力所能达到的。”

赵无恤的态度,彻底粉碎了吴王夫差的希望。夫差转赠一盒珍珠给赵无恤,并自言自语道:“勾践肯定想让我活着,好让我受羞辱,我一定不会有好下场的。”

这句话弥漫着悲观的色彩。

统帅的悲观是致命的,因为这种悲观的情绪很容易向下传导,最终使全军乃至全国人民对胜利都毫不抱希望。

这场围困战旷日持久,从公元前475年的冬季一直延续到公元前473年的冬季,整整两年之久。

无论是吴国还是越国,都被这场战争拖得筋疲力尽。这场战争实质上已经是夫差与勾践两人意志力的较量,在勾践铁一般的意志力面前夫差只能是失败者。

勾践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在这两年时间里除了大举用兵之外,他还积极发动外交攻势。通使聘鲁,这也是越国与中原各国外交往来的开端。与鲁国建交后,勾践又扶植被夫差推翻的邾隐公复辟。使得邾国脱离吴国,转而投奔越国的怀抱。在积极的外交攻势下,吴国在外交上完全被孤立,在没有任何诸侯声援的情况下,陷入孤军奋战的尴尬境地。

在战场上,吴军连连败北。顽强的越国军队终于攻破姑苏城,夫差被迫躲进姑胥山中,失魂落魄且信心全无的夫差只得派人向勾践请降。十九年前,勾践兵败入质吴国,为奴为仆。十九年后,情形完全逆转了,今天的勾践成为征服者和胜利者。这么一种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比小说更加曲折精彩。在中国历史上,甚至是世界历史上能做到这种人生命运大逆转的英雄,也是凤毛麟角。

夫差还残留有一丝侥幸,当年他饶过勾践一死。他希望这种恩情能得到勾践的垂怜,让吴国能守住自己的宗庙作为回报。吴国君臣愿意竭心尽力效忠越王,为越王效犬马之劳。

勾践心里涌出一丝恻隐之心,夫差近乎哀求的话,让他回想起十九年前的旧事。他能死里逃生,除了凭借自己的机智与隐忍之外,确实与夫差的保护是分不开的。多少次伍子胥欲置他于死地,最终都是夫差拯救了他。只有濒临过绝境的人,才能理解濒临绝境者的心理。对夫差的求生欲望勾践并不陌生,他也曾经奴颜婢膝,夹起尾巴做人。一丝怜悯掠过心头,勾践几乎要同意夫差的投降请求。

可是范蠡却反对这种妇人之仁,他警告说:“当年上天要把越国赐给吴国,可是吴国不接受;如今上天要把吴国赐给越国,我们不可违背天命。大王卧薪尝胆、刻骨铭心,图谋吴国二十年。如今大功将成,岂可因一念之差而前功尽弃呢?”

勾践长叹一声道:“我想听你的话,可是我做不到。”

春秋是相对文明的时代,杀害与自己地位相同的君主,在这个时期是极少见到的。吴越虽为蛮夷之邦,可仍深受中原文明之影响。勾践最后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方案,他赦免夫差之死,但拒绝其保留宗庙社稷的条件,即吴国从此消失在诸侯国的行列。放逐吴王到海岛,并供三百户人家让夫差使唤。

在勾践看来,这样做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然而这个方案与夫差保留国家的初衷相去甚远,注重面子的夫差无法接受。作为一个曾经雄霸天下的君主,仿佛从天上跌落至深渊。并只靠着敌人的施舍苟延生命,再无东山复起的希望。突然间夫差感到一种从心底冒出的悲戚,恍惚中他在黑暗中见到一双锐利的眼睛,那不是伍子胥的双眼吗?似乎是哀悯,又似乎是嘲笑,耳畔像是有声音在回荡着:“你也有今日,活该!”

他没有勇气去面对余下的漫漫人生,没有勇气在世人的嘲笑中蜗居海岛。我是君王,内心的呼叫却没有得到任何回音,可昔日的王者今日已经是别人案上的鱼肉。夫差要为自己找到最后的归宿,他无力回天。但可以像君王那样有尊严地死去,他拜谢越王勾践的使者道:“天降祸于吴国,早晚都是个死字。是我自己毁灭了宗庙社稷和吴国的土地臣民,尽为越国所有。我老了,不能侍奉越王了。”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保有一丝勇气从容赴死,面对死亡的结局他第一次忏悔。尽管内心的悔意来得太迟,但还是让他终于分辨出善恶忠奸,他发出最后的一句话:“我后悔当初没有听伍子胥的话,才使自己陷于如此凄惨之境地,我没有面目在九泉之下见到伍子胥了。”说完后取帛布蒙住双眼,伏剑而死。

夫差死后,八面玲珑的伯嚭没能逃脱惩罚。他被严厉的勾践下令处死,罪名是“不忠于己君而外受重赂”。

勾践是春秋时代最后一位伟大人物,与他艰苦卓绝的奋斗相比,即使是经历坎坷的晋文公也相形见绌。从他始履君位,其命运便与吴国息息相关,初出茅庐的他一开始便崭露锋芒。他如狮子般勇猛,如猎豹般敏捷。绝伦的勇气与非凡的胆略使他在面对一代霸主吴王阖闾时,竟然没有一丝畏惧,而他的敌人曾经让楚国君臣在其脚下战栗恐惧。就像年轻的大卫飞出石块打倒巨人一样,勾践凭着一腔血性竟然让一代霸主折戟沉沙。一鸣惊人的英雄壮举只是他复杂人生的序幕,幸运之神不会每次降临。当失败终于来临的那天,他又表现出能屈能伸的韧性一面。忍辱含垢,收敛光芒,在隐忍中走向成熟。十数年如一日,卧薪尝胆。忍人之所不能忍,砥砺意志,发愤图强。谁说天命不可改变,谁说人生不可以掌控?有志者事竟成,他以完美的结局诠释生命的真谛。

越国命运的惊天逆转,给平淡的春秋末期政坛带来了璀璨之光。也给中国历史留下了一段精彩的传奇,给后人提供了一个励志的样板。

与越国相比,此时的中国大地,无论是中原还是荆楚都陷入了三百年来最沉闷的时刻。然而在沉闷的外表之下,却是暗流涌动,各个国家都酝酿着惊天变局。山雨欲来风满楼,沉闷正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前兆。晋国的分裂已初现端倪,楚国正艰难地复兴,齐国的权力很快将易手,悄无声息的秦国很快会重现政治舞台。

一个时代即将终结,而另一个时代即将开启。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