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赏析、写作背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鉴赏?

作者:李煜 栏目:李煜诗集 2020-05-12 08:50:16

破阵子

唐教坊曲,来自于唐代大型武舞曲《秦王破阵乐》。此词调当是截取舞曲中之一段为之。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皆三平韵。

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四十年来家国①,三千里地山河②。凤阁龙楼连霄汉③,玉树琼枝作烟萝④。几曾识干戈⑤?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⑥。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⑦。垂泪对宫娥。

注释

①四十年来家国:南唐自937年李-建国,至975年李煜亡国,历时约四十年。

②三千里地山河:南唐疆域包括江苏以及江西、安徽、福建的一部分。

③霄汉:天上的银河。

④烟萝:烟聚萝缠,形容草木茂盛。

⑤干戈:盾和兵器,此指战争。

⑥沈腰:沈约的腰,代指日渐消瘦。《梁书·沈约传》:“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潘鬓:潘岳的花白头发。晋·潘岳《秋兴赋序》:“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

⑦教坊:始设于唐玄宗,专管宫廷中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的机构。

赏析

李煜被认为是五代成就最大的词人。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与他作为亡国之君的身世巨变有关。但这并不意味着经历了亡国之痛就能写出好作品。李煜也写诗,同样的题材,在诗中却并无突出表现。如《渡中江望石城泣下》:“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而当他把这一题材在词中表现时,原本是酒宴歌会上的小词、侧艳之词,就这样在其手中突然地承载了关于家国的内容和情感,这种变化是这样地巨大和显著,所以王国维会感叹“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而之所以在李煜手中发生巨变,除了他的敏锐的文体意识,同时也与他对词的观念和态度有关。很多人对词都抱着轻视的态度,不要说在词产生还没多久的五代,一直到了北宋,词还是被视为小词、诗余,苏轼要指出向上一路,要诗词并尊,正说明在文人的观念中词是没有与诗并尊的。而李煜写词,不仅仅是将其作为酒筵歌会上聊佐清欢的小曲,更把它作为抒写心声的重要工具。于是成就了第一个大词人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开篇就是大手笔。与他的父辈李瞡冯延巳的写法已截然不同。上句是从时间角度着眼,写国家的历史。从李-开国,到中主李瞡、后主李煜,祖孙三代已有将近四十年的历史了。下句从空间角度着眼,写国土的广大、美好。“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作者从三千里锦绣河山中,抽出一角具体景物来写,也就是他长期生活在其中的宫廷。上句写宫廷的房屋建筑,表现了建筑的精巧华丽和巍峨高耸的气势。下句写宫廷的奇花异草,如烟似雾般萋迷柔美的景象。“几曾识干戈?”一句反问结束上句,也结束了作者繁花似锦、歌舞升平的前半生。三千里大好河山、雄伟的建筑、美丽的玉树琼枝、四十年不知兵的和平环境中的人,从此都将被这干戈敲得粉碎。

下片写现实,作者成为俘虏后的痛苦生活。“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沈约、潘岳都在书信诗文中写到自己的年老多病、未老头白之状,所以沈腰潘鬓是通过用典来形容作者凄楚悲凉的境遇和心情。“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上两句是对囚徒生活伤心岁月的总概括,最后三句则选取这种生活中一个令他刻骨铭心的片段来着重表现,即离开故国辞别太庙的场景,这是他凄惨生活的开始,所以印象尤其深刻,这便是“最是”之意。对于这个场景的表现,苏轼曾有不同意见:“后主既为樊若水所卖,举国与人,故当恸哭于九庙之外,谢其民而后行,顾乃挥泪宫娥,听教坊离曲哉?”(《东坡题跋》卷三)苏轼自是超一流的优秀诗人,可是有时也免不了犯点学者习气,老要核实一下说“当时应当是那样的,不可能是这样的”。然而“诗有别材,非关理也”。诗人词人为了达到最震撼最打动人心的艺术效果,没有必要完全拘泥于生活中的实际景象。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李煜在这几句里写的是“恸哭九庙谢吾民”一类的意思,就像任何一个亡国之君所做的那样,那我们还

会被作者那种凄惶惨痛的情感所打动吗?更何况,以李煜那样一个终日生活在歌舞声色之中、又充满艺术气质的人,在辞庙之际让教坊奏曲,也并非没有可能。因为特别,因为那乐声所联系的往日歌舞升平的生活和当时凄惶惨痛的景象,才留给词人如此刻骨铭心的印象。而作者选择《破阵子》这个本是描写攻破敌阵的威武雄壮的武舞曲,来表现自己为敌所破的凄惶,大概也别有一番用意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