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工场》清朝历史事件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江南地区的丝织业比棉纺织业更加集中,更加专业化,除了大规模的官营织造以及家庭手工业之外,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出现了。

康熙前期,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发展,后来江宁织造曹寅奏免额税,民间的织机大大增加。以前限制不得过百张织机,这时的机户已有五六百张织机了。这类机户雇佣大量工人,在一个资本的指挥下进行生产,“机户出 (资) 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当时,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陈草包、李东阳、焦洪兴等,都各有织机四、五百张。这些机户 “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也有的人自己不开设作坊,只是“散放丝经,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有些民间小户,虽然本身资金不多,织机甚少,但为工场手工业的资本所控制,为他们加工定货,成为大作坊的 “场外部分”。

清代的手工工场有所发展,但并没有强大到能够与封建主义争衡的程度,相反,机户们带有浓厚的封建性,不能不接受封建官府的控制,甚至还依赖官府的庇护来镇压工人,以维持自己剥削工人的权利。在层出不穷的劳资纠纷中,官府总是和机户站在一边,如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政府在苏州竖立禁止织工罢工的石碑,如果织工叫歇 (罢工) 可被扭送官府治罪。机户在政治上依附官府,正说明他们经济力量的薄弱。封建政府和行会也正是利用这些手工工场主力量的薄弱,任意鱼肉他们,限制他们,所以机户又与官府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矛盾。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