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用畜时。
史籍始终明治乱,经书表里见安危。
庖羲可作三才主,孔子当为万世师。
不止前言与往行,尧夫非是爱吟诗。
——(宋)邵雍《首尾吟》
公元前551年九月,孔丘降生于山东曲阜,为春秋历史、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孔子出生于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算得上是正宗的士。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担任陬邑大夫,是直属于鲁国国君的一个小贵族,没有封地但有低等且不可世袭的爵位地。
▲孔子画像
史书中对于叔梁纥的描写很少。公元前563年,晋国带领的中原联军包围了逼阳城,叔梁纥作为鲁国的小贵族,带领着自己的私兵参与了这次战争。在攻城的战斗中,叔梁纥表现耀眼,其勇力让敌人都感到恐惧。而其顶头上司、孟孙氏家族孟献子也称赞叔梁纥的勇敢说:“这就是《诗经》中所说的‘有力如虎’啊!”战争结束后,叔梁纥得到提拔,爵位小有提升,不过因为其祖上是宋国的贵族,所以在鲁国没有可能升到高层。
从基因上来说,孔子继承了叔梁纥“有力如虎”的优点。相传孔子身高九尺六寸,有一个奇特的外号叫“长人”,而且和父亲一样“力可托城门”。然而,孔子从来都不张扬自己的勇力,他因为智慧和学识流传于世。
孔子的母亲颜氏是叔梁纥的小妾,而且年龄比叔梁纥小45岁。所以,孔子降生三年后,叔梁纥就去世了,此后他就被迫随着母亲离开叔梁纥的家,居住在曲阜阙里,过着清苦的生活。不久,其母亲颜氏去世,但是因为孔子年龄比较小,不知道父亲的墓地,而且也没有什么名声能力,只好将母亲安葬在颜氏的公墓中。对守礼重孝的孔子来说,这可是少年生活窘困的最好缩写。
自古英雄多磨难,年少的这段经历铸造了孔子多问多思多学的精神。“十五而有志于学”,贵族的身份和窘迫的现状决定了孔子必须向上努力奋斗,然而春秋时代板结的社会阶层和知识垄断则决定着孔子注定要在学问这条道路上,迈出艰辛的步伐。
▲孔子半身像
公元前535年,鲁国实际掌权者贵族季孙氏设宴,遍请全国的士。孔子也前去参加,然而被季孙氏的家臣挡在了门外。这可能让孔子开始思考:在这么一个奴仆都可以侮辱士,奴仆因为主人地位高而阻拦国人的时代,怎样才能恢复祖先的地位和荣耀?
从这个时候开始,孔子便沉浸到知识的海洋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道路,思考人生在世和死后的意义,传播仁者的理念。因为天赋和努力,孔子的学问很快就超过了一般的贵族,他转而又离开书本,四处求学,不耻下问地向每一位有智慧的人汲取营养。
公元前532年,21岁的孔子走上了仕途,开始做一些下层官吏的差事,并且另一方面继续求学且讲学。这个时候的孔子作为第一位私学的传授者,在鲁国不拘一格地收受弟子,并在教学相长中让自己的智慧更渊博如海。
他的名声开始从鲁国传扬出去,所有的国人都在传颂孔丘的名声。当孔子第一个儿子出生的时候,鲁国国君昭公赏赐给他一双鲤鱼,孔子很高兴,给儿子取名为鲤。
知识链接 子
子是对大贵族的尊称。按照当时的礼仪,孔子这种往上追溯十几代才可以和国君拉上关系的人是没有资格称为子的,不过因为孔子学问好,名声大,所以才被尊称为“子”。不过当时的人们不会称呼他的姓,应该会称他为“子丘”,而弟子们则会称呼他为“夫子”。
年轻时候的这段经历,让孔子开阔了眼界,他接触到社会大众的需求和痛苦,并思考着如何缓解这些痛苦。
这时,列国之间发生了一次盟会,作为春秋礼仪大邦之君的鲁国君,因为在楚国失礼而被人嗤笑。于是鲁昭公回国后,就向孔子问礼。与此同时,实际掌握鲁国的季平子还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去听孔子的讲学。
公元前532年,齐景公和晏婴这对著名的君臣组合来到了鲁国,在和鲁国君臣商讨国家大事之后,和孔子这个“文化界代表”讨论历史,主题是“秦穆公是如何称霸的”。孔子说:“秦穆公称霸并不是攻打周的其他属国,而是向周所有国家的敌人戎狄要土地,并且能够在称霸后得到周天子的承认,是一件既得到里子也得到面子的事情啊,也就齐桓公尊王攘夷能够比拟了。如果没有管仲,我们估计现在都成了胡人的奴隶了。”
孔子对齐国和管仲的推崇,表露出他想要改革的渴望,也受到了齐景公的赞扬,并且得到齐景公的邀请。
不久,齐景公的话就灵验了。鲁国内乱,昭公被迫流亡齐国,作为昭公一系的底层官员,孔子被殃及池鱼,也被迫流亡齐国。
公元前516年,抵达齐国的孔子受到了齐景公的热情招待,甚至热情到想要给孔子册封一小块地,让孔子成为齐国国君的直属小封臣。这个打算被晏子阻止了,他说:“孔子如果回到鲁国,那么这块封地将没有意义,如果孔子一直在齐国做官,那么他可以根据自己的功劳获得封赏。”
孔子也觉得无功不受禄,推掉了封赏。因为和齐景公的投缘,孔子第一次在外人面前长篇大论地阐述了自己对治国的见解,希望对齐景公有所帮助。
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都恪守着自己的职责,完成自己身份应该完成的事情,国家就能太平了。这句话是此后两千多年历史中,中国政治制度的精髓所在。等级制度下,并不排斥你做出向上爬的动作,然而你自己必须先完成自己的职责,君臣父子都必须承担自己的义务,做好君臣父子才享有君臣父子的权力。这样的条件下,整个社会和阶层都构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分割开来,君臣父子的区分不是因为血统,而是因为能力和职责。可以说,因为这一句话(当然是因为这句哲思传播开来),孔子就为中国奠定了一个统一而发展的社会,不会走入黑暗愚昧的中世纪时代。
孔子作为一个鲁国人活跃在齐国政坛,受到国君的器重,这实在是太不能让人接受了,所以齐国的大夫们就要驱逐孔子。晏婴作为代表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孔子和他的学问都是好的,但是不适合齐国啊,那是一门天下太平的学问,怎么能够用于想要争霸的齐国呢?智者晏婴的话切中了孔子学问的要害,也预言了孔子一生不可能得志的命运。此后,齐景公开始疏远孔子,而孔子也被迫离开齐国。
公元前515年,孔子返回鲁国。此后孔子开始在鲁国大规模讲学,著述,他归纳总结了西周以来的文化成就,创作了《诗》《书》《礼》《乐》等大作,并且因为学问、人格、能力吸引了一大批弟子追随。当时,鲁国的季孙氏掌握了国家大权,而士大夫阳虎则掌握了季孙氏大权,不过阳虎来拜见孔子的时候,孔子可以很自然地想不见就不见,可见孔子在鲁国的影响力有多大。
公元前499年,孔子升任大司寇,并开始执掌鲁国国政。不过很显然,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不一定是好的政客,孔子很快被政敌打倒,然后被迫离开鲁国,率领自己的弟子开始周游列国的旅程。
孔子周游列国,一方面是孔子见识更宽阔的天地,完善自己思想体系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儒”这个团体,不断扩大影响,将“仁”的思想洒遍大半个中国的过程。孔子和其弟子们在旅途中摩擦碰撞出耀眼的思想光芒,照亮了整个春秋的世界。
知识点思考 得到鲤鱼是很重大的事情吗?
春秋时代鲤鱼是比较神秘的动物,因为被认为可以化为龙,而且黄河鲤鱼也是非常出名的佳肴,再加上这是国君馈赠的,意义更加不凡。试想一下,如果一个20多岁的普通人,因为学问好,而受到国君的青睐,收到国君的礼物,哪能不高兴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