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中原-春秋故事-春秋时代历史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四、纵横中原

晋国政府并没有因为晋灵公年幼的原因,放弃中原盟主的头衔。

公元前620年(灵公元年),晋国又一次召开国际大会。

这次大会有些特别,以往召开国际大会时,召集人都是大国的君主。可是现在晋灵公只是一个小孩子,还不懂事。不能作为召集人和主持人,怎么办呢?召集与主持大会的重任,就交给了当时执政大臣赵盾。赵盾的身份是“大夫”,是高级官员。以大夫的身份来主持国际会议这是第一次,其他诸侯国来参加会议的可都是君主哦!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晋国在晋文公和晋襄公之后,依然十分强大,各国君主不得不憋着闷气来忍受赵盾这个在身份上与他们不匹配的人指手画脚。这些国君们也处于很矛盾的心理状态,一方面对晋国有一种莫名的畏惧,特别是对这位“夏日之日”的赵盾;另一方面,又把晋国看做救命的稻草。没有晋国,楚国很快就会像癌细胞一样扩散到中原。

楚国人不是在城濮之战中被晋国打败了吗?

楚国是吃了败战,但是并未受到致命的打击。晋灵公年幼登位,使得楚国又萌发了北进中原的梦想。

楚国想打仗,郑国就倒霉了。

郑国紧挨着楚国,是楚国北进中原的一块跳板。公元前618年,楚国大举北进,进攻郑国。刚一开战郑军就被楚军打得大败了,三位指挥官还被俘虏了。

根据诸侯会议的协定,在郑国遭到楚国打击时,晋国有义务出兵救援。但是晋国方面的动作过于迟缓,这里面是有些原因的。这一年,晋国中军副司令先克遇刺。赵盾大做文章,对晋军高层进行清洗,此详情后文再说。晋国军界高层的内部斗争,给了楚国北进中原的机会。郑国却等不及了,跟楚国签下了城下之盟,投降了。

当赵盾率晋、鲁、宋、卫和许五国联军赶赴战场时,发现郑国已经向楚国投降了,援郑一事便不了了之了。

紧接着,楚国又发动进攻陈国和宋国的战争,这两个诸侯国又很快向楚国投降了。楚国的北进计划进展顺利,几个月的时间,晋国的盟友宋国、郑国和陈国纷纷加入了楚阵营中。

不过楚国的好景不长,北进计划由于楚穆王的突然去世而停滞了。接替楚穆王的是后来著名的春秋霸主楚庄王,此时的楚庄王还没有体现出雄心壮志。在他上台的前几年,几乎是无所作为,这使得楚穆王的事业很快就灰飞烟灭了。

楚穆王一死,楚国北进战略中止了。

敏感的郑穆公马上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又归顺晋国;同时,另外两个与楚国签订城下之盟的陈国和宋国也叛楚归晋。

你瞧,这些中原诸侯就是这般善于见风使舵。

晋国又耀武扬威地在中原举行了一次国际会议。这次国际会议有两个中原重要国家没有参加,一个是齐国,因为齐昭公刚刚去世;另一个就是长期以来甘愿作为楚国的铁杆追随者蔡国。

蔡国如此不识时务,晋国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赵盾命令郤缺征讨蔡国,上军司令郤缺率领晋国的上军和下军,对蔡国进行了穷追猛打。小小的蔡国哪里吃得消,眼巴巴地盼着楚国来救援。没想到此时的楚国出现内乱,自顾不暇,哪有空理会蔡国呢?蔡国吃不消晋军的强攻,赶忙投降了。

此时在中原的势力,晋长楚消。晋国一时间呼风唤雨,煞是威风。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晋国却做出了几件不太厚道的事情,使得霸国的声威和形象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这几件事情都跟晋国接受诸侯国的贿赂有关。

齐昭王去世后,齐国政坛出现短暂的动荡,最后齐懿公上台。齐懿公有意重树地区霸权,跟邻国鲁国过意不去,发兵攻打鲁国。

鲁国没有办法,只好向诸侯之长——晋国请求援助。

晋国听说齐国居然敢于攻打鲁国,很是生气。便召集中原八个国家的君主开会,准备组织一支联合军队,讨伐齐国。

齐国虽然也算是一个大国,但是今不如昔了。齐懿公想了想,觉得不可得罪晋国。就派人前往晋国,狠狠地贿赂了晋国的政要。结果呢,刚刚信誓旦旦要主持正义的晋国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对齐国攻打鲁国的军事行动采取了一个默认的态度。联合讨伐齐国之事,就不了了之了。

掏了腰包后的齐国有恃无恐,继续进攻鲁国。

鲁国政府原来指望晋国出来主持正义,却听说晋国受贿之后不管事了。一咬牙一跺脚,只好也派人向齐懿公行贿,争取到与齐国暂时性停火。齐国将贿赂晋国的成本转嫁到了鲁国身上,鲁国最亏。但晋国却是声威受损,实在是得不偿失。

齐鲁两国停火之后,宋国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弑君事件。

宋国的这起弑君案颇为离奇。

这件事先从宋襄公夫人说起。宋襄公夫人是周襄王的妹妹,这时襄公夫人已守寡二十六年。虽然我们不知她具体的年龄,至少也是徐娘半老了。女人的心不会老,她还春心萌动,可是爱上不该爱的人。

她爱的人是公子鲍,从辈分上说,她是祖母,公子鲍是孙子。虽然不一定是亲孙子,可是这种爱情仍有乱伦的嫌疑。根据《左传》所记,公子鲍一表人才,是个帅哥。襄公夫人爱到什么程度呢?《左传》的记载是:“襄夫人欲通之。”想跟公子鲍通。

春秋时期的乱伦可谓是无奇不有,这则是最离奇的。祖母处心积虑想跟孙子私通,但是没有成功。可襄公夫人并不因此放弃,反而处心积虑想把所有好处都给公子鲍,甚至包括国君宝座。

为了讨好公子鲍,襄公夫人找机会派人刺杀了宋昭公。并把君位交给了公子鲍,后来史称宋文公。

这是一起非常严重的事件,作为诸侯盟主的晋国不能置之不理。自齐桓公始,诸侯会盟有一件很重要任务,就是预防各国出现恶性的弑君事件。宋国是会盟国之一,现在宋昭公被杀,晋国有义务对宋国新政府问责。

晋国执政兼元帅赵盾派荀林父率领军队,伙同郑国、卫国和陈国军队讨伐宋国。

宋国也跟齐国一样,使出贿赂招数。这招屡试屡灵,晋国在得到宋国贿赂后讨伐无果而终,并且还承认了宋文公的政权。

晋国两次收受贿赂,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这两次受贿事件,晋灵公应承担主要责任。但是赵盾恐怕也要承担一部分的责任,晋国在中原的霸业受到极大的影响。齐国想建立地区霸权,不参加晋国主持的国际会议,鲁国受晋国愚弄,干脆与齐国修好。最严重的是,郑国最终选择脱晋入楚的政策,使楚国又有机会借郑国为跳板与晋国争夺霸权。

收受贿赂事件被曝光之后,郑国深感晋国是一个靠不住的国家。想要依靠霸主主持国际正义,这是妄想!

还有一件事,令郑国人耿耿于怀。

公元前610年,晋国在扈地举行国际大会召集诸侯会盟。在这次大会上,前来参加会议的郑穆公却被拒之于门外。理由是郑国勾结楚国,这种羞辱绝非一位君主所能忍受的。

因为这件事,郑国执政大臣子家给赵盾写了一封信,为曾经被迫屈服于楚国的事实进行申辩。在信的最后,子家写道:“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岂其罪也?大国若弗图,无所逃命。”意思是说郑国夹于晋国和楚国两个强国之间,在危急时刻也不得不屈服大国的命令,这并非心甘情愿。倘若晋国不从这方面考虑,那等待郑国的只能是悲惨的命运。

这封信其实是委婉地批评晋国没有为区域安全做出保证与承诺,却一味地批评郑国首鼠两端,这是有偏见的。

面对郑国的辩解,晋国也知道自己有理亏的一面。于是稍稍改善与郑国的关系,然而两国终究貌合神离。两年后,郑国宣布脱离晋国联盟,转投向楚联盟。按郑穆公的说法:“晋不足与也。”就是说,晋国是靠不住的。郑国背晋附楚,让楚庄王欣喜若狂,一度停滞的北进政策又一次提上议事日程。

郑国的归附,使楚国政府很快制订出新的北进战略计划。即以郑国为桥头堡,发动对陈国和宋国的军事打击。陈国和宋国在数年前楚穆王北伐时都曾经望风投降,随着晋国势力卷土重来,又纷纷背叛楚国。

公元前608年,在楚国人的进攻下,宋国和陈国紧急向晋国求援。中军总司令赵盾率军入援,楚庄王故意示弱,下令撤退。晋国人得意忘形,赵盾纠集宋、陈、卫和曹四国军队,准备教训一下反反复复的郑国人。

楚国人并未走远,大将蒍贾率楚军主力,在郑国北林迎战晋国为首的联军。楚国人再次体现出剽悍的战斗精神,宋、陈、卫和曹这些小国的军队象征性地抵抗了一下,撒腿就跑。晋军也乱了阵脚,慌忙撤退,将领解扬还被楚军俘虏了。

北林战役的失败,使晋国威风扫地。

有楚国的撑腰,郑国的腰杆挺直了。

北林会战后,郑国甘愿充当楚国的打手,大举进攻宋国。

宋国统帅华元一看这回来的不是楚国大军,而是郑国军队,稍稍安心,率军出城迎战。宋军对楚国很畏惧,却忘了自己以前也是郑国人的手下败将。

双方在大棘展开大战,以宋国的惨败告终。根据《左传》的资料,宋国统帅华元被生擒、副元帅乐吕被击毙,被俘虏的官兵二百五十人。伤亡人数更多,损失的战车有四百六十辆。

宋国的惨败令中原盟主晋国大为震惊。

晋国原本对郑穆公的反叛就充满敌意与不满,现在郑国居然充当楚国打手侵入宋国,无疑是在挑战晋国中原霸主的权威。

晋国再度纠集宋、卫和陈三国,联合讨伐郑国。只是这次进攻纯粹是作秀式地走过场,雷声大,雨点小。当楚国援军赶赴前线时,赵盾只是象征性地炫耀军威,然后一箭未发就夹着尾巴撤退了。

赵盾时代的晋国,虽然仍是中原盟主,然而受贿丑闻、郑国附楚和北林之战失败等因素,使其影响力远不如晋文公和晋襄公时代。

烈日灼人的赵盾终究与晋文公和晋襄公不同,他只是一位大臣,而非君主。虽然有强硬的政治手腕,却不具备无上的权力。

随着晋灵公渐渐长大,赵盾的权力不断受到削弱,君臣矛盾开始公开化和尖锐化。晋国高层的内乱,是晋国霸业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

赵盾与晋灵公之间的明争暗斗,最后激化成为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血案。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