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
七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
前人播种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春秋时期,各国都热衷于争霸,在齐桓公开创这个模式后,宋国、晋国、秦国、楚国、吴国、越国都先后加入了这个游戏。为什么这些国家都热衷于参与这种争夺呢?那是因为“霸”拥有大权力,能为自己的国家赚来盆满钵满。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齐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国力强盛起来,随后齐桓公率兵击退戎族、狄族的进攻,又率齐、鲁、宋等八国之师破蔡伐楚,阻止楚军北进,“内外兼修”,使齐桓公拥有了威望。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于葵丘会盟,成为了春秋第一任中原霸主。
公元前632年,楚成于率领楚、郑、陈等军队围攻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宋国被迫向晋国求救。
很快,晋文公率领中原联军和楚国发生大战。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便选择战机,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九十里。古代军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晋军“退避三舍”,后撤到卫国的城濮(今河南濮城)。城濮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应很方便,又便于会合齐、秦、宋等盟国军队,集中兵力。
城濮之战,晋国获胜。随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周天子册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晋文公成了第二位中原霸主。
先后受到了齐、晋的阻挡,楚国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公元前589年,卷土重来的楚军在楚庄王的率领下,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中原各国屈辱地向楚国求和,甚至周王室都派出使者,承认楚王的“王”位。这样,来自南方的楚庄王成为第三位中原霸主。
晋国称霸的时候,西部的秦国也强大起来。秦穆公企图向东争霸中原,但由于向东的通路为晋所阻,便向西吞并十几个小国,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所以,也有说法将秦穆公算入春秋五霸中,不过因为秦国的影响力只在西方,所以这个霸主略微有点“水”。
以后,吴国、越国相继强大,争霸于东南。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进攻越国,围困越王勾践于会稽(今浙江绍兴),迫使越国屈服。接着又打败齐军。公元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附近)与诸侯会盟,争得了霸权。然而因为吴王夫差的影响力在江淮平原一带,远离传统的文明中心黄河中游地区,所以这个霸主也不够名实相符。
越王勾践自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立志报仇,经过十几年努力,转弱为强,灭了吴国。勾践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今山东膝县),成为霸主。此时,越王勾践称霸的原因不是因为越国多强大,而是晋国内部分裂,所以越王勾践的霸王也是名过于实。
另外,也有说法认为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可以说称霸就是春秋史最主要的活动,如果解释“霸”就需要从春秋的爵位说起。
春秋时代,爵位等级为:公、侯、伯、子、男。这个爵位等级是有特殊意义的,公爵是姬姓人的封爵,周王姓姬,公爵爵位意味着:享有公爵爵位的人,有资格继承王位。当然,并不是所有姬姓人都有资格封为公爵,晋国国君也是姓姬,但他最初获封的是唐国,侯爵。后来才改称为晋,自称“公爵”称“晋某公”。
其实,早期的侯爵与伯爵,并没有明显等级差异。一般来说,替周王在边境地区守卫的战区总督,称为“侯爵”。因为他处身边境,为了国内安全,财力物力不免向周边侯国倾斜,于是,在对外战争时期,侯爵的待遇稍稍高于伯爵。
而早期“伯”的意思是“王的管家诸侯之冠”。春秋时代,这是“霸主”的专用名词。总称霸主为“诸侯之伯称霸”也成为“称伯”。在中国,兄弟间排行称之为“伯仲叔季”,“伯”就是老大,“诸侯之伯”就是代替“王”管理诸侯的老大,管理诸“侯”被管理者中当然也包括“侯爵”。
知识链接 税
各个封君是纳征人,不是纳税人。比如晋国,那些封臣只需要根据君王号令出兵打仗,并且在每年固定的时间服劳役就可以了,并不需要给国君交钱。也就是说,就连国君也无权干涉底下卿大夫在自己封地内,是如何收取税收的。这就是封建体系中的“我的地盘我做主”。
为什么这么多的强力君王都热衷于称霸呢?那是因为霸主拥有的最大好处——纳“征”取“成”。
春秋时代所有的封君都是周王的臣子,所以他们需要纳贡,就是上交财物。而根据职业的不同,有些人需要的是贡献劳动,也就是服兵役。前者演变成了税收,后者演变成了劳役。
周王力量不够,霸主作为代表行使权力,那么它就有资格从其他国家获取财物和劳动力,就是纳“征”取“成”。所以晋楚争霸时,晋国国君一声令下,其他国家就必须服兵役,跟着出兵,而那些没有出兵的国家,就需要交钱,做军费。如果一旦这两者都不去做,就意味着背叛,等待它的就是霸主国的怒火。
纳“征”取“成”的份额是十分大的,曾经作为晋国大家族族长的赵武子,第一次从国家的“征成”中获得了百分之七的利益,惊讶得口都合不拢,笑着说:“我们赵人,十年不会挨饿了。”
当然,作为享受巨大权益的霸主,除了不断面临新生国家的挑战外,还需要帮天子处理家务事。
公元前563年,天子的叔叔陈生与卿伯舆竞争周王室国相的职位。因为天子偏袒伯舆,王叔陈生怒而出奔到晋国。周王就派人请他回去,杀掉伯舆的亲信史狡,想让他回去。结果这个周天子的叔叔还是闹别扭,不肯回家。于是晋侯(霸主)就派自己的执政士匄(范宣子)来做裁判。
开庭的这天,因为贵族是不能亲自受审的,所以原告和被告各有代表,王叔陈生的代表是其管家,伯舆的代表是其属大夫瑕禽。
管家首先发言:“尊敬的晋国法官。我们大周王朝自有规矩,尊尊,亲亲,不可动摇上下尊卑。被告出身卑贱,其祖上不过是个贫贱的国人。而现在这么一个出身卑微的人竟然敢和天子的叔叔对簿公堂,这件事情从根源上就说不通吧。”瑕禽说:“如果要说根源,就要从两百年前讲起了。平王东迁,七姓从王,其中就有我家君上的祖先。我家君上的祖先毁家纾难,才让东迁的天子维护住礼仪和威严。天子因此和我家君上祖先盟誓。除非河清海枯,否则,这贵族的爵位,我家老爷将世世代代传下去。从根源上来说,我家君上先祖也是名正言顺的贵族啊。”
士匄赞许地看了瑕禽一样,目光移向王叔的管家。管家说:“那又怎么样,贵族和贵族是有差距的。站在洛阳的野人面前,你们可以自称贵族。可我家主人是天子的叔叔,和天子有着相同的血脉,面对这个身份,你还敢自称贵族?”
瑕禽反驳说:“可惜,我们今天面对尊敬的晋国法官,要讨论的是对错而不是出身。众所周知,自从王叔被任命为国相,朝廷上下就乌烟瘴气。至于法律,更是不当回事。在这个国家,唯正直者受穷。”双方争执不歇。
到了这个层面,法律就失去了威慑意义,对错不是重点,实力和利益才是重点。虽然晋国是最注重法律的国家,但是这里是周王室的地盘,必须根据周的传统行事。所以士匄说:天子偏袒谁,我也会偏袒谁。所以我判定伯舆获胜。
但是实际操作上,他却命令两人签订平等的友好协议。结果,双方都接受不了,不了了之,晋国就任命亲晋国的单靖公为周室国相。
可以说,霸主除了可以从别国征收保护费,获得利益外,也要承担自己“霸”的义务,甚至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都要处理。
知识点思考 为什么楚国也能作为霸主国?
称霸是周朝体系内部的政治活动,而楚国是一个体系外的成员,所以严格上来说,楚国从来没有成为春秋时代的霸主,也就是从来没有黄河国家给楚国上交过保护费。但是因为在“楚王问鼎”的事件中,周王室主动贿赂楚国,好让他们退兵,从而给楚国送上了一顶霸主的帽子。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