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太学生何蕃传》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韩愈 栏目:韩愈诗集 2022-03-28 10:39:45

太学生何蕃传

【原文】

太学生何蕃入太学者廿余年矣①,岁举进士。学成行尊,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②,相与言于助教③、博士,助教、博士以状申于司业④、祭酒,司业、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焯者数十余事⑤。以之升于礼部,而以闻于天子。京师诸生以荐蕃名为文说者,不可选纪⑥。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叹⑦,莫为礼部。为礼部者,率蕃所不合者,以是无成功。

蕃,淮南人,父母俱全。初入太学,岁率一归⑧,父母止之;其后间一二岁乃一归,又止之;不归者五岁矣。蕃,纯孝人也,闵亲之老不自克⑨,一日揖诸生,归养于和州。诸生不能止⑩,乃闭蕃空舍中。于是太学六馆之士百余人⑪,又以蕃之义行⑫,言于司业阳先生城,请渝留蕃,于是太学阙祭酒⑬,会阳先生出道州,不果留。

【注释】

①太学:古学校名,国学。属国子监。在此读书的称太学生。

②齿:并列。

③助教:古代学官名,协助国子祭酒、博士教授生徒。

④司业:学官名,隋以后国子监置司业,为监内的副长官。

⑤撰(zhuàn)次:按次编写。群行:种种事迹。焯焯(chāo chāo):显著;昭然。

⑥选纪:计算不清,极言之多。

⑦比肩立:并肩站立。

⑧岁:一年。

⑨闵(mǐn):同“悯”,怜悯。自克:自我克制。

⑩不能止:从封建伦理上来讲,归乡养亲的行为是不能阻止的。

⑪六馆:指六学,即国子馆、太学、四门馆、律馆、书馆、算馆。

⑫义行:操守,品行。

⑬于是:正在这时候。阙(quē):同“缺”。

【译文】

太学生何蕃进入太学有二十多年了,每年都被推荐参加进士考试。可以说是学业有成,品行高尚,自从太学的诸位学生都推崇称颂他,都不敢和他相提并论。太学生们一同去向助教、博士说起这件事,助教、博士又把他的状况申报给司业、祭酒,司业、祭酒随后编写何蕃的种种突出事迹有数十件之多,并把这些事迹上报到礼部,从而让天子知道。当时京城有诸多以荐举何蕃事迹为标题去写文章的门生,多到无法计算。了解何蕃的公卿大夫很多,但没有一个在礼部当官的;在礼部当官的人,大概又大都是与何蕃不合的,因此他的仕途升迁没有获得成功。

何蕃,淮南人,父母都健在。他刚入太学的时候,大约一年回家一次,他的父母阻止了他;这之后间隔一两年才回家一次,父母又劝止了他;后来他有五年没有回家省亲了。何蕃,是个非常孝顺的人,怜悯双亲年老而不能自己照料自己。有一天,何蕃拜别各位太学生,要返回和州去奉养父母。太学生们无法劝阻,就把何蕃关在一个空房间里。在这种情况下,太学六馆的一百多太学生,又将何蕃美好的品行,陈述给太学司业阳城先生,请他发布命令挽留何蕃,就在这时,太学的祭酒职位出现空缺无法决定此事,又恰逢阳城先生出任道州刺史,结果没能留住何蕃。

【原文】

欧阳詹生言曰①:“蕃,仁勇人也。”或者曰:“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②,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③,惠之大小必以力复④。斯其所谓仁欤⑤。蕃之力不任其体,其貌不任其心,吾不知其勇也。”欧阳生詹曰:“朱之乱⑥,太学诸生举将从之,来请起蕃,蕃正色叱之,六馆之士不从乱,兹非其勇欤?”

惜乎!蕃之居下,其可以施于人者不流。也譬之水⑦,其为泽⑧,不为川乎。川者高,泽者卑,高者流,卑者止。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⑨。天将雨,水气上,无择于川泽涧溪之高下⑩,然则泽之道,其亦有施乎?抑有待于彼者欤?故凡贫贱之士,必有待然后能有所立。独何蕃欤!吾是以言之,无使其无传焉⑪。

【注释】

①欧阳詹生:欧阳詹,字行周,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与韩愈同年进士及第。生:先生,欧阳詹此时任四门助教,故尊称其为先生。

②非义:不合道义的事。

③孤:幼年丧父为孤。字:抚养,养育。

④必以力复:一定尽力承担。

⑤斯:这。欤(yú):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

⑥朱(cǐ)之乱: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军反叛朝廷,推太尉朱为盟主,自称大秦皇帝,号应天。第二年改国号为汉,称天皇元年,不料好景不长,三月兵败被杀。

⑦譬(pì):比喻,比如。

⑧泽:沼泽、湖沼,聚集而停的水。

⑨施者不遐:施行的地方不广泛。是说何蕃虽仁勇,然而只有“行诸太学”,影响面不大,知道的人不多。

⑩无择:不分。川:河,流动的水。

⑪无使其无传焉:意思是害怕何蕃的事没有留下传记而不能得到流传于世。

【译文】

欧阳詹先生说:“何蕃,是个仁义勇敢的人。”有人说:“何蕃在太学读书,太学生们不敢做不仁义的事,效仿他埋葬那些死后无人为其料理丧事的人,怜悯那些失去亲人的孤儿并养育他们,不管别人给予的恩惠大小,一定会尽力报答,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仁吧。何蕃看起来力量单薄不能承受身体之重,相貌平平不能承受他的内心,我不知道他的勇敢表现在哪里啊。”欧阳詹先生说:“朱作乱之时,诸多太学生发动起来准备跟随叛军,他们来请何蕃前往,但是何蕃态度坚定地大声呵斥了他们,所以太学六馆的读书人才没有跟从作乱,这难道不是他的勇敢吗?”

可惜呀!何蕃处于卑下的地位,他能将自己的道德去施与别人,却不能得到流传推广。也把他比作水的话,他算是沼泽,不能算是河流了。因为河流地势高,沼泽地势低,地势高的水向下奔流不息,而地势低的水容易停止。所以何蕃的仁义,充实他的内心,在太学施行,善行能够积累很多,但所施用的范围就不够广远了。天将要下雨,水汽蒸发上升,无论高处还是低处的河川沼泽、山涧溪流的水汽都可以蒸发而化为云雨,既然这样,那么沼泽的水不也有它可施展抱负之处了吗?或者是有待于那特定的条件吧?所以大凡贫贱的士子,必须等待时机,这样以后才能有所建树。难道只有何蕃是这样的吗?我因此说了以上这些话,也是不想让何蕃的事迹没有留下记录而不能得到流传于世啊。

【赏析】

这篇文章作于韩愈从徐州到京师长安之时。文章通过何蕃的遭遇,批评当朝压抑人才的恶劣现象,全文虽没有激昂慷慨之词,却也波澜壮阔,意蕴悠长。

文章首句表明了何蕃在太学资历深远,接下来便开始叙述他这二十余年来的经历,意在表扬何蕃是一位品学兼优的所谓“学成行尊”之人。但是这样一个品学兼优、别人都不敢与之媲美的人,仕途是不是应该一路高升呢?接下来的答案不禁令人感慨叹息,原来“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叹,莫为礼部。为礼部者,率蕃所不合者”,正是这没有掌管升迁之人提携,又与礼部之人秉性不合,自然就很难仕途顺遂了。

作者很怕说服力不强,接着又详细介绍了何蕃的家境,突出表现了何蕃不仅才华出众,还是一个因“闵亲之老不自克”而宁愿放弃宦海逐波,选择“归养于和州”去奉养父母的善待双亲的“纯孝”之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相对完美之人,还是遗憾多多,竟以“太学阙祭酒,会阳先生出道州”这样相关人员缺席与无人力荐而不得荐用,至此宣布他这一生仕途生涯的望洋兴叹。接下来的第三段通过欧阳詹先生与他人的评论,进一步肯定了何蕃的高洁品行,以及加以渲染其仁、勇的品质,同时也在呼吁执政者,应当任用何蕃这样敢作敢为的仁勇贤能之士,国家安定才能有所保障。

结尾段一句悲呼,寄寓了作者深沉的人生慨叹,并借此进一步阐明主旨,直击封建社会造成贫贱之士怀才不遇的可悲之处,也正是一个社会的可悲之处!所以说,这篇替何蕃遭遇鸣不平的文章,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抑扬悠远,言犹未尽。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