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昵昵儿女语②,恩怨相尔汝③。
划然变轩昂④,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⑤。
喧啾百鸟群⑥,忽见孤凤皇⑦。
跻攀分寸不可上⑧,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⑨。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⑩。
推手遽止之⑪,湿衣泪滂滂⑫。
颖乎尔诚能⑬,无以冰炭置我肠⑭!
【注释】
①颖师:当时一位善于弹琴的和尚,他曾向几位诗人索要诗篇,以求表扬自己的琴艺。
②昵(nì)昵:亲热的样子。一作“妮妮”。
③尔汝:至友之间不讲客套,以你我相称。这里表示亲近。
④划然:忽地一下。轩昂:形容音乐高亢雄壮。
⑤“浮云”两句:形容音乐飘逸悠扬。
⑥喧啾(jiū):喧闹嘈杂。
⑦凤皇:“凤凰”。
⑧跻(jī)攀:犹攀登。
⑨未省(xǐng):不懂得。丝篁(huáng):弦管乐器的总称。借指音乐,此指颖师所弹的琴。
⑩起坐:忽起忽坐,激动不已的样子。旁:一作“床”。
⑪推手:伸手向前推。遽(jù):急忙。
⑫滂滂:热泪滂沱的样子。
⑬诚能:指确实有才能的人。
⑭冰炭置我肠:形容被音乐所感动,情绪随着乐声而激动变化。
【译文】
聆听颖师弹琴的琴音,犹如一对亲昵的小儿女轻言细语,又像是一对卿卿我我的情人,正在相互倾诉你恩我怨的衷肠。
猛然间,忽地一下变得高亢雄壮,豪放得就像是勇士奔赴战场,挥戈跃马驰骋在敌军阵营里杀敌擒王。
转眼间又像是浮云依依、柳絮失去了根蒂,在天地之间,任凭海阔天空随风飘扬。
一会儿如同置身于叽叽啾啾喧哗的百鸟群中,忽然发现一只兀立在乔木枝头展翅的凤凰,独自在烟霞中羽光翻浪。
时而像在攀登悬崖峭壁,只差分寸之间不能登上顶峰,时而又像崩石失势坠落一千多丈,传来轰隆回响。
感叹之余,我深感惭愧空有耳朵一副,不懂音律,对音乐太外行而不懂欣赏。
我听颖师你这弹琴声,忽柔忽刚,让人禁不住跟着在一旁忽起忽坐、情绪激昂。
我急忙伸手把琴遮挡,此刻泪水早已汹涌盈满我的眼眶。
颖师你确实是有才能的人,琴艺实在非比寻常,请你暂且停下来吧,别再将这琴音里的冰与火填进我的胸膛。
【赏析】
此诗约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相传唐朝有一个名叫颖的和尚,从印度来到中国,人们尊称他为颖师。颖师弹琴的技艺精湛,韩愈慕名前来欣赏颖师弹琴,并把听颖师弹琴的感受写成了诗。
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描写琴曲的声音,紧扣题目中的“听”字,单刀直入,采用各种喻体,以形象生动的比喻将读者引进美妙的音乐世界中。
琴声袅袅升起,仿佛小儿女在身旁耳鬓厮磨,又像是在互诉衷肠;忽地一下变得高亢雄壮,豪放得就像是勇士奔赴战场,挥戈跃马杀敌擒王;转眼间又像浮云柳絮在天地之间,任凭海阔天空随风飘扬;一会儿如同置身于百鸟群的喧闹中,忽然又像被一只傲立枝头、烟霞中羽光翻浪的凤凰翩然之举,引吭长鸣的孤傲隽美惊艳得戛然而止。“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形象地表现了一种“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而且跌得迅速凄惨”的社会现象。所以说,这里除了用形象的比喻凸显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接下来的“湿衣泪滂滂”,暗寓了诗人对自己革除弊端,励精图治却屡遭贬斥的慨叹。
后八句主要描写自己听琴的感受,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嗟余”二句是自谦之辞,申明自己不懂音乐,却还是被颖师的琴声所深深感动,反衬了颖师琴艺之高。先是起坐不安,继而泪雨滂沱,浸湿了衣襟,于是听者忍住激动的心情,起身“推手遽止之”,恐怕此刻,唯有推手制止琴师弹奏,才能逐渐平复激动不已的心情。末二句进一步渲染颖师琴技的高超。“无以冰炭置我肠”,仿佛一会儿把人引进热情奔放的天堂,一会儿又把人掷入悲苦的地狱,就好比轮换交替着将冰与炭投入听者的胸中,使人经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剧烈波动。
全诗情感充沛,起伏跌宕,且又形象鲜明,无论造境或遣词造语都有独到之处,从而使整首诗歌的意境显得饶有情致,令人耳目一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