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①,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
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②;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③,盛位无赫赫之光④。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⑤,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注释】
①休光:盛美的光华,也用来比喻美德或勋业。
②负:仗恃。谄:讨好,巴结。
③戚戚:忧虑的样子。
④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⑤干之:拜谒他。干(gān):干谒、拜见。
【译文】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监四门博士韩愈,恭谨地呈书给尚书阁下:
读书人能够享有大名声,显扬于当代的,无不是依靠已经率先成功的人士,或者是仗恃那些地位名望显达的前辈去引荐的。读书人能够将美德与勋业盛美的光华流传下来,照耀后世,也无不是因为有后辈中人为其发扬光大,或者是借助天下有名望的后辈做他的歌颂者。如果没有前辈引荐他,即使有美好的德才也不会彰显出来;如果没有后辈人做他的歌颂者,即使成就卓著也不会得到长久流传。这两种人,未尝不是相互需要和期待的,然而这种情况要经过千百年才能相遇一次的。
难道是居于上位的人中没有可以攀援的,居于下位的人中没有值得推举的人吗?为什么相互期待这样殷切,而相逢的机会却那样少呢?其中原因在于身居下位的人依仗自己的才华,不肯巴结地位高的人请求援引;身居高位的人仗恃自己的权位,不肯眷顾位居在他下面的人。因此有才能的人往往会因为不得志而忧愁,身居高位的人也没能因为荐举后辈而发出显赫盛大的光辉。这两种人的行为,都是不对的。不曾向上去拜谒求索,就不能说上面没有肯于提携后进的人;不曾向下去寻找,就不能说下面没有值得推举的人。我默念这些话好久了,没敢把它讲给别人听。
【原文】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①,卷舒不随乎时②,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③,获礼于门下者④。岂求之而未得邪?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⑤?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
【注释】
①特立而独行:才能杰出而德行出众。道方而事实:道德方正而且做事讲求实际。
②卷舒:卷缩舒展,此为进退的意思。
③遇知:指受到赏识。
④获礼:得到尊敬,获得礼遇。
⑤未暇:没有闲暇时间顾及。
【译文】
我从侧面听说阁下怀有非凡的才能,才华出众并有独到的见解,道德方正而且办事讲究实际,进退有度而不同流俗,对于文武官员都能量才任用。难道这不正是我所说的那种人吗?可是还没有听到哪个后辈晚生,因为得到您的赏识而留在身边,或者被您收在门下获得重用礼遇的。难道是您求取人才没能得到吗?还是您志在建功立业,以及只为专心做事报答君主,虽然遇到可以推举的人,但没有空闲时间施以礼遇呢?为什么应该听到您举荐人才的事,却久久没有听到呢?
【原文】
愈虽不才,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①。”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②,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龊龊者③,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④,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
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注释】
①隗(wěi):指郭隗,战国人。据记载,燕昭王求贤,他站出来说:“请自隗始。”
②刍(chú)米仆赁(lìn):指柴米和雇用仆人的费用。刍:喂牲口的草。
③龊龊(chuò)者:形容气量狭小,拘于小节的人。本文指拘谨狭隘的人。
④磊落奇伟:心胸坦白,品德卓绝。
【译文】
我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要求自己立身处世从来不敢落后于常人。阁下想要寻求的人才还没有得到吧?古人有句话说:“纳贤士请从我郭隗开始。”如今的我,每天都为早晚的柴米、草料、雇仆人和租赁房屋的费用而着急,而这些只不过花费您一天享受的费用就足够了。如果您说“我的志向倾注在建功立业,专心做事只为报答君主,虽然遇上可推举的人,但还没有空闲时间去以礼相待”,既然这样,那就不是我韩愈所敢去知道的了。既然世间那些拘谨狭隘的人,不值得向他们倾诉这些话;而那些胸怀磊落并且才识卓越的人,又不肯听我的诉说,那我只好相信自己的命运真是恶劣到极致了!
我恭谨地呈上过去写的十八篇文章,如果承蒙您过目,也就足以了解我的志向所在了。韩愈诚惶诚恐地再次拜呈。
【赏析】
这是韩愈写给节度使于襄阳的一封信,当时的于襄阳位高权重,所以韩愈两次写书信给他,希望他能够引荐或者直接提拔自己。可以说,这封书信立意明了,情真意切。
文中首先阐明了“先达之士和后进之士”相互依存的道理,说明了社会上的读书人求仕常常需要有名望地位的人作引荐,而有名望地位的人也需要后进之士成为自己的门生,从而使自己声名显赫。他们二者之间利害相关,甚至是荣辱相连。
紧接着作者又分析了造成士子怀才不遇,而在上之人得不到贤才辅佐的矛盾原因所在。“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不妨为君子;“在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未免是小人;“高材多戚戚之穷”,分明是昏庸当道,世道不公;“盛位无赫赫之光”,这是庸官无所作为的表现;而无人“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这是权贵们未曾求取或不真心去求取人才的结果。
接下来作者开始着意称颂于襄阳具有“抱不世之才”的旷世才华,有“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的个性,还具有“文武唯其所用”的贤德,从整体上赞美于襄阳就是开篇所提到的“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之人。而自己正是那“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之人,在此隐约透露出自己希望得到援引之意。所以顺势引用“请自隗始”的典故,大胆地吐露出毛遂自荐的要求。这样的说法既能恭维对方,也表白了自己求人引荐之心。既少了几分被拒的尴尬,又保住了自己的几分尊严,同时距离抵达此番写信请求援引的目的更进一步。
全文结构严谨,笔力刚健,语气委婉,感情沉郁而余味不尽,不愧是一篇文情并进的好文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