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韩愈 栏目:韩愈诗集 2022-03-28 10:32:13

子产不毁乡校颂

【原文】

我思古人,伊郑之侨①。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②,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③。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④。”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⑤,我于此视。川不可防,言不可弭⑥。下塞上聋⑦,邦其倾矣!”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⑧。

【注释】

①伊:句首语气词,没有实义。侨:公孙侨,字子产。春秋时代郑国的大夫,内政外交,政绩卓越,是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本文题“子产不毁乡校”是其事迹之一。

②安:安于,悦服;使安定。

③嚣嚣(xiāo):喧哗的样子。

④乡校:地方上的学校,它既是学习场所,又是游乐、议政的场所。除了“乡校”一词,还有学府、太学、国子监、庠、私塾、书院等古代用来表示学校的词语。

⑤维:句首句中语气词,无实义。否(pǐ):不好,坏,恶。

⑥言不可弭(mǐ):言论不能阻止。这里指舆论不可以用权力来禁止。弭:平息,停止,消除。

⑦下塞上聋:阻塞下边人民评论政治,那么,执政者听不到人民的意见,就和聋子一样了。下:指人民。上:指执政者。

⑧理:本应当用“治”,但为了避唐高宗李治名讳,改为“理”字。

【译文】

我思慕一位杰出的古人,他就是郑国的大夫公孙侨。他依靠礼制治理国家,刚一开始人们还没有安于他的说教,人们来到乡校这个议政的场所,众人吵吵嚷嚷、议论纷纷。有人对子产说:“毁掉乡校议论就停止了。”子产说:“那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可以把议论变成好事。你怎能说是议论太多呢,这也是在各抒己见罢了。好的意见,我们就采纳施行;不好的意见,我们就规避;是好是坏,我们就在这里观察。河流不能堵塞,言论不能阻止。堵塞下边人民的言路,上边的执政者变成了聋子,国家就要倾覆灭亡了!”最后,不但乡校没有被毁掉,而且郑国也得到了很好的治理。

【原文】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①;及其已衰②,谤者使监。成败之迹,昭哉可观。

维是子产,执政之式③。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是道④,相天下君,交畅旁达⑤,施及无垠⑥,於乎⑦!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谁其嗣之⑧?我思古人!

【注释】

①养老乞言:古代有界老之礼,就是选择年老而有贤德的人,国家按时供奉酒食,听取他的意见,作为行政的依据。

②及:介词,到了……时候。衰:衰落,衰败。

③式:法式,典范。

④率:遵循。

⑤交畅旁达:或作“旁畅交达”,意为同时全面顺利推行起来,通达于四方。交:一齐,同时。畅、达:都是顺利推行的意思。

⑥施(yì)及无垠(yín):影传到后世,求远不会消失。施:古音“yì”,延伸,延续之意。

⑦於乎:叹词,同“呜呼”。

⑧嗣之:继承他的治国之道。嗣:接续,继承。

【译文】

在周朝之所以兴盛,是因为周朝主张奉养老成有德之人,能够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到了周厉王时期就已经衰败,那是因为周厉王派巫师监视背地里议论反对朝政的人,并且残暴杀掉非议者。那么,成功与失败的事例,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了。

可见这子产,是执政者的典范。只因为他的才干很难得,才治理一个郑国。确实都能遵循子产执政的方式,辅助天下的君王治理国家,那么天下就能政通景明,得以全面顺利推行达到无限。呜呼!天下之所以没有治理好,是因为只有君王没有贤臣。如今谁能继承子产之风?我思慕古人啊!

【赏析】

唐德宗时,发生了一件轰动一时的当权者压制太学生的事件,当时曾引起正直之士的强烈不满。韩愈忧愤之中写下了这篇文章,借以咏叹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不毁乡校”之事讽谏当朝执政者,传达了一种应“以古为鉴,广开言路,才是治国之道”的理念,可谓是用心良苦。

文章开篇叙述了郑国大夫子产不毁乡校的经过和所产生的政绩。子产广开言路,并不因当时郑人纷纷出入乡校议论他治国方法而毁掉乡校,而是奉行“善也吾行,不善吾避”和“维善维否,我于此视”的原则,不是用武力和权力去直接阻止议论,而是从乡校的舆论中去检视治国的政令是否得当。他深知“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上塞下聋,邦其倾矣”的道理,深明大义,而正因他开明的政治作风,使郑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成为美谈。

这里将《左传》中冗长的内容简化,化用富于表现力的文字去表明意旨,并且运用恰当的比喻,使空泛的道理更加形象生动。接下来又化用《·大雅·行苇》和《国语·周语》中记载有关周朝兴衰的“在周之兴,养老乞言;及其已衰,谤者使监”案例,再现了历史事实:周朝兴盛的年代,举行奉养老人的典礼,请求年高有德的老人发表建议,并择优当作施政的标准。可是到了周厉王时期,厉王暴虐无道,引起百姓非议。他便派卫巫去监视人们,把背后说他坏话的人统统杀掉,此举使国人敢怒不敢言。后来百姓终于起来反抗,将他放逐。作者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摆事实,用一种历史去证实另一种历史的正确性,使文题更突出,也更深刻,达到说理的目的与意义。

文章最后又回旋到对子产的强烈赞颂,表达心中对其“化止一国”的惋惜和“后无来者”的感叹,甚至悲呼“谁其嗣之?我思古人!”如此首尾呼应,将文章进一步推向深入,表达了作者对春秋贤相郑子产的思慕以及对于心中忧虑国家兴衰所寄寓遥深的爱国思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