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约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今属河北),所以后世称其为韩昌黎。韩愈有读书济世之志,早年参加过三次科举考试,均不能及第。他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终于在贞元年间考取进士,但三考博学鸿词科均遭失败,于是前往汴州节度使董晋、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幕府供职,后来进入朝廷担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由于上书言旱灾被贬为阳山令。宪宗年间,回到长安担任国子博士、中书舍人知制诰,因跟从裴度赴淮西平定叛乱之功,升任刑部侍郎。后又因谏迎佛骨惹恼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回京担任吏部侍郎。不久卒于长安。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原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长安细雨纷纷,滋润万物。远远看去草色一片碧绿,走近了看却稀疏零星,若有若无。这是一年中最美的早春景色,远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暮春。
【鉴赏】
此诗作于长庆三年(823),是韩愈写给当时的水部员外郎张籍的赠诗。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被称为“张十八”,世人称其为“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赠诗,短短四言,风格清新,实乃描写早春景色之佳品。
前两句从“草色”着笔,用雨中草色来点染春色。“天街”点明诗中春草长于帝都长安,后半句“小雨润如酥”写出了雨中青草浓郁的生命气息。第二句诗人在远近不同的地方观察草色,两者感觉截然不同。
后两句主要抒发诗人的议论和感慨。诗人以为,如果把草色与烟柳做个对比,这初春的草色要远远胜过那满城的烟柳。因为这草色柔嫩、水灵,为早春时节所独有,它象征着春回大地、万象更新;而暮春时节,烟柳“满”城都是,并不罕见,且色彩浓厚,反倒不招人喜爱了。
淡淡碧痕若隐若现,远看有近观无。诗人写草色染而不点,真像是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师,寥寥数笔,就让一幅生机勃勃、清新可爱的早春图跃然纸上。
晚春
【原文】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就要结束,争相斗艳想留住她离去的脚步。就连姿色平庸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在风中翩翩起舞,好似漫天飞雪。
【鉴赏】
此诗大约写于元和十一年(816),又名《游城南晚春》,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城南”指长安城南韦曲、杜曲一带。本诗主要用“万紫千红的草树”和“漫天飞舞的杨花榆荚”这几种景物来表现“晚春”的景色,紧扣诗题。
前两句诗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草树们看到春将归去,都使出浑身解数,竞相比美斗艳。于是,刹那间千红万紫、百花齐放、春光无限。用“知”、“斗”这两个字,把“草树”写得活灵活现、生动有趣。
后两句诗写漫天飞舞的杨花、榆荚。平淡无奇的杨花榆荚看到百花争艳,也不甘寂寞,于是随风起舞,漫天飘絮,大凑热闹。寥寥数笔,写尽满眼春色。
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来描绘这些晚春景物:草树知春、百花斗艳、杨花无才、榆英解思。这样就写活了这些美丽可爱的景物,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思绪万千,这正是本诗的精妙之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