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阑干十二独凭春②,晴碧远连云③。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④,江淹浦畔⑤,吟魄与离魂⑥。那堪疏雨滴黄昏⑦,更特地、忆王孙⑧。
【注释】
①少年游:词牌名。始见于晏殊《珠玉词》,因词有“长似少年时”句,取以为名。又名少年游令、小阑干、玉腊梅枝。
②阑(lán)干十二:指曲折回环的栏杆。阑:同“栏”。独凭春:春天时独自倚栏远眺。
③晴碧:指晴空下的青草。因天晴则色明。远连云:是说芳草延伸,至目尽处与天相接。
④谢家池: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的池塘。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成为后人赞叹欣赏之名句。
⑤江淹浦畔:此指别离之地。南朝梁文学家江淹《别赋》中有句云:“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后以南浦指代送别之处。
⑥吟魄:指诗情、诗思。离魂:指离别的思绪。
⑦那堪:怎堪;怎能禁受;怎能承受。那:古通“哪”。
⑧王孙:王之孙,引申为贵游子弟。西汉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亦可泛指贵族。
【译文】
明媚的春光里我登上高楼,轻抚曲折回环的栏杆,独自凭栏远眺,晴朗的天空一碧万里,晴空下碧绿的芳草绵延,仿佛与天边的云紧紧相连。放眼远方,辽阔无际,仿佛有千里万里,此时正值二三月间,只见远行之人行色匆匆,但身后的离别之苦,愁煞有情人。
谢灵运因远离家乡而吟咏于池塘,江淹也因离家远游而伤心南浦,他们抒发的是来自魂魄的诗情与灵魂深处的离情别绪。这样的真挚情感,怎能承受得住,那飘落潇潇细雨的黄昏,更何况是此时此地又想起了那尊贵的远游之人。
【赏析】
这大致是欧阳修的一首唱和之作。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离愁常用芳草来比兴,芳草萋萋往往象征着离恨悠悠,而春风起时,春草的滋生又总能引起闺妇思远、游子怀乡等盼望团聚的无尽情思。这首词正是借吟咏春雨淅沥、春草葳蕤的时节,抒发离愁别绪。
该词首先从“独凭春”开始导入。一个“独”字说明此刻凭栏远眺之人是孤身一人,首句开门见山地给出了词中人物所处的环境、动作和情态,那么春愁就必然会产生了。接下来“晴碧远连云”承上句孤身凭阑所见,以“晴碧”着色,正面咏草,点明了晴空下的草色碧绿。“远连云”描绘出芳草葳蕤、无限蔓延,仿佛与天际相连,暗寓了别情的深远。接下来的“千里万里,二月三月”,则呼应首句一个“春”字,从时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滋生之盛,绵延之广。“行色苦愁人”又将思人与景物相互黏合,结出不胜离别之苦的词旨,为下阕的抒情奠定基础。而这种芳草萋萋的自然景象,由伤别离的愁苦人亲眼所见,倍增苦痛,容易引起共鸣。
下阕开句就连用“谢家池上”“江淹浦畔”两个有关春草写春愁的典故来咏物抒情,将各种离愁别绪跃然纸上。接着将“疏雨滴黄昏”植入景色的变换之中,让黄昏时分的雨中之景,去渲染那种不堪离愁之苦,使离情愁绪再递进一层。结尾以“更特地、忆王孙”作结,点明了词中主人公的身份当是一位闺中思妇,她于当春之际,独上高楼远眺,无论艳阳晴空,还是疏雨黄昏,她总是别情依依,魂牵梦绕。
此词语言质朴清新,抒情境界辽远阔大,能极好地启发读者的遐思。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