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①,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②;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③,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④,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⑤;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⑥,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注释】
①欧阳子:此为作者自称。悚(sǒng)然:形容惊惧的样子。
②砰(pēng)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
③铮铮(cōng cōng zhēng zhēng):形容金属相击的声音。
④衔枚:古时行军或袭击敌军时,让士兵口中衔枚以防出声。枚:形似竹筷,衔于口中,两端有带子,系在脖子上。疾走:快步行走。
⑤砭(biān):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这里引用为刺的意思。
⑥绿缛(rù):形容碧绿繁茂。
【译文】
我夜里正在书房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中惊悚不已侧耳倾听,禁不住说道:“真是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是淅淅沥沥的雨声,似乎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林的声音,忽然间又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夜间的江河惊起万丈波涛,仿佛风雨骤然而至。那种声音如同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又好像是金银铁质的物体相互撞击的鸣响;再仔细去听,又像是衔枚士兵正在火速去袭击敌人的军营,此刻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听见有人马行进的声响。于是我对书童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书童回答说:“月色皎洁明亮,星光灿烂于浩瀚的银河,四下里没有人的声音,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不禁叹道:“唉!好生悲凉啊!这就是潇潇秋声。不知你为什么而来呢?大概这就是那秋天的样子吧,它的色调暗淡,烟飞云收;它的形貌清新明丽,天空高远明亮;它的气势寒冷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萧瑟空冷,山林川流寂静空旷。所以它所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时而又激昂迅猛。绿草浓密丰美,争相繁茂,树木青翠茂盛就会使人赏心悦目;然而,一旦秋风吹起,拂过草地,绿草就要逐渐变成枯色,掠过森林,树木就要叶落飘零;它之所以能折断枝叶,凋落花草,造成树木凋零,正是天地浑然一气造势的余威啊。”
【原文】
“夫秋,刑官也①,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②,黟然黑者为星星③。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④,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注释】
①刑官:执掌刑狱的官。《周礼》把官职与天、地、春、夏、秋、冬相配,称为六官。秋天肃杀万物,所以司寇为秋官,执掌刑法,称刑官。
②渥(wò):红润的脸色。槁(gǎo)木:已经死亡干枯的树木,形容毫无生气。
③黟(yī)然:形容很黑的样子。
④戕(qiāng)贼:残害人的坏人。
【译文】
“这秋天,就是一个执掌刑狱的刑官啊,它之于季节来说是属于阴;秋天又像是兵器和用兵的象征,在五行上属于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天地具有严凝之气,常常以肃穆杀戮为核心的道理。自然界对于万物来说,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出果实,故而它又属于乐声,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以后,就会令人感到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草木过了繁盛期就应当衰亡。”
“唉!草木没有情感,季节一到便会衰败凋零。人是动物的一种,是在万物中唯独最具有灵性的。而人总有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有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只要内心被外界事物所触动,就一定会消耗他的精神之气。更何况是常常去思索自己的能力所做不到的事情,去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一切自然都会使他红润的面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的头发也会变得花白如霜。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用并非如金石般结实的肌体,而像草木那样去争一时的荣盛呢?应当细细想一想究竟谁才是残害我们身体的贼人,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书童没有回答我的低语,他已经低头沉沉睡去。此刻,只听见四周依旧虫鸣唧唧,好像是在同情我而轻声叹息。
【赏析】
此文约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欧阳修已步入晚年,当时虽然自己的仕途已进入顺境,而且身居高位,但长期的政治斗争使他看到了尘世昏暗,逐渐趋于淡泊名利。每当回首往事,想起自己屡次遭贬的隐痛难以平复,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国家日益衰弱,而主张改革无望,不免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生郁结,却又不知如何做才好,这样的情绪与秋季所体现的气息正相统一,因而触物伤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文章。
文中作者从“闻有声自西南来者”为切入点,抓住秋天有物体发声的景象为主题,通过无情的草木与万物中最有感情、最有灵性的人相对比而抒发议论。把写景、抒情、记事、议论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将人生感悟与处世道理寄寓其中,思之清晰可见,使其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