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论》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欧阳修 栏目:欧阳修诗集 2022-03-29 13:54:55

五代史宦者传论

【原文】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①,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②。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③,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④,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⑤。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⑥,则向之所谓可恃者⑦,乃所以为患也。

【注释】

①宦者:宦官,也叫太监,是一些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的男人,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宦官本为内廷官,不能干预政事,但因为是皇帝最亲近的奴才,所以往往能窃取大权。

②一端:事情的一点或一个方面。

③小善:指一些能得到人君喜欢的小事。中:迎合。意:心思,想法。

④硕士:学问渊博之人。这里指贤能之士。

⑤恃(shì):依赖、依靠。

⑥伏于帷闼(tà):祸患潜伏在帷幕宫门之间,这里指潜伏在皇帝身边。闼:寝室旁的小门。帷闼:此指皇宫近侍。

⑦向:原先,以前。

【译文】

自古以来,宦官扰乱君王的国家,比女子造成的祸患还要严重。女子,只不过是使君主沉溺于美色罢了。而宦官的危害,可不止一个方面啊。

宦官所担当的职责就是每天侍奉在君王身边,容易与君王形成亲密关系,他们善用心计、用心专一而且手段毒辣;他们能用微小的好处来迎合君王的心思,能用小小的忠信获得君王的信任,从而使君王一定会信任他们并且愿意亲近他们。等到获得了君王的完全信任,这样以后他们就可以趁机利用祸福来恐吓他、挟制他。这时候虽然有忠臣贤士列位于朝堂之上,但君王认为他们和自己关系疏远,不如侍奉自己起居饮食、每天都在左右侍奉自己的亲随可靠。所以君王与成天在左右侍奉自己的人日益亲密,却对那些忠臣贤士日益疏远,而君王的势力就会因此变得一天比一天孤立。一旦势单力孤,则惧怕发生祸患的心理就会更加严重,而挟持自己的人的地位就会一天比一天牢固。君王的安危,取决于这些人的喜怒,而祸患就潜伏在君王的内廷之中,于是过去君王认为可以依靠的人,正是现在所能成为祸患的根源啊。

【原文】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①,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②。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③。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④。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注释】

①抉(jué)其种类:将为害的宦官及其党羽全部挖取出来。抉:挖,挑出。

②以快天下之心:这样可以使天下人心大快。

③捽(zuó)而去之:揪住并把她除掉。捽:揪。

④唐昭宗之事:这里指唐昭宗为宦官拥立,受其挟制,乃引朱温为外援,宦官则劫持昭宗,双方在凤翔恶战年余。后朱温得势,先杀尽宦官,再杀昭宗和朝臣,后灭唐。

【译文】

当祸患已经很深的时候才发觉,想去和平日里疏远的大臣们商讨一起除掉自己身边的近侍宦官,但行动慢了就会使祸患日益严重,操之过急,就容易出现宦官挟持君王做人质的状况。这时候即使智慧再高的人,也不能与君王共商对策了。就算是能够商议对策,也很难实际着手去做了。即使做了,也有可能不成功。到了情况最严重的时候,很可能产生两败俱伤的后果。所以说,祸患大的可以亡国,相比小一点的也会使自己丧命,并且会使世上的奸雄以及所谓的豪杰们,以此为借口乘机而起,把宦官与其同党全都除掉,使天下人心大快之后才算完。过去历史上记载的宦官之祸往往都是这样的,而且不止一个朝代啊!

作为君王,并不是想在宫中供养宦官使其成为祸患,而在朝堂之上疏远忠臣贤士拒之于千里之外,这都是日积月累逐步而成的,是形势发展使事态变成这样的。至于那沉迷于女色的结局,不幸的是一直执迷不悟,那么祸患就要随之降临了;但是一旦让沉迷者醒悟了,把她们揪出来除掉就行了。而宦者造成的祸患,虽然想有所悔悟,但已经形成的势力过于庞大,使君王没有办法把他们除掉了。唐昭宗灭亡之事就是这样的。所以,“宦官之祸,比女人造成的祸患还要严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可以不有所戒惧啊!

【赏析】

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宦者传》所作的传记评论。东汉末年与晚唐时期,宦官弄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先后酿成了亡国的灾祸。欧阳修鉴于此,特在其《五代史》中为宦者立传,阐明宦官专权为害之深,以此作为后世人君的警戒。

本文开篇点题,直接以“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为切入点,分两路剖析了祸害国家灭亡的原因所在。接下来详细描述了宦官一步步把持朝政、危害政权的具体过程,从而警告后世君王不要渐积养祸。

关于“宦官之害,深于女祸”,文中侧重描写了宦祸的形成。因为宦官服侍皇帝生活起居等事物,所以更便于了解皇帝的生活习惯与思想志趣,也就更容易把握皇帝的喜怒哀乐,况且他们都是“阉割者”,心理上的恐惧与空虚促使他们要抓住一些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一种不健全的心态也很容易滋生,那就是弄权!这样就可以巩固自己的地位。所以他们就挖空心思去接近皇帝,取得皇帝与后宫受宠者的信任,等待时机成熟。他们先以“小善”“小信”来稳固人心,求得君主的信赖;等到君主完全信任之后,就趁机进谗言,用祸福之事吓唬君主,离间重臣,以达到把持君主之目的。一旦弄权成功,为了确立威望,就专横残忍地排除异己,甚至心狠手辣、不遗余力。而皇帝身边只有宦官时刻不离左右,很多真实信息就被他们拒之门外而一无所知。这样一来,就必然形成君主对宦者“日益亲”,对朝中的忠臣“日益疏”,而君主之势也就自然“日益孤”了,从而造成了君主真假难辨的局面,祸患就成为一种潜在的必然了。等到皇帝清醒过来,发觉养祸已深,想除掉乱政的宦者,但无论速度快慢,都可能会受到一些未知的制约,稍有不慎,就被宦官挟持为人质,甚至弄得“亡国”“亡身”,使天下奸豪趁机以救国为借口乘势而起,杀尽祸乱的宦者而取代国政。至此,作者慨叹一句“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足以发人深思!

文末作者再从君主角度宕开一笔,高呼“‘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这发自肺腑的呼喊,更能使人深入思考,并与开篇相呼应,情深而理切,成就了此篇堪称千古卓绝的传世佳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