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后一根辫子-清朝-满族历史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清朝最后一根辫子

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精通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开始就读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着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辜鸿铭生平喜欢痛骂西方人,反以此而见重于西方人,不为别的,就为他骂得鞭辟入里,并总能骂在要穴和命门上。故很多西方人崇信辜鸿铭的学问和智慧,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

外国人问他:“为什么中国人都留辫子?”他反唇相讥:“那为什么外国人留胡子呢?”

辜鸿铭知名度最高的世界级辩护,乃是为纳妾制所作的。当时一位洋夫人问他为什么不能“一个妻子有多个丈夫呢”,他振振有词地答:“夫人可曾见过一只茶杯配四把茶壶?”

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想见辜。毛姆的朋友就给辜写了一封信,请他来。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辜来。毛姆没办法,自己找到了辜的小院。一进屋,辜就不客气地说:“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非来不可。”毛姆极为尴尬,不知所对。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对学生们公开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

从一件事上可以看出辜鸿铭受外人钟爱的程度。中国人讲演从来没有卖票的,可辜鸿铭在六国饭店用英文讲演《中国人的精神》时,却公开卖票。当时梅兰芳的戏,最高票价不过一元二角,而辜鸿铭讲演门票则售两元。

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以狂放来保护强烈的自尊。由此,他不惜用偏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用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穿旧服,、为纳妾和缠足进行头头是道的辩解,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辜鸿铭脑后那根长长的辫子一直拖至1928年死的时候还留着,人称清朝最后一根辫子。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