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陈述的
1、无以(亡以)
“无以”是“无所以”的省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可理解为“没有什么可用来……”,译作“不能”、“无法”、“没什么”、“没必要”等,如:
吾意其亦于竹之在江以南。《竹溪记》“无以甚异”即“没什么大不同”。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亡以应”即“没什么可以用来回答的话”。
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 “无以为乐”即“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无以至千里”即“无法达到千里远的地方”。“无以成江海”即“无法形成江河湖海”。
2.有以
“有以”是“有所以”的省略,用于动词前,表示“有可以用来……的”。
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 “未有以应”即“没有可以用来回答的话”
3、无所
“无所”就是“没有什么……的”。如: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口技》 “无所不有”即“没有什么缺少的”。
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无所依”即“没有什么依凭的”。
奇花异石无所不致。《竹溪记》 “无所不致” 即“没有什么不弄来的”。
4、有所
“有所”与“无所”相对。在这个格式中“所”字可指代行为的对象,也可指代与行为有关的处所、原因、条件、方法等。可译为“有……的”、“有什么……的”。如:
右手指卷,如有所语。《核舟记》 “有所语”即“有什么说的”。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出师表》 “有所广益 ”即“有很大益处的”。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有所近”即“有沾边的”。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
“无所取”即“没有拿取的”。“无所幸”即“没有宠幸的”。
5.所以(之所以)
在现代汉语中,“所以”是因果复句中常用的连词,相当于“因此”。而在古代汉语中“所以”是两个词,“所”是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
①当“以”做“因为”解时,“所”指代情况产生的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虑,死于安乐》
“所以动心忍性”即“动心忍性的原因”。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所以兴隆”即“兴隆的原因”。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所以为此者”即“我这样做的原因”。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所以去亲戚”即“离开父母的原因”。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所以不敢加兵于赵”即“不敢侵犯赵国的原因”。
此所以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即“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而谨慎采用这些材料的缘故”。
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即“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缘故。”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所以为圣”即“成为圣人的原因”。“所以为愚”即“成为愚人的原因”。
②当“以”做“用”、“依靠”、“凭借”解时,“所”指代动作行为所凭借的事物(人)、手段、方式等,相当于“……的工具(方法)”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即“靠他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所以报先帝”即“用来报答先帝的至诚应该做的”。
6.以为(……以为……、以……为……)
古代汉语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词使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为”、“认为”。如:“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中的“以为”就属于这种用法。但古代汉语中更多的“以为”不是双音词,而是“以……为……”的紧缩。
①由“以”组成介词结构,充当“为”的状语。可译为“用……做……”或“把……当作……”。如: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伤仲永》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即“以供养父母、团结本家族为内容”。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堑。《童趣》 即“把草丛当树林,把蚂蚁等昆虫看作野兽,把凸出来的土块和碎石当山丘,把凹进去的当山谷”。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 “以牒为械”即“用木片做攻城的器械”。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即“医生总好给没病的人治病,把这作为功劳”。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以为饵”即“用来做药”。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以荆卿为计”即“用派荆轲行刺作为对策”。
②“以”是动词时,“以为”即“以(之)为”,相当于“认为……是……”。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
“以君为长者” 即“认为您是个忠厚的人”。
赵王以为贤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为贤大夫”即“认为(蔺相如)是德才兼备的大夫。”
7.以至
连词性结构,表示所延伸到的时间和范围,可译作“一直到”。如: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观潮》
8.或……或……
表示并列,可译为“有的……有的……”。如: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9.若……然
表示比喻或描绘,可译为“像……似的”、“像……的样子”。如: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若带然”即“像飘带一般”。
10.有……者
表示存在或介绍陈述对象,可译为“有一个……的”。如: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有蒋氏者”即“有个姓蒋的”。
(二)表委婉、测度的
1.无乃(毋乃)……乎
无乃,原意为“不是”,与句末的疑问语气助词“乎”相呼应,表示揣测或商榷的委婉语气,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如: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无乃不要可乎”即“恐怕不行吧”。
2.得无……乎(邪、耶)
表测度兼诘问的语气,可译为“莫非……吧”、“该不会……吧”、“大概是……吧”。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得无异乎”即“该不会有所不同吧”。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使楚》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即“大概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善盗吧”。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得无教我猎虫耶”即“莫非是指点我捉蟋蟀的地方吧”。
3.其……乎
表测度。可译为“大概……吧”、“或许(恐怕)……吧”。如: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其皆出于此乎”即“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三)表反问的
1、安能(焉能、何能、岂能)
可译为“怎能”。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
2.何……为
“何”是疑问代词,作状语;“为”是语气词。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如:
何辞为?《鸿门宴》 即“告什么辞呢”
3.岂……乎(哉、邪、耶、欤)
可译为“难道……吗”、“怎么……呢”、“哪能……呢”等。如: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说》
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4.其……欤(乎、邪)
可译为“难道(不)……吗”,“怎么(不)……呢?。如:
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5.独……哉(乎、邪、欤)
相当于“难道……吗”、“怎么……呢”。如: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廉颇蔺相如列传》
6.何……之有
相当于“有什么……呢”。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即“有何后”。
何陋之有?《陋室铭》 即“有何陋”。
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即“有何厌”。
7.不亦……乎
可译为“岂不……吗”、“难道不……吗”。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8、岂……哉。相当于“哪里”。如:
岂他人之过哉? 《送东阳马生序》
9、何异于
可译为“与……有什么差异”、“跟……有什么不同”。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四)表疑问的
1.奈何、如何(何如)、若何(何若)、如……何、奈……何、若……何
“奈”、“如”、“若”是意义相同的动词,意为“处置”、“对付”,同疑问代词“何”结合后充当句子成分。做谓语时,用于询问办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对付”;做状语时询问原因可译为“怎么”、“为什么”;做定语时询问情况,可译为“怎么样”、“什么样的”。如: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捕蛇者说》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之奈何?《鸿门宴》
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2.何以
一般用来询问行为的依据或方式,可译为“用什么”、“凭什么”、“怎么”。如: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 “何以”即“根据什么”。
何以战?《曹刿论战》 何以:凭什么。
(晏婴)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何以”即“用什么办法”。
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何以”即“怎么”。
3.何所(安所)
这种固定结构实际上是疑问代词“何”与“所”字结构的结合:何+(所+动)。意思是
“什么是所……的”,或“所……的是什么”,可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灵活翻译。如
白雪纷纷何所似? 《咏雪》 “何所似”即“像什么”。
4.何者(何则、何也、何哉)
一般用以提出设问,可译为“为什么呢”、“什么缘故呢”。如: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5.孰与( “……与……孰……)
“孰”,疑问代词,谁;“与”介词。“孰与”相当于“与……比,哪一个……”,用在进行比较的选择问句中,表示两种人或事物间的比较,多肯定用在“孰与”后的人或事物。如: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问之曰:“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玉纳谏》
(项伯)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即:“项伯同您比,谁的年龄大”。
有时“孰与”只连接两个比较的对象,不出现作比较的内容,就需要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如: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即:“您看廉将军同秦王相比,谁厉害呢”?
6.几何
询问“多少”、“多久”。如: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7、何为、胡为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8、焉为
“焉”和“为”合用,表示疑问的语气。如:
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何命焉为”即“有什么见教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