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语谓语之间加“之”字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在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直接组合就成了一个单句。如要使这个单句降格,让它成为某个句子成分或在复句中的一个分句,必须在这个单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上结构助词“之”,取消其独立性。如:“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在“莲”和“出淤泥而不染……不可亵玩焉”之间的“之”字取消了原句的独立性,使“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降格为大句子“爱”的宾语。下面再举些例子:

(一)取消独立性后充当某种句子成分

 1、充当主语(加括号部分)。如: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注:原句是个主谓倒装句。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隆中对》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兰亭集序》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师道之不复)可知也。《师说》

  独(五人之皦缴),何也?《五人墓碑记》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信陵君窃符救赵》

 2、充当谓语(加括号部分)。如: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3、充当宾语(加括号部分)。如: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隆中对》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勾践灭吴》

  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勾践灭吴》

  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兰亭集序》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夫庸知(其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五人墓碑记》

  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归去来兮辞》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

  吾不知(子之牧羊),何所用哉?《柳毅传》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

 4、充当状语(加括号部分)。如: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即“施行大道的时候”。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唐雎不辱使命》“天子之怒”即“天子发怒的时候”。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唐雎不辱使命》 “布衣之怒”即“百姓发怒的时候”。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

  “专诸之刺王僚”即“专诸刺王僚的时候”。余类推。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即“悍吏来吾乡的时候”。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我之死”即“我死后”。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臣之壮也”即“我年轻力壮时”。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行李之往来”即“使者往来经过时”。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五人墓碑记》“五人之当刑”即“五人临刑时”。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即“魏忠贤作乱时”。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 即“鹏徙于南冥时”。

  注意:在有的句子里,如果主语在前面已经出现,后面用“其”代替主语,并紧跟一个动词时,这个“其”就相当于名词加助词“之”,因而也可以当作主谓之间加“之”字的一个类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即“相如之破璧”,“之”字同样是取消其独立性后,使其充当动词“恐”的宾语。

 5、取消独立性后充当介词的宾语(加括号部分)。如:

  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竹溪记》

  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竹溪记》

  比(吾乡邻之死)则(78)已后矣。《捕蛇者说》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墨池记》

(二)取消独立性后充当复句中的分句(加括号部分)。如: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

(三)取消两个单句的独立性,把它们构成一个复句。如:

  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这里的两个“之”字分别取消“邻厚”和“君薄”两个单句的独立性,使之成为一个假设复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