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统一币制,规定货币分上下两等:以黄金为上币,用镒(yì)为计算单位,一镒就是二十两;以铜为下币,用钱为计算单位,如“赐千钱”就赐给一百个铜钱。铜钱是圆形的中间有方孔,所以人们戏称“钱”为“孔方兄”。秦时一个铜钱重半两,叫十二铢钱。铢是表示钱的重量的单位,秦汉时一两是二十四铢。一斤(十六两)铜可铸钱三十二个,所以又称“秦半两”。汉代也把钱分上下两等,只是铜钱的分量减轻了,有八铢钱还有五铢钱。
作为货币的黄金,古书上常不用镒、两计算,而说多少“金”。战国时由于各诸侯国量制不同,因此一金的重量也不同,有的一金就是一斤(十六两),有的是一镒(二十两)。 出土的楚国金币就是一个正方形的金块,重半斤(八两),所以有人说一金就是一块金币,重半斤。
到六朝以后,开始流行银币。金、银币都以两为计算单位,铜币用“文”为量词,“钱”却成了铜币的通称。一个铜钱那时叫“钱一文”。
唐代以后铜币又以“贯”为量词。贯就是串,一贯钱照说应有一千文,但唐代一贯钱实际上不到一千个,有时只有八百五十文。昆曲《十五贯》就是围绕十五贯钱发生的故事。由于贯的本义是用绳子把东西串起来的意思,所以也有说“一索钱”、“一吊钱”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