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原 文]

天时①不如地利②,地利不如人和③。

三里④之城,七里之郭⑤,环⑥而攻之而⑦不胜。夫⑧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⑨不胜者⑩,是(11)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12)非不高也,池(13)非不深也,兵革(14)非不坚利(15)也,米粟(16)非不多也,委(17)而去(18)之(19),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域民(20)不以(21)封疆(22)之界,固国(23)不以山溪之险(24),威天下(25)不以兵革之利(26)。得道(27)者(28)多助(28),失道(30)者寡助。寡助之(31)至(32),亲戚(33)畔(34)之;多助之至,天下(35)顺(36)之。以天下之所顺(37),攻亲戚之所畔(38),故君子(39)有(40)不战,战必胜矣。

[注 释]

①天时:在古人看来,包括时令、气候,甚至政治形势等,凡不是人所能控制的,都笼统地称为“天时”。②地利:有利的地理条件,如高城深池、山川险阻等。利,形容词用如名词。③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一致、精诚团结等。和,形容词用如名词。(4三)里:方圆三里,即边长三里。⑤郭:外城。⑥环:包围,名词用如动词。⑦而:是转折连词,但是,却。⑧夫(fú):发语词,无义。⑨然而;如此,却……。然,如此。而,却。⑩者:表提顿。(11)是:这(说明)。(12)城:城墙。(13)池:护城河。(14)兵革: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指甲胄(zhòu)。(15)坚利:坚,坚固,形容“革”;利,锐利,形容“兵”。(16)米粟:泛指粮食。(17)委:舍弃。(18)去:逃离。(19)之:代“城”。(20)域民:使人民定居在国境之内。域,界限,名词用如使动词,即“使……在界限之内”。(21)以:靠,凭借。(22)封疆:疆域,国土。“封”与“疆”同义。(23)固国:使国防巩固。固,形容词用如使动词。(24)险:险阻。(25)威天下:“威于天下”的省略。威,威震,建立威望,形容词用如动词。(26)利:锐利,精良。(27)道:治国之道。这里说的“道”,即孟子主张的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28)者:指代君王。(29)多助:即“助者多”,支持者多。(30)失道:不行仁政。(31)之:到,动词。(32)至:极点,动词用如名词。(33)亲戚:这里特指父母。(34)畔:通“叛”。(35)天下;天下人,以地代人。(36)顺:归顺。(37)所顺;……顺从的优势。所,指代由“顺”而形成的某种形势。(38)所畔:指众叛亲离的暴君。所,指代不行仁政的暴君,即“失道者”。(39)君子:这里指行仁政的君主。(40)有:连词,或,要么。

[译 文]

(有利于作战的)的天气、时令不如地理上的有利条件(重要),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又不如人民的团结一心(重要)。

(譬如有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它的)外城(也不过)方圆七里,(敌人)围攻它却未能取胜。(既然能长期)围攻它,一定得到了有利于进攻的天时,(虽然)如此,却未能取胜,这(就证明)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啊。

(又如,守城的那一方)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和甲胄不是不坚固不锐利,

(储备的)粮食不是不充足,(然而遭到攻击)就弃城而逃,这(就证明)得地利不如得人和啊。

所以说:不能单凭划定的边界来使人民定居在国境之内,不能单凭山川的险阻来使国防巩固,不能单凭武器装备的锐利精良来威服天下。行仁政的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帮助他的人就少。帮他的人少到极点时,连父母都背离他;帮他的人多到极点时,天下人都跟

从他。(君子)凭借天下人都跟从(自己)的优势,去攻打(连)父母都背离他的(暴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君子要么不打仗,(如果要)打就一定能取胜。

[鉴 赏]

这篇短论阐述了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败和国家存亡的关键,从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

文章首先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句中连用两个“不如”,表示一个更比一个重要。用这种比较句式提出论点,使观点十分鲜明突出。

接着分两层进行论证:第一层用天时与地利作比较。如果攻方从四面包围了一座小城,可见得了“天时”,但最终却不能取胜,那是因为守方虽然城小,却占有“地利”的缘故。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的证明。第二层再用地利与人和作比较。如果守城的一方,城墙高,护城河深,武器装备精良,粮食充足,凭这些地利条件应该能守住,把进攻者拖垮。结果却“委而弃之”,那就是因为内部不团结,不齐心,再好的地利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而被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城者战败。这就是地利又不如人和的证明。

最后,进一步提出“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道”按孟子的原意也就是“行仁政”),从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文章先用三个结构相同的否定句式,说明了“域民”、“固国”、“威天下”都不能靠天时或地利,自然推导出要靠“得道”,进而以“得道”与“失道”的结局作对比:“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说理十分透彻,令人信服。

文中大量运用了排比句,行文气势磅礴,从而使论述具有震撼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