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类·情景自然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抒情类·情景自然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古乐府诗云:“今世褦襶子, 触热过人家。”“褦襶”,集韵解之云不晓事。余素畏热,乃知人触热来人家,其谓不晓事,宜矣。尝爱王逐客作夏词送将归,不用浮瓜沈李等事,而天然有尘外凉思。……苕溪渔隐曰:“余尝爱李太白 《夏日山中》诗:‘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其清凉可想也。(魏庆之 《魏庆之词话》 引《漫叟诗话》 语)

【词例】

雨中花令

夏 词

王 观

百尺清泉声陆续,映潇洒、碧梧翠竹。面千步回廊,重重帘幕,小枕倚寒玉。试展鲛绡看画轴,见一片、潇湘凝绿。待玉漏穿花,银河垂地,月上栏干曲。

【解析】宋人伤春、悲秋之词作甚多,相对而言,则咏冬、夏景之词作为少。而王观(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谓王观号“逐客”)的这首咏夏词,写得真切自然,别具韵味,可算得上是宋人咏夏词中的上乘之作。

所谓“情景自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抒情写景要真实,同时在语言方面还要反对过分雕琢,力求清新自然。情与景,虽非一物,但在文学作品中又常常是难以分割的。词人可以触景生情,亦以情观物(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凡作诗要情景俱工”(谢榛《四溟诗话》)这里说的是写诗,移来论述词的创作,也是完全合适的。在词作中,一方面要处理好情、景的辩证关系,忽视任何一个要素,都可能降低作品的文学价值。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避免直接说教,让情感从情节的生动描写或景物描写所构成的画境中自然流露出来。

提起夏季,它给人们的最深印象,自然便是炎热。一些人写诗作词,也喜欢从这方面去着笔。王观 (王逐客) 的这首 《雨中花慢·夏词》 却另辟蹊径,其重点不是去描写夏天的酷热,而是着意刻画环境的清幽宜人,使读者在盛夏之际,也仿佛感受到一种“凉”意。当然,这种感受,是要靠读者的联想来完成的,而引发联想的媒体则是词人所提供的情景交融、生动自然的画面。魏庆之及所引 《漫叟诗话》 的作者所称赞的,正是王观《雨中花慢·夏词》 在上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该词上片起二句,是从户外着笔,亦即户外的环境描写。这儿有清泉、碧梧、翠竹,而且泉水从百尺之高的崖间跌落,其声清脆动听。不仅写出了环境的幽雅,而且暗示了下面所写到的院宅,是在一座高高的山崖之下。上片后三句,词人把笔锋转向户内,写千步回廊、重重帘幕以及内室的卧具。真是“庭院深深深几许”,不见天日,自然是暑气顿减。且无尘世之喧嚣、俗人之烦扰,而可脱巾露顶、披襟散发,其惬意之情,令人可想而知。下片起二句,写居停主人在室内观画,鲛绡为神话传说中海底仙人所织之绡,这里泛指画帛。“见一片、潇湘凝绿”,是说映入眼帘的给人印象最深的,乃是画面上所呈现出来的一派绿水。下片最后三句,以一“待”字领起,为设想之辞。写天空万里无云,银河繁星闪烁,月光辉映大地的情景。与炎炎白昼相比,又是一番气象,其境清凉,更令人神往。

曹丕 《与吴质书》 中曾言及 “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以避暑游乐的事,宋代词人柳永 《女冠子》(淡烟飘薄)、辛弃疾 《南歌子·新开池戏作》都曾用此典。魏庆之及 《漫叟诗话》 的作者称美王观 (逐客)“不用浮瓜沉李事,而天然有尘外凉思”,是说词人能避开常用的熟典,只是对典型环境作真实、生动的描写,而远离尘世嚣闹热浪的凉意,就从笔端自然流露了出来。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否运用这类典故,而在于该典典实本身所包含的生活方式带有某种富贵气,从而与 “尘外凉思”不怎么合拍。由此看来,古人所谓的 “情景自然”之作,和骄奢富贵的生活内容以及错金镂采的文字是无缘的。试看王观 《雨中花慢·夏词》 及胡仔 (苕溪渔隐) 所肯定的李白 《夏日山中》(见 《李太白全集》 卷二十三) ,莫不如此。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