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西洞庭
袁宏道
西洞庭之山,高为缥缈,怪为石公,巉为大小龙,幽为林屋,此山之胜也。石公之石,丹梯翠屏;林屋之石,怒虎伏群;龙山之石,吞波吐浪。此石之胜也。隐卜龙洞,市居消夏,此居之胜也。涵村梅,后堡樱,东村桔,天王寺橙,杨梅早熟,枇杷再接,桃有四斤之号,梨著大柄之称,此花果之胜也。杜圻传范蠡之宅,角里有先生之村,龙洞筑易老之室,此幽隐之胜也。洞天第九,一穴三门,金庭玉柱之灵,石室银户之迹,此仙迹之胜也。山色七十二,湖光三万六,层峦叠嶂,出没翠涛,弥天放白,拔地插青,此山水相得之胜也。纪包山者,虽云灿霞铺,大约不出此七胜外。
余居山凡两日,篮舆行绿树中,碧萝垂幄,苍枝掩径,坐则青山列屏,立则湖水献玉。一峦一壑,可列名山,败址残石,堪入图画。天下之观止此矣。陶周望曰:“余登包山,而始知西湖之小也。六桥如房中单条画,飞来峰盆景耳。”余亦谓楚中虽多名胜,然山水不相遇。湘君、洞庭遇矣,而荒寂绝人烟,竹树空疏,石枯土赪。博观载籍,与洞庭为配者,或者圆峤、方壶乎?若方内则故居然第一矣。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袁宏道与友人陶望龄(字周望)同游太湖东、西洞庭二山。有诗作《泊西洞庭》。此文约作于同年。
西洞庭,即洞庭西山。因处太湖中洞山、庭山之西而得名。又因其四面为水包围,又称包山。是太湖中最大的山岛。
这篇文章分两段记游。前一段文字,作者并不着眼于眼前景物的勾画,而是抓住各个景点的突出特点,有代表性的,从不同的方面,对洞庭西山的胜景作出全面的概括和介绍,总言为“七胜”:
其一曰“山之胜”。西洞庭之主峰缥缈峰,为太湖群峰之巅,巍峨耸峙于山岛中央。雄奇高峻,气势磅礴。登其峰,太湖美景尽收眼底,故曰“高”。石公山,位于西洞庭之西南角,一峰陡入湖中。清沈彤《石公山》载:“西山之胜数十,名者六七,石公山最著。”山中岩石,千姿百态,故曰“怪”。大小龙山,高峭险峻,巉岩嶙峋,故曰“巉”。林屋山下有林屋洞天(俗称龙洞),蜿蜒曲折,深邃莫测,故曰“幽”。其二曰“石之胜”。石公山之石,峭壁竞举,奇峰刺天,唐陆龟蒙有《石板》诗云:“一片倒山屏,何时隳洞门?”作者以“丹梯翠屏”作比,显示其鲜明色调和逼真形象,作静态描绘。林屋山之石,《吴县志》载:“山上乱石如犀象、牛羊,起伏蹲卧者,称齐物观”,故作者以“怒虎伏群”作比。对龙山之石,作者则以“吞波吐浪”作比。此二处,作者既摹拟其形状,又显示出气势,作动态描绘。其三曰“居之胜”。相传龙洞为太湖西山洞仙水府,龙王居处,消夏湾则为春秋时吴王避暑之所,作者选取这两处景点作为隐居之地,既写出洞庭西山世外桃源之境,又为其蒙上一层神话色彩,增加了一种神秘感。其四曰“花果之胜”。洞庭西山盛产水果。“涵村梅,后堡樱,东村桔,天王寺橙”,皆远近闻名。见于记载的,如明王鏊《姑苏志》云:“杨梅为吴中佳品,味不减闽之荔枝。”《吴郡志》载:洞庭山之柑,“其品特高,芳香超胜,为天下第一。”《太湖备考》载:“桔出东西两山,所谓洞庭红是也。古人吟为上品,名播天下。”等等不一而足。其五曰“幽隐之胜”。西洞庭古迹甚多,作者列举出的有范蠡之宅、汉初隐士甪里所居之村、宋李弥大知平江府(今苏州市)罢政后所居易老堂等。其六曰“仙迹之胜”。据《吴县志》等书记载,道书称林屋洞为第九洞天,也叫左神幽虚之天。有丙洞、雨洞、晹谷洞三门同为一穴。中有石室、银房、金庭、玉柱、石钟、石鼓,内石门名隔凡。作者所记;“洞天第九,一穴三门,金庭玉柱之灵,石室银户之迹”。皆有稽考之据。其七曰“山水相得之胜”。据称太湖有大小山峰七十二座,面积约三万六千顷。唐皮日休,《泛太湖长歌》云:“三万六千顷,顷顷玻璃色。”作者言其“山色七十二,湖光三万六”,为纪实。在此山光水色之中,西洞庭可谓“层峦叠嶂,出没翠涛,弥天放白,拔地插青”。对这些景致,都以十分简洁的笔法,道出其形势,描出其姿势,显出其气势。
文章后一段文字记其感受。作者在山中游览两天,往来绿树丛中,所见“碧萝垂幄,苍枝掩径”,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此间山水亦能引逗人的游兴:“坐则青山列屏,立则湖水献玉”。不仅写出坐立不同视点中的景致,而且以拟人的手法将山水写活了。至于那青峦碧波,一如“列屏”,一似“献玉”,“一峦一壑,可列名山;败址残石,堪入图画。天下之观止此矣。”接着,作者先借友人之口,以其与杭州西湖相比。说登上西洞庭山就会感到西湖的“六桥”,仅如“房中单条画”;而杭州的“飞来峰”,不过“盆景”耳。可见杭州西湖山水之小。此处以小大之比,显示洞庭西山宏伟气魄。接着作者又以楚中的名胜相比。说楚中名胜虽多,而山光水色相得益彰者甚少,并以湘水和洞庭湖相遇为例,言其“荒寂绝人烟,竹树空疏,石枯土赪”,绝无美景可观。此处以多少对比,显示出洞庭西山之美为世间少有,认为能和西洞庭相比的只有圆峤、方壶等海外仙山;而在海内,西洞庭当为第一山川形胜之地。
这篇文章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作者对西洞庭的山水之胜,以骈文偶句加以罗列,给人以言之不尽、美不胜收的感受。同时,记叙有关传说亦为山川增加神奇的色彩。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