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翻译与解读
道者万物之奥01。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02。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03。人之不善,何弃之有04?
故立天子,置三公05,虽有拱璧以先驷马06,不如坐进此道07。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01?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02?故为天下贵03。
今 译
道是万物的主宰,是善人的珍宝,不善人也保持它。美好的言辞可以取得世人的尊敬,美好的德行可以受到世人的敬重。不善的人,何必抛弃他呢?
所以立为天子,设置三公,虽然前有捧璧者奉献,后有驷马随从,也不如坐进大道贵重。
古代人所以珍贵大道,为什么呢?因为求之则可以得到,有罪则可免刑。所以,大道为天下所珍贵。
评 议
本章是讲道是万物的主宰,坚持无为之道最重要。所以,河上公为本章命题为“为道”。怎样“为道”?老子分三个层次来阐述这个问题。其一,老子认为,无为之道是万物的主宰,能庇护万物。它是善人之宝,善人有求什么即可得到。不善人保有它,有罪即可免除罪刑。其二,老子认为,坚持无为之道,美好的言辞,可以取得世人的尊敬;美好的德行可以得到世人敬重。不善之人,可以受到感化,不要抛弃他。其三,老子认为即使立为天子,尚且设置三公,前有捧璧者奉献,后有驷马迎送,还是不如“坐进”大道有益处。老子认为这正是天下珍贵大道的原因所在。
清代魏源对本章的解读,有可取处,援引如下,以供读者参考。他说:
此章皆言道之极贵,欲人之贵而求之也。夫尊行之可加于人,而致使居天子、三公之位,则尊贵孰甚焉?美言可市,而至于百朋之锡,不若一言之赠,则宝贵孰甚焉?然则古人所以尊贵宝贵此道者何故邪?岂不以其为善人之宝而求则得之,为不善人之所保而有罪以免邪?其为天下至贵,不亦宜乎? (《老子本义》)
按魏源所据本为“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故他如此解读。
01何也:帛书甲乙本、傅奕本、林希逸本、吴澄本等作“何也”。河上公本、王弼本作“何”,少“也”字。02求以得:河上公作“何不日以求得”,王弼作“何不曰以求得”,皆误。傅奕本、苏辙本、林希逸本等皆作“求以得”。俞樾曰:“‘求以得’,正与‘有罪以免’相对成文,当从之。”(《诸子评议·老子评议》)“不曰”两句:吴澄曰:“岂不曰善人以此道为人所宝,得遂所求邪?不善人以此道保其身,免陷于罪邪?”按林希逸曰:“‘不曰’者,如谓‘诗不云乎’?”03为天下贵:吴澄曰:“道所以为天下贵也。‘天下’,释‘万物’。‘贵’字,释‘奥’。”
注释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