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萨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西方文学·萨特

法国当代最著名哲学家,剧作家。小说家,文艺评论家,社会活动家,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以其善于表现战后人们的绝望情绪。并力图用其自由选择的哲学来把人们从虚无的存在中解脱出来而著称。

中产阶级出身,两岁丧父,先后在拉罗歇儿中学、巴黎路易大帝公主中学读书。1924年,进巴黎高师学习; 1929年结识西蒙娜·德·波伏瓦,后结为终身伴侣。1931年—1933年,任哲学教师; 1933—1934年,在柏林就教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门下,接受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 1934年—1939年,在不同的学校教书; 期间,发表了第一部小说《恶心》 (1938); 39年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40年6月被德军俘虏,41年3月回到巴黎; 45年与波伏瓦等人创立文学评论杂志《现代》,宣传其存在主义思想; 并成为职业作家; 后一直从事文学创作、评论、哲学和社会活动。6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拒绝接受,一说是为了反战,不愿把自己的名字与炸药发明者联系在一起;一说是为了保存完整的自我,拒绝一切官方的荣誉。1967年出席在瑞典召开的由罗素发起的国际反战会议; 1975年以后,视力显著下降以至失明,但仍从事政治、哲学、文学活动; 1978年,抗议苏军出兵阿富汗; 1980年在巴黎逝世,终年75岁。

萨特首先是一个哲学家,然后才是一个文学家。他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个体的存在先于社会的存在; 每个个体的存在 (行为) 规定着自己的本质,人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存在就是虚无,世界和人生的存在是荒谬而无意义的,但人们可以通过自由选择来把握自己; 由于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进行选择。因而势必相互冲突,因此,他人就是我的地狱。他的哲学代表作是《存在与虚无》 (1943),此外还有《现象》 (1936)、《假想的事物》 (1940)、《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1946)、《辩证哲学批判》 (1960) 等。

萨特的剧本和小说主要是为了传达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再加上他一贯主张“作家介入”。因而,其作品的哲理性、政治性很强,是20世纪的哲理小说,哲理戏剧;或者说,是用现代派手法创作出的哲理文学。他的第一部小说 《恶心》,是在海德格尔影响下写成的,用近乎普鲁斯特的表现手法,写主人公罗昆丁对自我意识以外的一切东西 (包括自己的肉体、欲望、做爱) 都感到厌恶; 而这种厌恶是来自人生的无聊和空虚感,来自世界的荒谬和不可解释。小说用的是札记形式,没有情节,只有主人公的不连贯的混乱意识。1939年他发表了故事集 《墙》(1939),其中包括 《卧室》 等名篇; 40年代后期发表了三部曲长篇小说《自由之路》,包括《理智之年》(1945),《延缓》 (1945) 和《心灵之死》 (1949),通过主人公马跌来表现其存在主义思想。他的第一个剧本是 《苍蝇》(1943),通过奥瑞斯提斯为父报仇,杀死母亲并勇敢地承担起责任的古希腊悲剧故事来强调人们对于他人社会和自我的义务与责任,以及自由选择问题,并且小说有高度的象征性; 他的第二个剧本是 《禁闭》 (1944),其中,阐明了“他人就是我的地狱”的思想; 《肮脏的手》 (1948),强调行动的必要; 《魔鬼和上帝》(1951) 探讨人在无能为力之时如何进行自由选择的问题;此外还有几个名剧:《毕恭毕敬的妓女》 (1946)、《死无葬身之地》 (1946)。萨特还有大量的散文、传记和文学评论著作:《波德莱尔》 (1947)、《圣热内》 (1951)、《福楼拜》 (1971—1972)、《什么是文学》(1949)、《文学和存在主义》(1962)。

由于萨特的作品哲理性太强,因而,往往不太注重人物和情节; 人物只是某种观念的体现,大段的内心分析代替了情节; 不同于18世纪哲理小说之处在于;首先萨特的作品有深刻的象征寓意性。如“苍蝇”由阿加门农被谋杀而带来,但人们对流行的蝇灾却渐渐不以为然,不敢承担起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这样,蝇灾流行的阿尔戈斯城实际上就成了灾难横行的人类的象征。其次,萨特采取了异于传统手法的意识流和心理分析手法; 他的人物,大多数是善于思考的,象萨特一样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知识和智力使他们足以认识到世界和人生的无聊空虚的本质,他们往往采取一种超然的态度,游离在生活之外,用他们分裂了的自我意识来看待一切,看待自己的一言一行,看待自己的欲望,因而大都是人格分离者; 第三,萨特在结构上也做了大量的创新,他不仅大胆地用人物的意识流动来构建小说(《恶心》),而且还采取了帕索斯的“同时主义”结构手法,试图从不同侧面把握一件事(《延缓》)。但与卡夫卡及葛利叶、西蒙等人比起来,他从传统中走出的还不太远,他的大部分作品还是具有很强的传统特征的,至少,他的语言是明白畅晓的,也许是为了表达哲理的需要。

萨特影响了整个20世纪后半期。此后的所有流派几乎多多少少都具有萨特思想的痕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