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朔·诫子》原文注释与译文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东方朔·诫子》原文注释与译文

明者处世,莫尚于中。优哉游哉,与道相从。首阳为拙,柱下为工③。饱食安步,以仕代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是故才尽者身危,好名者得华。有群者累生,孤贵者失和。遗余者不匮,自尽者无多。圣人之道,一龙一蛇。形见神藏,与物变化。随时之宜,无有常家。

【注释】

①中:儒家伦理思想。《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指人的感情没被激发时不喜不怒,无哀无乐,无所偏倚的心境。西汉董仲舒则认为“中”为己发之情保持在无过无不及的状态。后来的儒者都把“中”解释为情“发而中节”,即情保持在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状态。

②首阳: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县南,即雷首山,又名首山,传为伯夷、叔齐饿死处。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长子和次子,初孤竹君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伯夷不受。后闻周文王善养老而入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③柱下:即老子。老子曾为周柱下史,故称。《艺文类聚》将“柱下”作“柳惠”。今从《汉书·东方朔传》。柳惠即柳下惠,即展禽,春秋时鲁国大夫,名获,字禽,食邑在柳下,谥惠,故称柳下惠。曾任士师(掌刑狱的官)。《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④依隐:若即若离。⑤诡时:违背时宜。

⑥群:人群,朋辈。累生:带累人生。

⑦匮(kui):空乏,穷尽。

⑧一龙一蛇:喻时隐时显,变化莫测。《管子·枢言》:“周者不出于口,不见于色。一龙一蛇,一日五化之谓周。”尹知章说:“一则为龙,一则为蛇,喻人行藏。”《淮南子·俶真训》:“是故至道无为,一龙一蛇,盈缩卷舒。”

【译文】

明智的人处世,最崇尚的是“中”。自由自在的,按道处世。伯夷、叔齐那样做是笨拙的,老子讲究清静无为才是巧妙的。吃饱了饭,安稳地散步,用当官代替务农。对世上采取若即若离的玩世的态度;违背时宜,就不会遇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因此,才能用尽了,就会身危,好名的得到虚名。有朋辈的带累自己的人生,惟我独尊的就会与人不和睦。把多余的赠给人,并不空乏。自己都用尽了,也没有多余的。圣人之道,有时隐,有时显。形体能够看见,而精神却是隐藏的。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要固定不变。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