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赋得[1]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原文】

离离[2]原上草,一岁一枯荣[3]。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4],晴翠[5]接荒城。

又送王孙[6]去,萋萋满别情[7]。

【注释】

[1]赋得:古代凡按指定、规定题目作诗,前面要加“赋得”二字,即“赋”诗“得”题的意思。

[2]离离:形容草长得茂盛。原:原野。

[3]枯:枯萎。荣:茂盛,繁荣。

[4]远芳:形容草香远播。侵:蔓延,侵占。

[5]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6]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7]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别情:分别时的伤感情怀。

【作者】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

白居易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与李白、杜甫一起被后人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其诗语言通俗,自然、清新,流传广泛,现有传世之诗作近三千首。有《白氏长庆集》。

【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更是对生命的颂歌。

绵密的原上草每年一荣一枯,草枯黄之时即遭野火焚烧,但草是烧不尽的——春天一到,原上之草就又碧绿茂盛了。草的生长速度极快:不仅原上,就连古道荒城也无处不生。当此春草茂密之时,诗人又要送朋友远去,心中凄然,充满离别之情。

这首诗借写古原草的特点来抒发离别的情绪。诗的首句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的规律。第三、四句,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最后两句,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春草比喻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的境界。全诗自然流畅,又融入生活的感受,特别是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寓意深刻,极富哲理。

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不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全诗措辞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年),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