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祭程氏妹文》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陶渊明 栏目:陶渊明诗集 2022-03-29 11:32:15

祭程氏妹文

【原文】

维晋义熙三年,五月甲辰[1],程氏妹服制再周[2]。渊明以少牢[3]之奠,俛而酹之[4]。呜呼哀哉!寒往暑来,日月浸疏[5]。梁尘委积,庭草荒芜。寥寥空室,哀哀遗孤。肴觞虚奠,人逝焉如[6]!谁无兄弟,人亦同生。嗟我与尔,特百[7]常情。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爰从靡识,抚髫相成[8]。咨尔令妹,有德有操。靖恭鲜言,闻善则乐。能正能和,惟友惟孝。行止中闺,可象可傚[9]。我闻为善,庆自己蹈[10]。彼苍何偏[11],而不斯报!昔在江陵,重罹天罚。兄弟[12]索居,乖隔楚越[13]。伊我与尔,百哀是切[14]。黯黯高云,萧萧冬月。白雪掩晨,长风悲节[15]。感惟崩号,兴言泣血。寻念平昔,触事未远。书疏犹存,遗孤满眼。如何一往,终天不返!寂寂高堂,何时复践?藐藐[16]孤女,曷依曷恃?茕茕游魂,谁主谁祀?奈何程妹,于此永已!死如有知,相见蒿里[17]。呜呼哀哉!

【注释】

[1]五月甲辰:据陈垣《二十四史朔闰表》,为丁未年(407年)五月初六。

[2]服制:丧服及服期的制度。再周:按服限规定,出嫁姊妹过世,一周九月,再周即十八月。

[3]少牢:先秦为诸侯卿大夫祭祀的规格,有猪和羊两种动物。《礼记·杂记》:“卒哭成事附皆少牢。”

[4]俛:通“俯”。酹(lèi):将酒洒在地上。

[5]浸疏:意为渐渐疏远。

[6]焉如:去哪里?

[7]百:百倍。

[8]是二句犹言,从懵懂无知一步步成长起来。

[9]是句犹言,其行为可做表率。

[10]蹈:履。

[11]彼苍:上天。《诗经·秦风·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12]兄弟:犹言兄妹也。

[13]楚:湖南。越:浙江。此处泛指相隔千里。

[14]百哀是切:深感哀恸。

[15]节:节气。

[16]藐藐:幼小。

[17]蒿(hāo)里:犹言魂魄所归之处。《蒿里》:“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

【译文】

晋朝义熙三年,五月六日,我为程氏妹服丧已有两周(此处的一周为九个月)。渊明用少牢之礼祭奠你,低下头把酒洒在地上。哀痛啊!寒去暑来,岁月渐渐流逝。屋梁上尘土落满堆积,庭院荒芜杂草丛生。空旷寂寞的屋里,可怜你丢下的孤女。盘杯里的酒肉空自祭奠,你已消失,不知去往哪里!谁人没有兄弟姐妹,人也同样都是父母所生。叹惜我和你兄妹之间的感情,独独百倍超过常人的感情。慈母早早就离世,当时你还是弱小的婴儿。我长到十二岁,你才九岁。从那无知懵懂的童年开始,我们相互扶持相互怜爱着长大。仔细地分析,你是我的好妹妹,有德行有操守。安静谦恭很少言语,听到美好就开心。能端端正正也能温温和和,只知道和兄弟友爱,和孝顺长辈。言行举止都符合典雅的闺中礼节,值得模仿和学习。我听说行善之人庆幸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带来福分),那苍天为什么这样不公正,而没有这样的善报!往昔在江陵之时,曾经遭到惨重的天惩(生母过世),我们和兄弟们各自孤单地分散而居,背离我们的心情相隔遥远。我们兄妹二人,为此深感哀恸。黯淡无光的天空下,寒风萧萧的冬月里,白雪覆盖的清晨,呼啸的狂风悲号着时节。我悲伤得只能叩头哭号,叨念着曾经的岁月哭得吐出血来。追思起过去的日子,好像触手可及,并不遥远。互通的书信尚在,你可怜的孩子都在眼前。为什么你一去就永远不返!寂寥的高堂上,你何时再来?你孤零零的女儿从此能依靠谁呢?你那茕茕游荡的魂魄,谁庇护祭祀呢?无法可想啊我的妹妹,到现在就永远完结了!如果死后有知,将来我们就在魂魄归依的地方——墓地——相会吧。长歌当哭啊!

【赏析】

这篇祭文作于公元407年,陶渊明四十三岁。从这篇祭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兄妹二人相依为命非同一般的亲情。

程氏妹,陶渊明同父异母的妹妹,比陶渊明小三岁,因嫁给程家,故称程氏妹。程氏妹于义熙元年(405年)十一月在武昌去世,陶渊明曾辞去彭泽令前往奔丧。尔后,陶渊明写下这篇祭文,向已经逝去的妹妹寄托深沉的哀思。

这篇祭文是一篇四言韵文,为了表达哀恸的心情,陶渊明用了卿大夫规格的少牢之礼祭奠妹妹。

本文以倒叙的手法描写程氏妹的生平,其中描写程氏妹死亡场景的“梁尘委积,庭草荒芜”,也是陶氏当时心境的写照。《诗经》中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而在《祭程氏妹文》中写道,“寥寥空室,哀哀遗孤”,更觉无助与凄凉。毕竟已经“肴觞虚奠,人逝焉如”了。

然后叙述程氏妹的生平。首先交代了她的母亲,陶渊明的庶母过世了,兄妹相依为命地成长,“爰从靡识,抚髫相成”。

下面叙述程氏妹的嘉言懿行:“咨尔令妹,有德有操。……行止中闺,可象可傚。”她的性情符合《诗经》意义下的“乐而不淫,怨而不怒”,固然有美化的可能,但“能正能和,惟友惟孝”的叙述在笔者看来是有道理的,毕竟她“孝”的对象很有可能是陶渊明之母。

善不一定有善报。这里化用了《诗经》中的“彼苍者天,歼我良人”,而这句话可与本文的“彼苍何偏,而不斯报”互为解释。继而作者结合程氏妹的过世,将生前值得后悔或遗憾的往事一一道出:兄妹异地,常饱受亲情意义下的思念之苦,而这种苦已使作者悔恨:“伊我与尔,百哀是切。”

“黯黯高云,萧萧冬月。白雪掩晨,长风悲节。”结合两人曾经的相依为命,凄楚之情愈发地跃然纸上。而“书疏犹存,遗孤满眼”也让笔者想到后世元稹的“今朝都到眼前来”。但终究,已是“如何一往,终天不返”的了。而下文的“高堂”与“孤女”形成鲜明的对比。

令笔者感喟的是那句“茕茕游魂,谁主谁祀”。笔者承认,有很多生前身后都凄凉的生命,但唯其如此,才愈发感到悲哀。而绝大多数生命的出生与死亡都是默默无闻的,这对于陶渊明而言,可能是残酷而悲怆的事情,毕竟在那个年代,死比生要重要。

陶渊明感叹道:“死如有知,相见蒿里”,多少有种兔死狐悲的悲凉心境。而其实陶渊明的内心是复杂的,兼有对于生母过世不能及时奔丧的悔恨,对于程氏妹已死讯息的不能接受(“书疏犹存,遗孤满眼”)和对于亡者已矣的追思。其实,通篇表达的是后两者,以及近乎悔恨交加的态度。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