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止酒》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陶渊明 栏目:陶渊明诗集 2022-03-29 11:32:12

止酒

【原文】

居止次城邑,逍遥[1]自闲止。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2]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日日欲止之,营卫[3]止不理。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从此一止去,将止扶桑[4]涘[5]。清颜止宿容[6],奚止千万祀[7]。

【注释】

[1]逍遥:倘佯自适。《楚辞·离骚》:“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2]荜(bì)门:柴门。《孔丛子·抗志》:“亟临荜门,其荣多矣。”

[3]营卫:气血脉络。《黄帝内经·灵枢》:“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营出中焦,卫出下焦……”

[4]扶桑:神木名,传说中的日出之处。《楚辞·离骚》:“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5]涘(sì):水边。

[6]宿容,平时的容颜。

[7]祀:年。《诗经·小雅·大田》:“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译文】

居所在城市附近,我逍遥自得悠闲自在。闲坐在高荫的庇护之下,我散步也仅限于柴门之内。我只喜欢吃园中的葵菜,也只有在稚子承欢膝下时才兴高采烈。平素不会戒酒,因为戒酒就会丧失很多的人生乐趣。晚上停饮就会睡不好觉,早上停饮就吃不下饭。每天都想着要戒酒,但一旦停止,气血经脉就无法正常工作。只晓得停止饮酒就不会快乐,不知道停止饮酒实际上利于自己。开始只是听说戒酒是好的,时至今日才真正地停止饮酒。从今天开始一直不喝酒,直至见到日出之地的扶桑树的水边。平素的容颜保持清朗,而我将持续下去,直至千秋万载。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402年,作者时年三十八岁,母亲于前一年过世。那时候父母去世后,子女一般要为父母守孝三年。守孝期间,子女忌讳饮酒作乐。诗人戒酒了。

“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此时作者家境还算殷实,所以不必为生计而发愁,这是他“逍遥自闲止”的原因。

“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从诗人的饮食起居,可以看出他对生活的中庸的态度。用今天的话说,那段时间里陶渊明是一个佛系的宅男,这为“止酒”的主题做好了情绪上的铺陈。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丧母之痛和守孝礼节使得作者不得不放下酒杯。

“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戒酒的种种不适使得作者更加痛苦,尤其是母亲离开不久。

“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营卫指人的气血脉络等宏观而抽象的事物,这句话不难解读,这不仅是生理上的不适应,也是心理上的不接受。

“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我们知道,酒精对肝脏有着直接的损害,想必那个时代也有过类似的观点。“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开始只是听说戒酒是好的,没试过,这一次是真戒了。

“从此一止去,将止扶桑涘。清颜止宿容,奚止千万祀”。陶渊明很天真地以为自己可以战胜酒瘾,他想象着自己能在扶桑树下,“年既老而不衰”,这更像酒话。

全诗看似幽默诙谐,但戒酒的背后,是陶渊明对母亲的怀念。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