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晋太元[1]中,武陵[2]人捕鱼为业。缘[3]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4]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5]缤纷[6]。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8]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9],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10]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11]邑人[12]来此绝境[13],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14],皆叹惋。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15]云:“不足[16]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17],处处志[18]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19],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20]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诗:嬴氏[21]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22],伊人亦云逝。往迹浸[23]复湮[24],来径遂芜废。相命肆[25]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26]随时艺[27]。春蚕收长丝,秋熟靡[28]王税。荒路暧[29]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30]犹古法,衣裳无新制[31]。童孺纵行歌,班白[32]欢游诣。草荣识节和[33],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馀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34],一朝敞神界[35]。淳薄[36]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37]清风,高举寻吾契[38]。
【注释】
[1]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
[2]武陵:武陵郡,晋时郡名。
[3]缘:顺着。
[4]夹岸:两岸。
[5]落英:取自《楚辞·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6]缤纷:取自《楚辞·离骚》:“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7]俨然:整齐的样子。
[8]阡:南北向。陌:东西向。此句犹言桃花源四通八达。
[9]黄发,代指老人。垂髫(tiáo),代指孩童。是句整体代指男女老幼。
[10]要(yāo):同“邀”。
[11]妻:妻子。子:儿女。
[12]邑人:乡亲。
[13]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14]是句犹言,渔人将外面的见闻一一告知桃花源的人。
[15]语(yù):告诉。
[16]不足:不值得。
[17]向路:来时的路。
[18]志:做标记。
[19]刘子骥:名之,字子骥,是南阳郡人。与陶渊明同为隐士,且是陶渊明的远亲。
[20]规往:计划去。
[21]嬴氏:指秦始皇。
[22]这句指的是“商山四皓”。
[23]浸:逐渐隐去。
[24]湮:埋没。
[25]肆:致力于。
[26]菽(shū):豆类总称。稷:谷类总称。
[27]艺:种植。
[28]靡:无。
[29]暧:不明的样子。《楚辞·离骚》:“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30]俎(zǔ)豆:两个分别为祭祀所用的器皿。
[31]新制:新款。
[32]班白:通“斑白”,代指老人。
[33]节和:暖和的季节。
[34]五百:五百多年。
[35]神界:神奇的地界,指桃花源。
[36]淳:淳朴。薄:薄凉。
[37]蹑:踏着。
[38]契:契合。
【译文】
晋代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业。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前行,竟然忘了道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了一片桃花林,夹着溪水两岸生长,有数百步的长度,其中没有夹杂其他树木,地上的芳草鲜嫩美好,花瓣纷纷飘落满地都是。渔人对此觉得十分惊奇,又继续向前,想穿越这片桃花林。桃花林的尽头也就是溪水的发源地,走到那里,便发现有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小小的洞口,洞口里好像有亮光,渔人就抛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刚进去时,洞里很狭窄,仅能容纳一个人通过,再朝前走了几十步,眼前突然开阔明亮起来。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排列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翠竹一类的东西,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可以听到鸡狗相互鸣叫的声音。源中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穿着的衣服,都同源外面的人一模一样。老老少少都很安适愉悦。他们看渔人,大为惊异,问他从什么地方来,渔人全都一一作了回答。他们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热情款待。村里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都来问外界消息。他们自我介绍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小孩和同乡人来到了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从此以后没有再出去,于是就跟外界隔绝了往来。又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了。他们竟不知有汉朝,更不要说有什么魏朝和晋朝了。渔人详尽地讲了自己所知道的事情,他们都十分感叹惋惜。其他的人也都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做客,纷纷拿出酒食来款待。住了几天后,渔人要告辞回家。源中人对他说:“这里的事不必对外面的人讲。”渔人出来之后,寻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划回去,一处一处做了标记。等到了郡城,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去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渔人竟然迷失了方向,没有能够找到原来标记的道路。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隐士。听到这件事情,就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去探访,但最后没能够实现,不久就生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去寻找桃花源的人了。
诗:
秦王暴政扰乱天理纲纪,贤人们远远地避开。“四皓”逃到了商山,那些百姓也隐居于此。往昔踪迹消失殆尽,来这里的路途已然荒芜。相约一同致力于农耕,太阳落山便还家休息。桑树竹林生长茂盛遮成浓浓树荫,庄稼按照节气来下种繁植。春蚕结茧就可以抽取长长丝线,秋日丰收竟然不用纳税。荒草茫茫,阻挡了交通往来,村中鸡鸣犬吠彼此相闻。祭祀仍遵从古代的礼法,衣裳也没有设计新的款式。儿童欢跳着纵情歌唱,白发之人也欣然地自在游憩。草长树茂花开预示春天要来到,衰木凋落告诉人们寒冬将至。虽然没有记时间变迁的日历,但一年四季自然成岁。欢快安逸的生活,哪里还需要动脑子算计?奇踪隐蔽了五百年,一朝敞开了神奇的地界。刻薄吝啬与淳朴厚道迥异,转眼道路深藏无处找寻。请问世间方士们,你们可知道世外这个奇迹?我畅想乘轻风高高飞翔,去寻找和我志同道合的人。
【赏析】
这是陶渊明最为知名的一篇作品。本篇长期收录在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一般没有诗。由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古文观止》,是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教材,收自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也收录了这篇文章。题名“观止”是指该书所选的都是名篇佳作,是人们所能读到的尽善尽美的至文了。
陶渊明作这篇文章时五十八岁,时为公元422年。这年五月,宋武帝刘裕驾崩,宋少帝刘义符即位,社会再度动荡起来。文中出现的时间:太元。太元是东晋孝武帝的年号,其时桓温已病逝,谢安也垂垂老矣,门阀的权力削弱了,这是太元时代几乎没内战的原因。对晋朝百姓来说,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本文开始写的便是美丽祥和的乡村景色:一片桃花林,地上芳草青青,遍地是掉落的花瓣。桃花是农村最普通的春花,它艳丽娇媚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如同通往人间仙境的一道门扉;桃子丰满肥美,是吉祥长寿的象征。
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桃花源里井井有条,生机盎然,和乐安宁,文明富足的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没有争斗,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平等。作者特别提到“桑竹”,因为从西周开始的养蚕业发展到晋朝,养蚕和丝织代表着当时较高的技术水平;而竹子既是南方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又是被开发出的竹布、乐器、笔等文明产品最重要的原料之一。“桑竹”的存在意味着文明与传承。桃花源不是孤立于世外的存在,不仅是安宁富足的地方,而是养育着文明文化的理想乐园。
与桃源外的战争迭起等级森严迥异,桃花源中的人们安享着平和的小农经济的生活。他们见到渔人,“乃大惊”,不由分说热情地招待了渔人;听渔人讲述外界朝代更替,“皆叹惋”。渔人了解到热情善良的桃花源人主动选择了避世源于他们对战争的厌恶。
后文讲述了渔人向太守告密的环节,许多人看到的是桃花源渺不可寻,其实笔者以为作者更想告诉我们的是渺不可寻的原因:世人的贪婪和背信弃义引发了争斗,抢夺,乃至战争。这是晋朝战乱频繁的根本原因。仔细想想,世上很多悲剧的根源何尝不是如此?
本文虚实结合。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煞有介事,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又使读者从虚无缥缈的想象中退回到现实世界。而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再给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诗则表达了作者小国寡民加上小农经济的政治理想。而当时的社会注定桃花源只能是春梦一场。
对于《桃花源记》,后人的评价颇高,比较儒家经典《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可以发现桃花源就是大道施行的理想社会。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