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秋莺(残莺何事不知秋)》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李煜 栏目:李煜诗集 2022-03-28 12:14:27

秋莺(残莺何事不知秋)

【原文】

残莺[1]何事[2]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

老舌百般倾耳听[3],深黄一点入烟流。

栖迟[4]背世[5]同悲鲁[6],浏亮[7]如笙碎[8]在缑[9]。

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10]凄冷蓼花愁。

【题解】

这首诗从内容上看,应当是李璟原册立的太子弘冀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毒杀了自己的叔父,李煜为了免除太子对自己的怀疑,而决定隐居时所作。

这是一首感物诗,写了一只黄莺在深秋时节还未南飞避寒,劝其不要在此处留恋,应当尽快南归。表现出李煜对残酷的政治斗争的惧怕和对自己处境的担忧。

古人咏物多有所寄托,李煜所咏的黄莺也是如此。他笔下的黄莺不是阳春三月里,草长莺飞的春莺,而是一只失群的秋莺,孤寂凄冷之心境可以想见。

【注释】

[1]残莺:本指晚春的莺啼,这里乃后主自比。唐司空曙《残莺百啭歌同王员外耿拾遗吉中孚李端游慈恩各赋一物》曰:“残莺一何怨,百啭相寻续……歌残莺,歌残莺,悠然万感生。”

[2]何事:嗔怪自诘的口吻,悔恨自家为何不识时务。

[3]听(tìng):出句煞尾字,去声,仄,《平水韵》属“二十五径”。

[4]栖迟:游息,隐遁。《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朱熹《诗集传》:“栖迟,游息也。”西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七》:“夫以邓生之才,参拟王佐之略,损翮弭鳞,栖迟刀笔之间,岂以为谦,势诚然也。”

[5]背世:与世俗主流相左。曹植《七启》:“予闻君子不遁俗而遗名,智士不背世而灭勋。”

[6]悲鲁:指亡国之痛。《史记·孔子世家》载,鲁哀公十四年春,获异兽于野,孔子视之曰:“麟也。”因悲叹:“吾道穷矣。”意为鲁国将亡,于是作《春秋》以记鲁国历史,上起隐公元年,下迄哀公十四年,总计十二公242年间的大事。

[7]浏亮:乐声清脆明朗。西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李善注:“浏亮,清明之称。”

[8]碎: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欧阳修《临江仙》:“池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黄庭坚《和仲谋夜中有感》:“纸窗惊吹玉蹀躞,竹砌碎撼金琅珰。”“碎”字用得极为响亮,极为惊心,又极为哽咽,饱含词人难以言表的痛楚。

[9]缑(gōu):即缑氏山,在河南偃师。汉刘向《列仙传·王子乔》:“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后因之以为修道成仙之典。

[10]露华:露水。李白《清平调》(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译文】

黄莺啊黄莺,你怎么还不知道现在已经是寒秋时节了,为什么还在这深暗的树林里独自翱翔呢?侧着耳朵仔细聆听老莺的鸣叫声,但始终听不明白它在鸣叫着什么,看着它飞向空中,渐渐变成深黄色的一点,不见了踪影。我和这老莺一样,与这世事相背,迟钝笨拙,虽然鸣声依旧,但是已经不连贯了,破碎不堪。黄莺啊,你莫要留恋深暗的树林,赶快归南避寒去吧,树林里有什么好处呢?露水蓼花,让人心生凄冷,心里发愁。

【赏析】

这是一篇咏物抒怀的佳作。全诗有三个明显的特点:首先是喻义十分明确,表面上写残莺,实际上暗指自己,将寒秋残莺的处境和自己在政治上危险的处境结合得不留痕迹,十分贴切。其次,将秋莺与春莺的区别展现了出来。春莺是在春花烂漫、草长莺飞时节,充满了生命力;而秋莺则是“横过幽林尚独游”“老舌”“栖迟背世”“浏亮如笙碎在喉”,充满了暮气和忧伤。最后是结尾句结得妙。“露华凄冷蓼花愁”,借助寒秋时节一个具体的物象来表现抽象的愁情和无限的惆怅,无限韵味尽在不言中。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