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生《渡江云》爱国诗词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张宏生

题董啸庵孝廉《焦山望海图》,时英夷犯顺,镇江失守

海门空阔处,浮青一点,关锁六朝秋。大江淘日夜,烟飞云敛,砥柱在中流。芳树里,楼台金碧,列圣旧曾游。 新愁。云颓铁瓮,月涌戈船,竟扬帆直走。最苦是,中泠泉水,浪饮夷酋。当年瘗鹤今如在,恐仙禽、哀唳难收。东望去,高歌与子同仇。

江开

在中国文学史上,用词这种体裁来表现中国与外国的民族矛盾的作品,到了清代才开始大量出现。这首《渡江云》则是其中较早的一篇。

清道光二十年(1840),英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进行武力侵略。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英国军队先后攻陷了许多城市,并于道光二十二年七月,溯江而上,打下了镇江。这首词便写于镇江失陷之后,抒发了词人抗敌救国的豪情壮志。

词的小序交代说,这是首题《焦山望海图》的作品,因此,上片主要再现画中的内容。海门,地名,位于镇江附近的长江边。焦山在“海门空阔处”,看去,只是“浮青一点”。它屹立在大江之中,因此说“砥柱在中流”。山下江流汹涌,山外“烟飞云敛”,而山间则“楼台金碧”,芳树环绕——词人以简洁的语言,写出了焦山的典型特征,充满着浓郁的画意。但是,由于作者的目的并不完全是为了复现这幅画,因此,他又在描写中穿插了两点画中无法表现的东西。首先,用“关锁六朝秋”来表现焦山重要的战略位置,其次,用“列圣旧曾游”来说明这是一块圣地。焦山风景秀美,地势重要,而又是一块圣地,现在却沦于敌手,不能不引起作者的感慨,因此,下片遂转入抒情。

换头以“新愁”二字领起,饱含着词人缅古叹今的无穷感慨。“铁瓮”,镇江子城传为孙权所建,内外皆甃以甓,以其坚固如金城,故号铁瓮城。“铁瓮云颓”,写镇江失陷,而英军进犯,皆乘军舰,故又有“月涌戈船”一句。一个“竟”字,既写出英舰在长江上肆无忌惮地“扬帆直走”的嚣张气焰,也表现出词人心中的无限悲愤,以下六句,都是反复强调这一层意思。中泠泉,原在长江中,盘涡深险,至冬季枯水期,可以汲竿取水,有天下第一泉之称。现在,如此甜美、宝贵的泉水,竟然“浪饮夷酋”,怎不使人感到痛心呢?所谓“最苦”,乃是以小见大,感叹大好河山横遭蹂躏。《瘗鹤铭》,碑刻,或谓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书,在焦山崖石上,曾陷落江中,清康熙时陈鹏年募工捞取,复出,共存五石。镇江是中国的内地,外国侵略者还从未打到这里,那么,假如千年前的那只仙鹤看到侵略者在此横行,怎能不“哀唳难收”呢?正是鹤犹如此,人何以堪!短短几句,带有深沉的历史感,以及对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但是,词人尽管悲愤,尽管伤感,却并未失望。正是大好河山的沉沦和英国侵略者的横行,使他勃发出为国效力的豪情,于是,他高声唱道:“东望去,高歌与子同仇。”《诗·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意为齐心合力,打击敌人。词人愿意与一切有志抗英的义士一道,为保卫祖国而战。事实上,自从英国侵略军的铁蹄踏上中国大地,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就没有停止过。如关天培御敌虎门,三元里乡民抗暴……而海龄死守镇江的战斗,更为词人所亲见。因此,他表示自己抗敌救国的意愿,有着很强的现实性。由于末二句的直接抒情,使得全词一振,风格转为高昂。

值得一提的是,正当词人写出了这首充满爱国激情的词章时,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却在加紧准备投降。道光二十二年(1842)八月,英舰侵抵南京下关江面,清朝统治者可耻地与之签订了清朝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这与江开词中所表现的爱国热情是多么鲜明的对比!显然,江开的词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抗英要求,同时也是对投降派的鞭挞。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