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词《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爱国诗词鉴赏《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 ①黄:指黄狗。②苍:指苍鹰。③尚:此为 “更”的意思。开张:开放、勃发。④雕弓: 弓背上雕有花纹之弓。⑤天狼: 星名,一称犬星,此喻侵略中原的北方敌人。

【鉴赏】 苏轼的这首 《江城子》是他在密州 (今山东诸城县) 做地方官时所作。据 《东坡纪年录》 载:“乙卯 (1075) 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 在此以前,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出任杭州通判数年,后徙密州,政治上是很失意的。但苏轼身处逆境却不消沉,对国事仍十分关心,常想为国家所用,一展怀抱。其时北宋国大力弱,曾先后同北方崛起的西夏和辽签订屈辱和约,输绢纳银每年上百万,以图苟安。可是北方边境仍时时受到异族的侵扰和威胁,这种情况常常激起诗人的忧愤。如作者同时期写的 《祭常山回小猎》一诗中就表示 “圣朝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意取晋西凉主簿谢艾事,谢本书生,善能用兵,苏轼以之自比,意思说自己若被重用,定能退敌卫国。诗人以同一题材写成的这首词,那种戍边杀敌的雄心壮志和坚强决心,表现得更为鲜明而强烈。

词的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有声有色,如临其境。起首三句,写出猎时的豪情,意思是我也要学那狂放的少年,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举苍鹰去打猎。“老夫” 乃作者自谓,其时苏轼刚进入 “不惑之年”,不能说老,但与下面提到的孙权相比,就含有一种未及时成就功名的慨叹。“狂” 指少年的狂放不羁,豪情横溢,诗人说自己具有少年人的豪情,但又不直接说出,而用 “聊发”出之,就显得委婉含蓄。接下去写出猎阵营,用锦帽貂裘写随从们的穿戴,是以物代人,不仅暗示出猎时令 (冬天),而且表现出人物的排场与身份。“千骑卷平冈” 一句把场面铺开,一个 “卷”字描绘出逐鹿山冈的壮阔画面。真是眼前是追逐的英姿,耳边是马蹄的声响,军威雄壮整肃。至此,作者为人物的出场创造气氛,预设铺垫。背景越是壮阔、气氛越是热烈,越能烘托出主人翁的豪迈气概。满城的人随太守出猎,可见百姓对太守的拥戴。“报”,报答酬谢。太守为酬谢大家的盛意,要像当年的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给大家瞧瞧。《三国志·吴志》记载: 建安二十三年 “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陵亭 (今江苏丹阳东),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即废。”诗人以孙权自况,意在表明自己具有孙权那样的勇力和才智。结句将“狂”字写足,又开启下阕,直陈胸臆。

下阕开头写酒兴正浓之时,心胸开阔,豪气横溢。“又何妨” 三字斩钉截铁,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顾个人安危为国立功的决心,于是诗人迫切要求道:“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对匈奴作战有功,只因报杀敌数字小有出入便被逮捕,冯唐认为这样处罚太重,向汉文帝陈述己见,遂获准持节去云中赦免魏尚。诗人引用这个故事,一以魏尚自比,表明自己虽有小过,但仍可重用,希望朝廷信任自己。二望朝廷早日委以边事,“何日” 二字道出了这种迫切的心情。末尾三句,系诗人的幻想。这三句是说,为了抵抗北方的敌人,我要去参加战斗,把弓拉得像圆月一样。上阕写 “亲射虎”,下阕写“射天狼”。射虎见其勇武,豪气不减孙权; 射 “狼”见其志宏,雄心在于卫国。射虎是眼前现实,射狼是胸中理想。理想与现实浑然一体,诗人的爱国热忱,跃然纸上。

这首词艺术上突破了晚唐词人描摹儿女风情的局限,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大笔挥洒,尽情铺叙,一股豪放之气充溢字里行间,被誉为开一代词风的豪放词作。

文章作者:万家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