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郑云波
南海英魂叫不醒, 旧题重展墨香凝。
当时京洛花无主, 犹有春风寄广陵。
林景熙
这是一首借题写意,寓沉痛失国之情於墨香花时之间;凭一束天香花卉,遥招南海英灵。其景似淡,其情良悲,点染不多,而境界广阔,这在五卷《霁山集》中,也是较为突出的篇章。
“南海英魂叫不醒”一句,包含作者极其沉痛的感情。度宗咸淳十年(1274),元世祖下令攻宋。度宗死,子恭帝即位,年仅四岁。恭帝德祐元年,元军主帅伯颜连破宋之建康(江苏南京)、扬州、常州、平江(江苏苏州)等城市。第二年(1276)元军破临安(浙江杭州),掳恭帝、太后及王室成员北去。陆秀夫、张世杰等在温州(今属浙江)奉益王赵昰监国,同年在福州即皇帝位(年仅九岁)是为端宗。当时东南半壁烽火连天,王朝覆亡,官吏星散,元兵残杀至惨。端宗初立坐未温席,元兵入闽,秀夫、世杰等携端宗下船浮海走广州。文天祥逃归组织兵民抗元。接着广东诸郡降元,张世杰、陆秀夫走入海岛,端宗惨死於途,秀夫等拥立少帝(八岁)。后崖山国破,陆秀夫、张世杰等表现得十分壮烈。秀夫先命妻儿跳海自尽,自己身负少帝跃身入海,显示民族气节。诗首句说“南海英魂”,从诗题来看,当指陆秀夫,但同时应该包括张世杰等殉国崖山的壮士。诗人林景熙是面对陆秀夫广陵牡丹诗卷观后,一时勾起他更多的故国之思,因仿屈原的《招魂》笔意,沉痛地向南国呼唤,向碧空万里的海疆呼唤,英灵们魂兮归来!当然,南海只能报之以潮汐,英灵再也不能归来了!这暗示着元兵南下后,只有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是英雄,尔后就再也没有人继续抗元了。“叫”字在这里,含义很深,说明南宋遗民对陆秀夫等极度的怀念,对英魂表示崇高的敬意。“旧题重展墨香凝”一句,是诗的另一境界。诗人在前一句已表现遗民对南海英灵的寻觅、召唤;诗也用“叫不醒”说明遗民略感失望,求索无着的情景。而“旧题”一句,似乎在绝望处逢生机,原来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南海英魂,却正凝在一幅翰墨幽香之间。诗人在这里等于说,南海之役的英烈虽召唤不回,但他们的精神却始终留在遗民们的心里。当展开陆秀夫的广陵牡丹诗卷时,似乎感到英烈就在眼前,就在这幅诗卷墨香里,也用不到向沧海呼唤了。
诗至第三、四句有一个很大的转折。一、二句实际上没有讲到牡丹,第三句“当时京洛花无主”是说南宋亡国前,中原一带已非我有。京,汴京(今河南开封),洛,洛阳,京洛,泛指黄河流域,中原一带。“花无主”说京洛一带牡丹,虽一样开花,却不见它的主人。从主人南渡,中原沦陷,豺狼遍地,名花无主,引出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我国是世界花卉栽培的发源地之一。牡丹以洛阳、曹州(今山东荷泽)、开封等地最繁盛,在唐代时,姚黄魏紫,国色天香,名满东方。单曹州牡丹就有近四百个品种,京洛更胜曹州。开花季节,观者如潮。在百花中牡丹朵大香浓,娇妍欲滴,因称花中之王。刘禹锡诗:“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宋两代,以牡丹为国花。诗人说“当时京洛花无主”是说牡丹,但诗意不仅是说牡丹,而是说中原板荡无主。因此,广陵(今江苏扬州)牡丹就成为南宋时代江北牡丹的繁盛之地。京洛牡丹无主,而扬州国色,(陆秀夫在时)犹有繁枝笑傲春风。这里的“犹有春风寄广陵”是表现广陵名花天香国色;同时以象征的笔触,在突出陆秀夫。秀夫是楚州盐城人,景定初进士,性沉静有正气,才思敏捷。李芝庭镇淮南(驻扬州)时,闻秀夫名延置戎幕中。时金、元争夺中原,祸及淮肥。秀夫参赞边务已崭露头角,多所建树。宋德祐初以礼部侍郎使军前,不拜。诗人在诗的最后,用“犹有春风寄广陵”一句作结,包含三层意思:首先是说牡丹。中原名花沦丧无主,惟广陵独放南枝,以此关联诗题,前后呼应。其次,是说陆秀夫。他起於广陵,百花丛中一花独秀。时局糜烂,他力挽狂澜,为国家存亡、民族气节,力尽全家殉难,成为千古受人尊敬的人物。再次,是说诗卷里是牡丹,就是陆秀夫其人。这里的写法是十分巧妙的。说人是国色,死得壮烈,保全民族气节,散发时代的天香。英灵长存诗卷里,何必南海招忠魂。诗人在说花、说人,两相跳跃,而境界明暗,意脉相连,使文情诗语,密合无间,这也是林诗的一大特色。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