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钟来因
往事何堪说? 征衫血泪斑。
龙归天外雨, 鳌没海中山。
银烛鏖诗罢, 牙旗校猎还。
不知成异域, 夜夜梦台湾。
丘逢甲
此诗作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诗人时年三十三岁。台湾被日本占领,作者领导的义军保台斗争失败,内渡大陆后,诗人回忆往年抗日事业,故作《往事》。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中国战败,旅大沦于日本,丘逢甲预感到台湾面临的危险,便倾家财以为兵饷,以“抗倭守土”号召民众。第二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丘逢甲曾啮指血写书上奏,责问朝廷。愤怒之极的台湾人民组织义军,丘逢甲被举为义军大将军,守卫台中。由于清廷腐败,义军缺乏训练,兵力太弱,终于惨败。丘逢甲内渡大陆,定居粤东蕉岭,以雪耻复土为己任。《往事》正作于此时。
这首五律,前半回忆在台中领导义军奋战的“往事”:战袍上血泪斑斑,浴血奋战,结果却仍然败归大陆,此情此景,怎忍心再说呢!“龙归天外雨”,“龙”,指清朝国旗黄龙旗。清廷舍弃台湾,故说“龙”旗归于由天外带来腥风血雨的日本军人,这里指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日本。“鳌没海中山”用东海钓鳌事,典见《列子·汤问》。相传东海中有岱舆、员峤等五仙山,有十五巨鳌负载。后给龙伯国人钓走六鳌,于是岱舆、员峤两座仙山便沉没于大海。这里,诗人把义军抗日的失败,比作巨鳌沉没,指台湾沦丧为日本殖民地。诗的后半写诗人对台湾的深刻的思恋,竟然“夜夜梦台湾”,梦中不知身在粤东,总以为已回到台湾。作梦的情景,诗人以倒装的手法安排在五六两句:“银烛鏖诗罢”,写诗人与朋友高燃银烛,连夜“鏖(6o)诗”,大家或分韵赋诗,或联句成篇,互相鏖斗,力争胜负;“牙旗校猎还”,写自己作为“义军大将军”时,常站在“牙旗”——将军旗下,校阅狩猎的军队。“猎”并非实指狩猎,而是指训练部下,准备战斗。诗人梦中回到台湾,离不开义军生活。全诗抒发了对台湾沦丧的悲愤不平,以及对光复台湾的深沉热望。
《往事》沉郁悲壮,笔力雄健。“龙”“鳌”的比喻确切而新鲜;后半首记梦,生动亲切,十分精炼。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