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词《夏完淳·别云间》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爱国诗词鉴赏《夏完淳·别云间》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注释】 ①羁旅:作客他乡。②泉路:黄泉之路。

【鉴赏】 “云间”是作者家乡华亭的古称。顺治四年 (1647)夏,夏完淳回家乡活动被捕,清廷决定将他押解往南京。临别故土时,明知此去必是一死,作诗以当永诀。后收于他临难前的诗集 《南冠草》。

夏完淳临别的心情是复杂的,他决不会投降,也就难免一死,虽然早有思想准备,毕竟青春尚久,壮志未酬。因此,在诗中也就有不忍死别的悲凄,又有精魂难灭的慷慨。和其他从容赴死者相比,夏完淳的这首诗尤其具有个性特点,因为这是少年英雄壮烈人生的大总结。

一开始,作者首先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而昂然无愧。在随父、师抗清的过去三年中,是 “羁旅客”,艰难斗争,奔波疲累,一刻未停。在被捕而自知不免死的今日,是 “又南冠”,一“又”字,表示和过去的业绩意义相同,被俘并非斗争的终止。“南冠”出自 《左传》,楚人钟仪被晋国俘虏,他始终戴着南方祖国的帽子,不肯易容改服,后人即以南冠代指俘虏。夏完淳在这里自称 “南冠”,又把自己最后的诗集题作《南冠草》,实又寄寓着不忘故国的深沉含义,是民族气节的表现。

虽然他并不怕死,也不会因被捕而停止斗争,但毕竟 “已知泉路近”,自知此去不免一死,当他眼望祖国大地,只觉得 “无限河山泪” 了。他想到了国家山河破碎,恢复大计未成,不免泪眼迷离。人生的悲愁也一齐聚上心头,他才十七岁,正是如花年华,三年斗争如白驹过隙,不世勋业尚未创建,教他怎忍遽离人世! 何况当时,鲁王、桂王、唐王尚在,大势尚未定局,他是多么希望看到胜利的旗帜高高飘扬。家中,父亲虽已早去,母亲、姐妹需人照顾,妻子怀中有孕。出得门来,他只感觉到江山巨变恍在昨日,现实的路途尽是阻隔,正如前人所谓“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国家兴亡的信念和家庭人生的眷恋,都使他感到“欲别故乡难”。一面是视死如归,一面是泪眼悲怀,发出 “谁言天地宽”的奇语问天。二、三两联所表现的这种国家陆沉、青春销歇的沉痛,也就在情感上将诗歌推向高潮。

在信念和眷恋之间,他首先选择的是信念。诗的结尾处,夏完淳化用屈原《国殇》的诗句“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又运用《汉书·礼乐志》的典故,把招摇星画在灵旗上,以示征伐。“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两句,慷慨激昂,壮烈英伟。即使死了,不屈的魂魄也要昂然归来,在空中注视着后继者高举灵旗,再襄义举。这种“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的形象,形成激昂高亢的壮美风格,正是作者血气方刚的生动表现。张煌言《被执过故里》也是诀别之作,但他却说: “求仁而得仁,抑又何怨焉。”那种视死如归的静穆美,便表现为和夏完淳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

《别云间》的慷慨悲壮之情和激昂高亢之美,是作者抗战以来诗文风格的总基调,而在这里尤为典型。他在狱中还有《土室余论》一文,也是这种基调的突出表现:“家仇未报,臣功未成;赍志重泉,流恨千古。今生已矣! 来世为期。万岁千秋,不销义魄; 九天八表,永厉英魂。” 由于采用文的形式,写得更具体,可以视为《别云间》这首诗的补充说明。

文章作者:韩云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