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詹锳詹福瑞
题宋高宗赐岳武穆手诏石刻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依飞何重,后来何酷!岂是功高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端,堪恨又堪悲,风波狱。 岂不念,疆圻蹙?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文征明
据《听秋声馆词话》,这首词是文征明题宋高宗赐岳武穆手诏石刻之作。它评说岳飞被害史实,论千秋功罪,勘破岳飞冤狱实质,既有高超史识,又具爱国情怀。
词的上阕,写岳飞冤狱。头三句点明本词是作者看到宋高宗赵构敕岳飞诏书碑文,有所感而作。“敕”皇帝诏令。宋代用于奖谕,此处用如动词。“依稀堪读”,字迹模模糊糊粗可辨读。词以“拂拭残碑”开篇,可能是写实。《词苑丛谈》引《词统》云:“夏侯桥沈润卿掘地,得宋高宗赐岳飞手敕刻石,文征明待诏题《满江红》。”据此,拂去碑文覆盖尘土,辨读碑文,当是实事。不过,作者以这实际的生活细节冠于词首,似有更深的用意。读此句,读者自会引发拂去历史尘埃,重评岳飞事件的联想。因此“拂拭残碑”,当是语义双关。以下数句,以“慨”字领起,亦述亦议岳飞始被倚重,后遭残害的史实。“依飞何重”,当初需要岳飞保住半壁河山的时候,对岳飞是多么依赖器重。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有援淮西二诏:“卿夙有忧国忧民之心,可即日引道,兼程前来。朕非卿到,终不安心。”“卿义勇之气,震怒无前……既见可乘之机,即为捣虚之计。”高宗另有诏云:“敕岳飞稔卿忠义之心,通于神明。”(见岳珂《金陀粹编》)诏文盛赞岳飞有忧国忧民的忠义之心和义勇之气,信托之词,十分恳切。作者见到的碑文虽不能说就是以上诏文,但其内容大致不会相去太远。“后来何酷”,岳飞被诬下狱,备受折磨,最后以“莫须有”罪名被杀害,这又是多么残酷!二句前后相连形成鲜明对比,写尽岳飞短暂一生大起大落的遭遇,也揭露了宋高宗的反复无常。两个“何”字力如千钧,表现出作者对这种反常事件的强烈震惊和不平。于是有下面极其愤慨的质问和慨叹:“岂是功高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难道岳飞抗金功高就合当身死吗!当初倚重岳飞,有诏书可证。可叹事过境迁,岳飞有碍赵构求和之议的时候,当年的诏书也就成为一纸空文。“事去”,非指岳飞遭害事,是指赵构不再倚重岳飞之事。当年,金兵南下,赵构的小朝廷受到严重威胁,赵构十分重用和依赖岳飞。可是当赵构出于个人统治的私欲,一心向金人求和的时候,他竟一天之内下十二道金牌诏令岳飞班师;并为满足金人“必杀飞,始可和”的要求,投岳飞于大狱以至杀害。“事去”,当指此而言。“言难赎”,说过的话收不回去。可以横加罪名将岳飞杀害,而这碑上刻的诏书却铁证如山,抹杀不掉!“岂是”一语,既是对赵构杀害爱国将领这一罪行的诘问,也为读者提出问题思考:岳飞之死是否赵构惧其功高所致?提出这一问题,作者并不忙于揭开个中之谜,而是顺其笔势向风波狱发难:“最无端、堪恨又堪悲,风波狱。”“无端”,没来由,没道理。“风波狱”,岳飞被害冤狱。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秦桧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父子于临安(今杭州)大理寺风波亭,对此冤狱,作者连用感情色彩极强的三个判断句给予评论:“最无端”,极端无理,这是对风波冤狱的彻底否定。“堪恨”,为宋高宗为首的投降请和派陷害爱国功臣而恨。“堪悲”,为岳飞无端被害,江山残破,恢复无望而悲。作者以这三个判断句结束上阕,抒发了强烈的憎爱感情。
词的上片以“风波狱”斩然结尾,留下了许多疑问。岳飞是支撑南宋半壁河山的重臣,在他身上寄托着收复中原,雪洗国耻的希望。杀了岳飞,有悖常情常理。但是这有悖情理的事终于发生了。为什么?词的下片,作者巧妙地安排了两个设问句,一个肯定句,尖锐而深刻地揭露了宋高宗杀害岳飞的卑鄙用心。“岂不念,疆圻蹙?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圻”,地界。“蹙”,缩小。“疆圻蹙”,疆土日益为金兵蚕食而缩小。“徽钦辱”,钦宗靖康二年(1126),金军攻占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次年春,掳走钦宗赵桓和太上皇徽宗赵佶。“徽钦辱”,即指此。这几句意谓:难道不顾念国土日益被金兵占领吗?难道不顾念徽钦被掳的靖康国耻吗?然而二帝如果南归,自己的皇帝宝座就要拱手出让了。由此看来,杀害岳飞这一常人看来有悖情理的事件,而对赵构来说,也就心安理得了。极端自私,置个人利益于国家民族利益之上,这是一切卖国者的根本属性。作者以辛辣的笔触活生生刻画出了赵构极端自私,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的丑恶形象。具有典型的概括意义。岳飞被害的实质一经勘破,作者在词的最后几句,就推翻历史旧案,直追杀害岳飞的元凶:“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宋高宗南渡是战略上的失误,把秦桧视为杀害岳飞的罪魁祸首。作者指出,南渡之举并非战略错误,实出于宋高宗贪图皇位的私心。赵构从登上皇帝宝座的那天起,就害怕迎二帝南归,害怕收复中原,克敌雪耻。因此方有南渡偏安之事,才会纵容秦桧杀害力主抗战的岳飞。小小的秦桧又有多大的权力呢?他杀害岳飞不过是迎合高宗的私欲罢了。这样认识岳飞事件,就勘破风波冤狱的实质,抓住了杀害岳飞的元凶,把罪人赵构推上了历史审判台。作者这样洞鉴烛微的史识,的确给人拂去尘埃,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强烈印象。
本词以词议史,显然受了宋代诗人以议论入诗的影响。但是此词之能折服读者,不仅在于词人的高超史识;也在于词人敢恨敢爱,词中饱含着大痛恨大悲哀,极具感染力量。所以即就艺术而言,本词亦是一篇情理交融的佳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