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词鉴赏《史可法·燕子矶口占》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来家不面母,咫尺犹千里。
矶头洒清泪,滴滴沉江底。
【注释】 ①燕子矶: 在南京市郊东北观音山,水边矶石屹立长江边,三面悬绝,俯瞰大江,形如飞燕,故而得名。
【鉴赏】 《燕子矶口占》写于1645年4月10日,距史可法殉国仅十五天,是他为国捐躯前的绝笔。
诗的字面,一读可知一位游子已到家门口却不能与母亲相见,一种念母而不能见母的心情无以言表,只能泪洒江底。有古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天下儿子深知慈母养育之恩的厚重,然而 “事亲以孝闻”的史可法,却 “来家不面母”。崇帧十七年间 (1644)11月他督兵白洋河时,曾作 《忆母》: “母在江之南,儿在江之北。相逢叙梦中,牵衣喜且哭。” 可见他思母之情深也,见母之心切也,然而他却至家门也 “不面母”,其悲痛之心真可谓使人肠断,无奈之情亦可谓愁煞人也。
史可法是一个深懂亲情的孝子,更是一个爱国爱民的英雄。大敌当前,他临死不屈,愤然大呼: “吾头可断,身不可辱!”“城亡与亡,我意已决! 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 但扬州百姓生民,不可杀戮!” (见 《明史·史可法传》) 据史书所载明福王朱由崧称帝,小人马士英把持朝政,与阮大铖狼狈为奸,打击排挤忠良。左良玉镇守武昌,拥兵甚众,传檄天下,数马士英八大罪状,进兵九江,列舟三百余里。马士英大为惊恐。史可法奉弘光帝手诏,率兵抵御左良玉。4月9日史军至燕子矶。当时左军已败。燕子矶距南京城很近,史可法上疏要求入朝向弘光帝面陈大计,权奸马士英进谗说史可法将为左良玉的内应。弘光帝昏庸,听信谗言,传旨史可法 “北兵南下,卿欲回料理,不必入朝”。当时清兵南下甚近,国势危急,忠臣良将爱国烈火愤燃,一腔热血,本想 “面陈大计”以退清军,保家卫国,无奈小人当道,到了皇宫门前也无法面君。报国无门,痛苦悲伤至极! 只能伫立矶头 “洒清泪,滴滴沉江底”。
全诗仅用二十个字,行文简练,语言平实。既是对孝子念母近在咫尺而不能面母的悲伤情怀的实写,又隐含着对忠臣赤子到国门而不能见君王无以报国的忧患意识的抒发。一首短诗,却饱含着民族英雄无限的念母之情,爱民之意,忧国之心。
文章作者:冉启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