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高宽《喜迁莺》爱国诗词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张高宽

真宗幸澶渊

边城寒早。恣骄虏、远牧甘泉丰草。铁马嘶风,毡裘凌雪,坐使一方云扰。庙堂折冲无策,欲幸坤维江表。叱群议,赖寇公力挽,亲行天讨。 缥缈。銮辂动,霓旌龙旆,遥指澶渊道。日照金戈,云随黄伞,径渡大河清晓。六军万姓呼舞,箭发狄酋难保。虏情慑,誓书来,从此年年修好。

李纲

李纲是宋朝著名的爱国大臣。所作词虽然只有五十余首,然亦戛戛独造自具风格,就中怀古咏史词九首尤为杰出。长调《喜迁莺·真宗幸澶渊》是其代表作。

这首词所写是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与北邻辽国结“澶渊之盟”事。其写作年代,据词意推测,当是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犯,钦宗为李纲及爱国臣民所迫,下诏亲自出征之前。词以真宗喻钦宗,以寇准自喻,希望此时的大宋能有澶渊之胜。词分上下两片。上片首句交代时间、地点与敌方情势。“边城寒早”四字回应词题“真宗幸澶渊”,告诉读者此战的地点是在边城澶渊(在今河南濮阳。当时宋辽分界在今河北一带)。交战时间则在(景德元年的)秋冬之季,故曰“寒早”。“恣骄虏、远牧甘泉丰草”。恣,任凭,随心所欲。骄虏,指辽国军队。骄,天骄,汉代匈奴自称“天子骄子”,后泛指边地强悍的民族。此处与“虏”联用,有贬斥意。牧,本指放牧,此处与“远”连用,意指辽军远侵北宋。甘泉,地名,在陕两,此处系借用,代指中原。全句大意为:澶渊为宋朝边陲,故天寒甚早,虽是秋季,然已是“草木摇落露为霜”了。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势力强大的时候,每到秋高马肥之时,便南下侵扰中原。二句形象地描绘出辽军无所畏忌,恣意侵扰的情况。“铁马嘶风,毡裘凌雪,坐使一方云扰。”辽军骑着雄健的战马迎着寒风嘶叫,士兵们衣裘卧毡,越过雪野,所到之处,皆受其害。云扰,纷乱无状之意。一二句写辽军声势浩大,四句逆转笔锋,写赵宋王朝的代表宋真宗赵恒:“庙堂折冲无策,欲幸坤维江表。”“庙堂”,指朝廷。折冲,使敌人退军之意。“坤维”,指中国西南地区。江表,江外,指长江中下游的江南一带。面对着敌人的肆无忌惮的侵扰,真宗皇帝慌得手足无措,既想从陈尧叟建议,迁都成都(即词中所说的坤维),又想采纳参知政事王钦若建议:迁都“江表”,即逃到江南偏安去。就在这决定赵宋国运的时刻,当时的集贤殿大学士寇准力挽狂澜、怒驳群议,使真宗驾幸澶州,“亲行天讨”,扭转了危急的局面。

下片四句承庙堂议征而来。“缥缈,銮辂动,霓旌龙旆,遥指澶渊道”,写真宗御驾亲征的浩荡气势:銮车滚动,云龙旗舞,直抵澶渊。“缥缈”本为“高远隐约”意,此处系用以形容宋军阵容的雄壮。下写真宗从寇准议,跨河征讨。真宗率军到南城后,众臣惧辽兵强,即请驻跸。寇准晓以利害,因请过河。真宗从之。翌日清晓,即“径渡大河(即黄河)”,“日照金戈,云随黄伞”,写仪卫之盛。“六军万姓呼舞,箭发狄酋难保”形象地写出了这一动人场景。据载,真宗率兵渡河后,“御北城门楼”远近军民望见御盖黄伞,皆“踊跃欢呼”,契丹一方,亦“相视惊愕,不能成列”。十数日后,辽国统军萧挞览出军督战,宋虎头军张镶以强驽发箭,射死萧挞览。辽军大骇,“虏情慑,誓书来,从此年年修好。”尾句写真宗幸澶渊的结果,辽方慑于宋势,密送誓书请降,辽、宋订立“澶渊之盟”,两国从此“年年修好”。

澶渊之战,是辽、宋交往史上的一件胜事,宋军声势浩大,射杀统军,辽国屡派使臣(王继忠、韩杞、丁振等)携誓书请降。但澶渊之盟约却正相反,宋国以胜方反年输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那么李纲为什么还要写这个历史事件呢?李纲写此词主要的意思是颂扬宋国胜辽的前半事,以向钦宗证明宋可胜金,来劝说钦宗御驾亲征,打败金人。其次,澶渊之盟虽以宋输金媾和为结局,但毕竟阻止了辽人的南下,赢得了数十年的和平。而李纲时的宋朝国力更衰,欲输金媾和而不得,因此,能订立“澶渊之盟”亦是幸事。所以此词仍以堂堂正气,直贯虹霓,使言和主降者见而愧赧,使爱国主战者闻而起舞。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