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类·反垫法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 “桃源”二句是反垫法,语势便顿宕,不直遂矣。(高亮功 《芸香草堂评山中白云词》 卷三)
【词例】
木兰花慢
为静春赋
张 炎
幽栖身懒动,邃庭悄,日偏长。甚不隐山林,不喧车马,不断生香。澄心淡然止水,笑东风、引得落花忙。慵对鱼翻暗藻,闲留莺管垂杨。徜徉,净几明窗。穿窈窕、染芬芳。看白鹤无声,苍云息影,物外行藏。桃源去尘更远,问当年、何事识渔郎。争似重门昼掩,自看生意池塘。
【解析】反垫法,即反衬法,从相反的角度突出自己所叙之事或所言之情。此法在各类文学体裁作品中普遍使用,宋词中也不例外。运用反垫法,能够相反相成,起加重、强调作用。张炎此词约作于晚年。他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沧桑巨变,渡过了战战兢兢、忧虑不安的心理恐惧期。彻底拒绝了与元统治者的合作,隐居山水之间,貌似怡然自得、旷达放任,实则内心的忧愤、痛苦依然如故。于是,他便歌咏山水、隐逸,抒发志趣、爱好,隐隐表达与现实保持距离的态度。整首词都是在写“静春”幽居的乐趣。以往的春天,词人身为承平贵公子,呼朋唤友,携妓载酒,四处游玩,寻欢作乐,热闹非凡。只有到了晚年,才体会到春日里谢绝往来,幽邃静悄、清新安宁的乐趣。隐居已久,极少活动,便更加懒散。整日里,不作任何娱乐消遣,便觉得白日偏长。开篇三句是对“澄心淡然止水”的第一层铺叙、渲染。紧接着三句是第二层铺叙、渲染。词人居住在都市,却没有往来车马的喧哗,只有缕缕不绝的幽香,关键是“心远地自偏”。词人看够了人世的风云变幻,看透了人生的富贵无常,故心胸澄澈,淡然超脱。连吹绿大地,吹开、吹落百花的东风也成了词人嘲笑的对象。与逍遥自在、无牵无挂的词人相比,“东风”何苦如此忙忙碌碌、催迫万物?词人欣赏着暗藻下翻动的游鱼、垂杨间欢快的莺鹂,认为这才是最理想的生活: 不参予一切有为的做作或争夺、不强求索取任何事物、不让身心有一点的拘束,只是顺应着大自然,品味、欣赏自然界的种种美景,陶冶其间,物我俱忘。
上片是词人静坐室中、观赏外景时的所见所思。下片词人“徜徉”到室外,离开“净几明窗”的静居,在窈窕绚丽的花柳丛中穿行,领略“静春”所赐予的无限生活情趣。外物也与词人心心相印: 白鹤寂静无声,苍云影投大地,自然界的一切都超拔尘外,笼罩在静谧之中。这是词人“澄心淡然止水”的外射。以此心观物,则物我皆具同一色彩。词人因此想起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世界。这个世界虽然更远地离开尘世,却无路可通,无法寻觅。自当年渔郎去后,便无人问津,既然如此,何必执着不已,徒费心力。如果能像词人一样,“澄心淡然”,“重门昼掩”,不与外界来往,自由自在地赏识“生意池塘”、游鱼啼莺、白鹤苍云,那又何苦去寻找虚无飘渺的世外桃源呢?词人用人人羡慕,渴求的“桃源”反垫自己现实生活环境的悠然乐趣,说明只要心静如水,就处处都是“桃源”世界。这种反垫自然进一步突出了词人幽居环境的寂静、超脱,实则是再一次突出词人的“澄心淡然”。联系词人的生平遭际,就能看出隐含其间的对现实的愤懑态度与坚决不合作的决心。故词人对 “桃源”也有点不屑一顾。宋末郑思肖言张炎 “一片空狂怀抱,日日化雨为醉。……不容半点新愁,飞到游人眉睫之上。”(《玉田词题辞》)就是这种内心沉痛,故作旷达的表现。反垫法还能使一直正面叙说的章法起突然变化,形成起伏跌宕的气势,结构因此错落有致。
反垫法是常见的修辞法,但在南宋词人的手中运用得更为普遍。南宋词人大都处在现实与内心的矛盾冲突中。用反垫法很容易写出这种矛盾,突现词人的内心情感。李清照云:“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前句虚设泛舟游春、排遣愁苦,是为了反垫心中愁苦到极点,非游春所能摆脱的了。有这样相反角度的铺垫,结句鲜明形象的比拟才格外能打动人心。辛弃疾词的结构安排更为奇特,有时整篇从相反角度叙说自己的理想抱负,回顾早年的军旅生活,做好充分铺垫,酝酿足气势,结尾则冷然一笔,跌回到残酷的现实,与前文构成强烈的对比。于是,上文所言种种,皆成结句的反垫。其《鹧鸪天》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 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 叹今吾。 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上片整体作为下片的反面铺垫,“平戎策”与“种树书”又构成相反相成的关系。其 《破阵子》 云:“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前面所有的都是反垫,只是突出 “可怜白发生”的苦痛。辛弃疾被这种矛盾折磨得特别痛苦,故反垫法运用得也更自如,章法上构成大起大落的气势。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