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类·言愁之极致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抒情类·言愁之极致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李后主之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徐师川之 “门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皆言愁之极致,(俞陛云 《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词例】

江 城 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解析】翻开中国的古典诗词,“愁”字几乎是随处可见可感。这首先当然要归之于客观原因。因为在封建社会里,一些诗人往往是欢乐之时少,忧愁之事多,国事、家事……从生活中感受到的经常是一肚子的牢骚和不平,思想情绪也常常处于巨大的悲愤和忧愁之中,更何况还有那写不尽,道不完的离愁别恨就更多了。有了愁就得抒,因此诗词中言愁之多就不足为奇了。问题的关键是,这个“愁”人人都能写,但未必写得好,要写到极致当然更难了。

那么,怎样才能把愁言到极致呢?依我看,首先要做到情真。要有铭心刻骨的真实感受,写出来才使人不感到虚假,而能引起共鸣。李煜的 《虞美人》 是作于他成为阶下囚之后,那种天上人间,隔如霄壤的生活,不能不引起他的满腹愁怨,因此当他从自然节序代谢的变化中,引出对往事的回忆时,他的亡国之哀、故国之思实在是太深太重,他所呼喊出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才能给人们以心灵的震撼,也正因为这样,他后期词作中,抒发离愁别恨的词句,如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等,才能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如果说李煜抒发的是一个亡国之君忧愁的话,那么秦观的 《江城子》抒发的则是人人都能感受到的普通人的离愁。在古代社会,由于交通的不便,一别重逢相当困难,所以自古就有 “悲莫悲兮生别离”、“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感叹。加上当时男子由于各种原因,往往奔波在外,造成两地分离的痛苦,因此这游子思妇抒起愁来就格外地真,格外地动人。《江城子》写的就是一个年轻女子在暮春时节思念亲人而不见的愁怨。柳在这里做为一个特定的象征物,主人公由柳而生情,想起当初它曾为离人系归舟,在碧野朱桥上有多少甜蜜幸福的往事!又由柳而生怨,如今柳絮飘飞,落红万点,春已暮,人未归,可 “韶华不为少年留”,此情此景,人何以堪! 抚今追昔,不由地她从眼前的春江突发奇想:“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动,许多愁”!这的确是她心情的真实写照。所以,我们说情真是前提。其次,要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常见的就是比喻和夸张。但在“极致”这个范畴来说,夸张手法的运用是主要的。从人之常情和事物的常理来说,“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只能用每个人的心灵去感受它。说愁象江水一样流,说愁能越过重重叠叠山而来,是违反人情也悖于事理的。可是经过一番认真思考,深入体会此境、此情、此人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他们想一想,就会觉得虽无理而有情,比按照生活的常情和事物的常理,直观地描述出来,更能激动人心,艺术效果也更强烈。而这“情至语”都是通过夸张来表现的。如用“一江春水向东流”夸张愁之长; 用重重叠叠山也遮不断愁来路,夸张愁之多。当然并不是夸张得越大越无边无际就越好,还要讲究恰如其分,否则便是呓语了。象愁这种情绪,一愁起来,内心情思千丝万缕,似乎就有了长度; 愁思袭来的时候,是怎么也拂不走的,无怪乎愁多的时候,连重叠的山峦也阻断不了,由于感情是真切的,所以这些事实上不会有的话也变成合理的和真实的了。当然,同是把愁写到极致,写法上还是有深浅之分,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从本质上说,沿袭的是李后主的写法,但更进了一层,李煜写愁如春江水,固然是形容多,而秦观的满江春水流不尽愁,则愁比江水还多,而且在愁与江水之间用泪过渡,更显得凄婉细密,的确是“言愁之极致”了。

古典诗词中,言愁之极致的例子很多,而且写法还不断地翻新。如写愁之长的“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晏殊《踏莎行》) “愁随芳草,绦遍江南。”(贺铸《怨三三》) “粉墙一丈愁千丈”。(无名氏 《踏莎行》)写愁之多的“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张炎 《甘州》) “问客怀,那有许多愁,三千解。”(谢应芳 《满江红》)还有写愁之重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王实甫 《西厢记》)更妙的是沈谦 《东风无力》 中的“正斜阳楼上独凭阑,万里春愁直”。清谢章铤云:“直字最奇”。春愁本无态为何有曲直?这是因为作者遥望相隔万里的故乡,愁思一直延伸到亲人的闺中,那凝望的痴情,心思的专一,试想想,这春愁如何不直? 当然,由此我们也见出文学创作丰富的想象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