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经全集《政理章第七》原文赏析与注解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政理[1]章第七

【原文】

夫化之以德,理之上也,则人日迁善[2]而不知;施之以政,理之中也,则人不得不为善;惩之以刑,理之下也,则人畏而不敢为非也。刑则在省于中,政则在简而能,德则在博而久。德者,为理之本也;任政非德,则薄;任刑非德,则残。故君子务[3]于德,修于政,谨于刑。固其忠,以明其信,行之匪懈[4],何不理之人乎?《诗》云:“敷政优优,百禄是遒[5]。”

【注释】

[1]政理:治国之道。 [2]迁善:向善的方向发展。 [3]务:致力,专力从事。 [4]匪懈:还要松懈。 [5]“敷政优优”二句:实行政令很宽和,百祥福禄就会汇集。敷,传布,施行。优优,宽和的样子。遒,聚集。

【译文】

用道德教化天下臣民,这是治理国家的上策。因为民众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改恶从善;用政策法律来管理国家,这是治理国家的中策。因为人们在仁政的引导下不得不从善。用惩罚的手段治国,这是治理国家的下策。因为采取这种办法,人们容易产生畏惧感,而不敢再胡作非为了。用刑罚治理国家,应该尽量减省刑罚的使用,并做到用刑适可而止。用仁政来治理国家,讲求政令的精简有效。用德来治理国家,讲求道德推行范围的广泛和时间的长久。德治应该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方法。如果用政令法规去统治老百姓会而不讲德治,就会使人情变得淡薄。如果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而不注重道德教化,就会使社会变得残酷无情。因此,自古以来君子首要的任务应该是以德化民,推广仁政,并小心谨慎地使用刑罚。只要因循忠道,并且坚持不懈去做,那么哪儿还会有不能治理的人呢?《诗经》上说:“实行政令很宽和,就会汇集各种各样的福禄。”

【解析】

治理国家,首先应该强调以德教治天下,这是治术中的最佳办法。强调用政策法律来管理政治的,是治术中的中等办法。因为民众是不得不按照规定好的条例办,以求得向好的方向发展。那些用惩罚手段治国者,就是治术中最差的办法了。它仅只是因为人们容易产生畏惧感,而不敢再为非作歹了。只有实行德治,才是最好的办法,而且越广泛越长久越好。德治应该是统治国家的根本出发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有的团队留不住人才,究其原因,一个方面是自身原因,另一方面原因,就是团队原因。自身方面可能就是没有认同这个团队,对这个团队的管理制度、团队文化、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薪资和福利待遇等,有抵触情绪。团队原因可能存在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等情况,这些可以归纳为没有好的制度,没有好的管理人才。只有好制度才可以让忠诚更持久。

好的制度是相对而言的,是相对于其他团队的、相对于团队自身过去的。好的制度能增加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全体员工工作热情、抑制人的弱性和可能的负面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成本,最大限度地减少员工之间的心理障碍,以最小管理成本创造最大人才价值。

典例阐幽

得人者得天下

贞观三年,天下大旱,严重的灾情已危及国计民生。唐太宗忧心如焚,多次率百官求雨并极为虔诚地谴责自己。太宗求天不应,便召集群臣商量对策。他宣布,无论文臣还是武将都要指出朝廷政令的得失,并提出几条具体的意见。这可难坏了武将常何,他回到府中,愁眉不展。正好家中一位名叫马周的落魄朋友,漫游到长安,借住在他的府中。得知了常何的为难之事,马周不假思索,伏在案上,洋洋洒洒地向朝廷提了二十多条建议,文辞非常优美。

次日早朝,常何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奏疏呈现给太宗。太宗一看,这些建议有根有据,切中时弊,确属可行,但武夫常何绝非有这神来之笔,便问他是何人所写。常何告诉太宗为马周所写。太宗又问马周是何样之人,常何便向太宗介绍说:“马周是清河荏平(今山东荏平)人,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尤其精通先秦诸子的典籍。由于自负才学出众,清高而孤傲,郁郁不得志。他在博州一所学校教书,常受地方官的训斥,一怒之下便拂袖而去,离家远游。他穷困潦倒,经常受人欺凌,历尽艰辛来到长安,住在臣家,乃当今一大奇士也。”

太宗听完介绍,立即预感到这是一位隐于“侧陋”的杰出人才。传诏奖赏给常何绢三百匹,表彰他推荐贤才之功,并派常何回家,请马周入宫见驾。等了约半个时辰,不见马周前来。太宗求贤心切,亲自派官员驾宫中的四马彩车去请马周。又过了半个时辰,太宗到殿外张望,还不见马周入宫。他又派了一辆四马彩车前去催请。这就是风传一时的太宗礼贤下士、三请马周的佳话。

太宗见到马周,广泛问及尧舜的德治天下、孔孟儒学的思想精华、周隋的盛衰兴亡以及当今的时弊和治国要略,马周对答如流,见解精辟。太宗对马周的才华和忠诚极为赞赏,不久拜为监察御史。

马周为官后理政谦虚、谨慎,不拘旧俗,锐意创新,对于贞观一朝的制度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表彰马周勤劳国事,唐太宗亲自题写了“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十六个草书大字赐予马周,使马周大享殊荣。

贞观二十二年,马周病危,太宗亲自为他调药,命御医日夜护理。马周去世时,年仅四十八岁,令太宗哀悼不已。

从唐太宗对待马周一事可以看出,太宗求贤的虔诚、礼贤的恭敬、用贤的如一、思贤的深情。所以天下贤才聚集朝廷,君臣共创大唐盛世之伟业。

左光斗和史可法

明熹宗刚即位的时候,左光斗是非常有名望的大臣,他正直敢谏,又很清廉,很受重用。而且他很有知人之智,提拔和栽培了出身贫寒的士子史可法。

当时,左光斗在他的官府接见史可法,勉励了一番,又把他带到后堂,见过左夫人。他当着左夫人的面夸奖说:“我家几个孩子都没有才能。将来继承我的事业。全靠这个小伙子了。”

打那以后,左光斗和史可法建立了亲密的师生关系。史可法家里贫穷,左光斗要他住进官府,亲自指点他读书。

左光斗和他的朋友杨涟一心一意想整顿朝政,但是明熹宗是个昏庸透顶的人。他宠信一个很坏的宦官魏忠贤,让魏忠贤掌握特务机构东厂。魏忠贤凭借手中的特权,结党营,卖官受贿,干尽了坏事。一些反对东林党的官僚就投靠魏忠贤,结成一伙,历史上把他们称做“阉党”。杨涟对阉党的胡作非为气愤不过,大胆上了一份奏章,揭发魏忠贤二十四条罪状。左光斗也大力支持他。

这一来可捅了娄子。公元1625年,魏忠贤和他的阉党勾结起来攻击杨涟、左光斗是东林党,罗织罪状,把他们打进大牢,严刑逼供。左光斗被捕以后,史可法急得不知怎么办才好。他每天从早到晚,在牢门外转来转去,想找机会探望老师。可阉党把左光斗看管得很严密,不让人探望。

左光斗在牢里,任凭阉党怎样拷打,始终不肯屈服。史可法听说左光斗被折磨得快要死了,不顾自己的危险,拿了五十两银子去向狱卒苦苦哀求,只求见老师最后一面。

狱卒终于被史可法的诚意感动了,想办法给史可法一个探监的机会。当天晚上,史可法换上一件破烂的短衣,扮着捡粪人的样子,穿着草鞋,背着竹筐,手拿长铲,由狱卒带领着进了牢监。

史可法找到左光斗的牢房,只见左光斗坐在角落里,遍体鳞伤,脸已经被烧得认不清,左腿腐烂得露出骨头来。史可法见了,一阵心酸,走近前去,跪了下来,抱住左光斗的腿,不断地抽泣。

左光斗满脸是伤,睁不开眼,但是他从哭泣声里听出史可法来了。他举起手,用尽力气拨开眼皮,愤怒的眼光像要喷出火来。他骂着说:“蠢材!这是什么地方,你还来干什么!国家的事糟到这步田地,我已经完了,你还不顾死活地跑进来,万一被他们发现,将来的事靠谁干?”

史可法还是抽泣着没完。左光斗狠狠地说:“再不走,我现在就干脆收拾了你,省得奸人动手。”说着,他真的摸起身边的镣铐,做出要砸过来的样子。

史可法不敢再说话,只好忍住悲痛,从牢里退了出来。

过了几天,左光斗和杨涟等终于被魏忠贤杀害。史可法又花了一笔钱买通狱卒,把左光斗的尸体埋葬好了。他想起牢里的情景,总是情不自禁落下眼泪,说:“我老师的心肠,真是铁石铸成的啊!”

有其师必有其徒,史可法在老师的影响下,也成为一名忠诚正直的臣子,最为人们称道的就是史可法死守扬州的故事。明朝末年,清兵南下,史可法主动要求到前方去统率军队。

史可法在南方将士中威信高,他到了扬州,做了督师,以身作则,跟兵士同甘共苦,受到将士们的爱戴。大年夜,史可法把将士都打发去休息,独自留在官府里批阅公文。到了深夜,他感到精神疲劳,把值班的厨子叫了来,要点酒菜。

厨子回报说:“遵照您的命令,今天厨房里的肉都分给将士去过节,下酒的菜一点也没有了。”

史可法说:“那就拿点盐和酱下酒吧。”

厨子送上了酒,史可法就靠着几案喝起酒来。史可法的酒量本来很大,来到扬州督师后,就戒酒了。这一天,为了提提精神,才破例喝了点。一拿起酒杯,他想到国难临头,又想到朝廷这样腐败,心里愁闷,边喝酒边掉热泪,不知不觉多喝了几盅,带着几分醉意伏在几案上睡着了。

第二天一清早,扬州文武官员依照惯例到督师衙门议事,只见大门还紧紧地关着。大家不禁奇怪,因为督师平常都是起得极早的。后来,有个兵士出来,告诉大家说:“督师昨晚喝了酒,还没醒来。”

扬州知府任民育说:“督师平日操劳过度,昨夜睡得这么好,真是难得的事。大家别去惊动他,让他再好好休息一会吧。”他还把打更的人找来,要他重复打四更的鼓(打四更鼓,表示天还没亮)。

史可法一觉醒来,天已经大亮,侧耳一听,打更人还在打四更,不禁勃然大怒,把兵士叫了进来说:“是谁在那里乱打更鼓,违反我的军令。”兵士把任民育吩咐的话说了,史可法才没话说,赶快接见官员,处理公事。

打那天起,史可法下决心不再喝酒了。

没多久,清军在多铎带领下,大举南下。史可法指挥四镇将领抵抗,打了一些胜仗。可是南明政权内部却起了内讧。驻守武昌的明军将领左良玉为了跟马士英争权,起兵进攻南京。马士英害怕得要命,急忙将江北四镇军队撤回,对付左良玉,还用弘光帝名义要史可法带兵回南京保护他。

史可法明知道清军压境,不该离开。但是为了平息内争,不得不带兵回南京,刚过长江,知道左良玉已经兵败。他急忙回江北,清兵已经逼近扬州。

史可法发出紧急檄文,要各镇将领集中到扬州守卫。但是过了几天,竟没有一个发兵来救。史可法知道,只有依靠扬州军民,孤军奋战了。

清军到了扬州城下,多铎先派人到城里向史可法劝降,一连派了五个人,都被史可法拒绝。多铎恼羞成怒,下令把扬州城紧紧包围起来。

扬州城危急万分,城里一些胆小的将领害怕了。第二天,就有一个总兵和一个监军背着史可法,带着本部人马,出城向清军投降。这一来,城里的守卫力量就更薄弱了。

史可法把全城官员召集起来,勉励他们同心协力,抵抗清兵,并且分派了守城的任务。

他分析一下形势,认为西门是最重要的防线,就亲自带兵防守西门。将士们见史可法坚定沉着,都很感动,表示一定要和督师一起,誓死抵抗。

多铎命令清兵没日没夜地轮番攻城。扬州军民奋勇作战,把清兵的进攻一次次打回去。清兵死了一批,又来了一批,形势越来越危急了。

多铎下了狠心,开始用大炮攻城。他探听到西门防守最严,又是史可法亲自防守,就下令炮手专向西北角轰击。炮弹一颗颗在西门口落下来,城墙渐渐塌下,终于被轰开了缺口。

史可法正在指挥军民堵缺口,大批清军已经蜂拥着冲进城来。史可法眼看城已经没法再守,拔出佩刀往自己脖子上抹。随从的将领们抢上前去抱住史可法,把他手里的刀夺了下来。史可法还不愿走,部将们连拉带劝地把他保护出小东门。这时候,有一批清兵过来,看史可法穿的明朝官员的装束,就吆喝着问他是谁。

史可法怕伤害别人,就高声说:“我就是史督师,你们快杀我吧!”

公元1645年四月,扬州城陷落,史可法被害。

多铎因为攻城的清军遭到很大伤亡,心里恼恨,竟灭绝人性地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大屠杀延续了十天才结束。历史上把这件惨案称作“扬州十日”。

大屠杀之后,史可法的养子史德威进城寻找史可法的遗体。因为尸体太多,天热又都腐烂了,怎么也认不出来,只好把史可法生前穿过的袍子和用过的笏板,埋葬在扬州城外的梅花岭上。这就是到现在还保存的史可法“衣冠墓”。

韦孝宽以利诱敌逃性命

公元579年,南北朝北周宣帝驾崩,幼帝宇文阐即位,封隋公杨坚为左大远相。杨坚权倾朝野,雄心勃勃。相州总管尉迟迥不服杨坚,欲出兵攻打。

杨坚特派韦孝宽前往,替换尉迟迥。但韦孝宽知道尉迟迥想害死他,所以故意放慢行程。尉迟迥派韦孝宽的侄儿魏郡太守韦艺来刺探情况。韦孝宽知道侄儿是尉迟迥的同党,对韦艺严加审问,弄清了尉迟迥确有加害自己的阴谋。

韦孝宽拧紧了双眉,心急如焚:“尉迟迥蓄谋已久,意欲杀死我后再起兵攻打杨大人。现在我迟迟不去就任,他肯定会马上派人来追杀。他若追来,我的性命难保啊!”一会儿,他的双眉舒展开了:“现在只能如此这般了。”

韦孝宽带着韦艺和一行随从向西逃跑。每到达一个驿站,韦孝宽都郑重其事地吩咐驿站管事的小官:“快准备好酒好菜,蜀公尉迟迥大人将要大驾光临,你们要隆重接待,热情款待!”临动身离开时,韦孝宽又命令手下将驿站的好马统统牵走。

果然不出韦孝宽所料,他们走后不久,仪同大将军梁子康奉尉迟迥之命率几百人马追杀而来。他们一见驿站内摆满好酒好菜,个个垂涎欲滴,哪有心思追赶韦孝宽呢?何况,追了这么长时间,肚子正饿得呱呱叫呢。

众将土忙扔下兵器,争先恐后坐在洒桌旁,猛喝大嚼。一站接一站,每个驿站都摆好了美酒佳肴。他们吃了一顿又一顿,耽误了追击韦孝宽的时间。吃得酒足饭饱,正欲吆五喝六的换马时,谁知驿站的好马都结韦孝宽带走了。他们没办法了,只好慢慢地赶路。

此时的韦孝宽他们,却一站一站地换走骏马,快马加鞭,逃出了死神的控制。

若非这些猛员大将贪图一时的口腹而延误了时间,韦大人的命早已休矣。从这个故事的双方看小处着眼可以坏事,同样也能成就一些人和事。

玩物丧志,自甘堕落

玩物丧志这个典故是为了说明一个事实:“玩物”会“丧志”。历史上就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因为“玩物”而“丧志”的典型。

春秋时,卫国君主卫懿公在位九年,骄奢淫逸,贪于享乐,他最爱好的玩物是鹤。那鹤色洁形清,能鸣善舞,因而卫懿公格外喜爱。懿公好鹤,凡是献鹤的人都有重赏,因此老百姓争相罗致优良品种,赶来进献懿公。一时间,从苑囿到宫廷,处处养鹤,不下几百只。

一次,卫懿公正想带着鹤出游,边关忽报“狄人侵边境”,懿公大惊,立刻全国招兵,准备发放武器,抵御外侵。但老百姓不愿应征,都纷纷逃向村野,躲避起来。一时,懿公竟凑不成一支抗敌的队伍,只得命司徒去抓丁,终于,抓了一百余人。懿公问他们为何逃避应征,众人回答:“大王只需有一件东西,便可以抵抗狄人了,何必需要我们?”懿公奇怪地问:“什么东西?”众人回答:“鹤。”懿公说:“鹤能抵抗狄人吗?”众人说:“鹤既然不能参加战斗,就是没有用的东西!大王对老百姓刻薄,而对这些无用的东西花大力喂养,这就是我们不服气的地方!”

鹤本是一种珍禽,它形态高洁,鸣声清越,一直是福寿的象征,也为历代名人雅士所喜爱。卫懿公爱鹤,本不失为一高雅的行为,但作为一国之君,他爱鹤甚于爱民,是非不分,人物两忘,乃于政务废弛,民众离心,最后竟导致亡国丧身。

晋人华卓,字茂世,为吏部郎。年轻时举止豪放,特别喜欢喝酒,曾说:“得到美酒数百斛,就有了四季的美味。左手拿酒杯,右手抓蟹螯,漂在酒缸里,这一生也知足了。”一天,邻居家酿的酒熟了,他晚上跑到酒瓮边偷酒喝,被酿酒人发现,捆了起来。邻居第二天一看,原来是华卓,于是放了他。他后来因喝酒而被撤职。这种生活中的爱好,看似平常,却能影响人一生的政治前途。

人其实心中相当明白什么爱好对自己有利,什么爱好对自己无益,却总是戒不掉会给自身带来过失的嗜好,也不愿努力去学习对自己有益的东西,结果自毁前程。这是多么令人痛惜的事情啊!

庄贾不守约定终丧性命

春秋末年,燕国和晋国的军队一齐进攻齐国,齐国军队吃了败仗,丢失了一大片土地。齐景公又派田镶直为大将,派庄贾为监军,领兵去抗击敌人。临出发的头一天,田镶直和庄贾约定,第二天中午在辕门外见面。说完他叫人在辕门外立了一根木头,以便观察木头投在太阳光下面的影子,看看两人是不是都能按时赶到。

第二天上午,田镶直来到军营,整理队伍,等着庄贾。庄贾呢?仗着齐景公的宠爱,骄傲自大,根本不把田镶直放在眼里。这天亲戚朋友给他送行,他只顾喝酒,把约定和田镶直会面的时间给忘得干干净净。田镶直一等再等,木头影子早已过了中午,庄贾还没来。田镶直下令撤去木头,表示庄贾已经失了约,然后命令将士们做出发的准备。

天快黑的时候,庄贾来了。田镶直问明情况以后,对庄贾说:“作一个带兵的将领,接受命令以后就该把个人的事忘掉,才能上阵杀敌。现在敌人就在家门口,国家这么危险,老百姓把生命财产都托付给了咱们,你怎么能只顾喝酒,把军队出发打仗的大事忘了呢?”

说完,问军法官:“按军法该判庄贾什么罪?”军法官回答说:“过时不到,应当杀头!”庄贾一听害怕了,赶忙叫人去向齐景公求情。可是,还没等求情的人回来,田镶直已经下令把庄贾杀了。

过了一会儿,齐景公派来的使臣驾车冲进军营,要求免了庄贾的罪。田镶直说:“大将领兵打仗,国君错误的命令可以不听。”接着又问:“对闯进军营的人,应该怎么处治?”军法官说:“应该杀头。”田镶直说:“国君派来的使臣是不能杀的。”他下令杀了使臣驾车的马。

这一来,全军上下谁也不敢违抗他的命令,上了战场都拼命杀敌。燕晋两国军队打不过齐军,也害怕田镶直,慌忙撤退。齐军把失去的大片土地全部收复了。

田镶直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下令把庄贾杀了,从而凝聚了军心,得到大家的拥戴,最终打败了入侵齐国的大军,这不能不说是法治的力量。

成功取决于人心的向背

IBM公司创立于1911年,2004年,IBM拥有全球雇员30多万,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IBM公司的全球营业收入高达965亿美元。同年,《财富》杂志按照财政年度收入在上市公司中评出的“财富500强”中,IBM名列第八,是排名最高的技术公司。在2004年《财富》中文版第四届“最受赞赏的企业”的评选中,IBM列IT行业第一位。作为IT行业的“蓝色巨人”,IBM在技术和业绩上的成就是不容置疑的。

IBM成功的关键因素取决于领导人对于员工人心的争取。早在IBM的创始人老托马斯·沃森时代就被给予了十分重视。在公司初期,IBM只是一家不景气的小公司,但老托马斯·沃森却为员工制定了远大的奋斗目标和共同愿景。他怀着无比的工作热情和旺盛的工作动力,同时他的这种对于事业的执著追求也在感染着每一位成员。在IBM,尽心竭力地工作,为事业发展贡献全部力量,已经成为一种企业文化,影响和激励着每一位员工。仅靠精神激励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员工的长久工作热情。老托马斯·沃森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老托马斯·沃森提倡人性化管理,尽最大可能给予员工关怀。他为员工支付医疗费,提供低息的房屋贷款,甚至在自己工厂后面买下了一家酒店,并把它改造成一个乡村俱乐部,为员工提供免费服务。此外,IBM还提供免费的音乐会和图书馆,开设夜校以提高员工素质。对于员工的关怀更多地体现在薪酬和福利上。IBM员工的工资水平远远高于美国平均水平,而且公司还有一个十分诱人的入股计划——任何员工都可以拿出10%的薪水以85%的市价购买IBM的股票。

公司领导人对于意外事件的负责精神也使IBM员工深深感动。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的“IBM日”中,老沃森组织了3万人乘火车去参加庆典活动,但不幸的是满载IBM员工的火车与另一列运货火车相撞。老沃森凌晨2点接到电话后立即驱车赶往出事地点,处理事故。所有受伤的员工都被送往医院就近治疗,受伤员工的家属还都收到了老沃森派人送去的鲜花。小沃森也是如此,1958年7月一架从纽约到罗彻斯特的客机坠毁,机上有7人遇难,其中一名是IBM员工,还有八九名IBM员工受不同程度的伤。小沃森得到消息后立刻过问此事,并亲派了一名分部经理处理此事。公司领导人的负责任的态度使IBM员工甘心献出自己的真心。

做人比做事更重要

苏格兰一个小镇上,一位老鞋匠决定把补鞋这门技艺传给三个年轻人。在老鞋匠的悉心教导下,三个年轻人进步很快。当他们学会这门手艺,准备去城市闯荡时,老鞋匠只嘱咐了一句:“千万记住,补鞋底只能用四颗钉子。”三个年轻人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踏上通往城市的道路。

过了数月,三个年轻人来到一座大城市各自安家落户,此后,这座城市就有了三个年青的鞋匠。

过了几天,第一个鞋匠对老鞋匠那句话感到了十分地苦恼。因为他每次用完四颗钉子总是不能使鞋底完全修复,可师命不敢违,于是他整天苦思冥想,但无论怎么想他都认为自己做不到用四颗钉子补鞋底。

第二个鞋匠也为四颗钉子苦恼过,可他发现,用四颗钉子补好鞋底后,修鞋的人总要来第二次才能修好,结果来修鞋的人总要付出双倍的钱。第二个鞋匠为此暗自高兴,他自认为领悟了老鞋匠最后一句话的真谛。

第三个鞋匠在苦恼过后他发现,其实只要我多钉一颗钉子就能一次性补好鞋底。第三个鞋匠想了一夜,终于决定加上那一颗钉子,他认为这样能节省顾客的时间和金钱,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也会心安理得。

又过了数月,人们渐渐发现了三个鞋匠的不同。前两个鞋匠的店面里越来越冷清,而去第三个鞋匠那儿补鞋的人越来越多。最终,前两个鞋匠店面都关门了。

日子就这样持续下去,第三个鞋匠依然和从前一样兢兢业业地为这个城市的居民服务。当他渐渐老去时,他开始真正领悟了老鞋匠嘱咐的那句:“千万记住,补鞋底只能用四颗钉子。”含义:做人比做事更重要,否则必会为社会所淘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