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武成第五》译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武成第五

武成第五

【原文】

武王伐殷。往伐归兽,识其政事,作《武成》。惟一月壬辰,旁死魄[113]。越翼日癸已[114],王朝步自周[115],于征伐商[116]。厥四月哉生明[117],王来自商,至于丰[118]。乃偃武修文[119],归马于华山之阳[120],放牛于桃林之野[121],示天下弗服[122]。丁未,祀于周庙,邦甸侯卫骏奔走[123],执豆笾[124]。越三日庚戌,柴望[125],大告武成。既生魄[126],庶邦冢君暨百工,受命于周。

【注释】

[113]旁死魄:旁,广大。魄,也作霸,月光。旁死魄,月亮大部分无光。

[114]越:及,到。翼:明。

[115]周:指镐京。

[116]于:往。

[117]哉生明:哉,始。哉生明,月亮开始发光。

[118]丰:文王时的都城。

[119]偃武修文:偃,停止。修,修治。言停止武备,修治文事。

[120]华山:旧说是西岳华山。阎若璩以为是商州洛南县东之阳华山,与桃林之野南北相望,壤地相接。阳:山的南面。

[121]桃林:地名。阎若璩以为,即今河南灵宝县西至潼关广围三百里地。

[122]服:使用。

[123]甸、侯、卫:甸服侯服卫服。这里指甸服、侯服、卫服的诸侯。

[124]豆、笾(biān):古代的两种祭器。

[125]柴望:柴,烧柴祭天。望,望祭山川之称。

[126]既生魄:魄,一作霸。已经生出月光。

【译文】

武王战胜商纣取得正统地位以后,又多次往来征伐,天下渐次平静,于是放马南山,偃武修文。史官为记述这件事,作《武成》。一月壬辰日,月亮大部分无光。到明天癸巳日,武王早晨从周京出发,前往征伐殷国。四月间,月亮开始放出光辉,武王从商国归来,到了丰邑。于是停止武备,施行文教,把战马放归华山的南面,把牛放回桃林的旷野,向天下表示不再使用它们。四月丁未日,武王在周庙举行祭祀,建国于甸服、侯服、卫服的诸侯都忙于奔走,陈设木豆、竹笾等祭器。到第三天庚戌日,举行柴祭来祭天,举行望祭来祭山川,大力宣告伐商武功的成就。月亮已经生出光辉的时候,众国诸侯和百官都到周京来接受王命。

【原文】

王若曰:“呜呼!群后。惟先王建邦启土,公刘克笃前烈[127]。至于大王,肇基王迹[128],王季其勤王家[129]。我文考文王,克成厥勋,诞膺天命[130],以抚方夏[131]。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惟九年,大统未集[132],予小子其承厥志。厎商之罪[133],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曰:‘惟有道曾孙周王发[134],将有大正于商[135]。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136],害虐烝民[137]。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138]。予小子既获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乱略。华夏蛮貊罔不率俾[139]。恭天成命[140],肆予东征,绥厥士女。惟其士女筐厥玄黄[141],昭我周王[142]。天休震动,用附我大邑周!惟尔有神,尚克相予以济兆民,无作神羞!’

【注释】

[127]笃:管理。

[128]大王:古公亶父,王季的父亲,文王的祖父。肇基:开始。肇基王迹,指大王迁居周原,深得民心。

[129]王季:文王的父亲。

[130]膺:受。

[131]方夏:四方部落。

[132]集:成。

[133]厔:致,传达。

[134]有道:代纣是为民除害,故自称有道。曾孙:祭祀时诸侯自称曾孙。

[135]正:同政。大政,大事,指军事。

[136]天物:各种天然物资。

[137]烝民:众民。

[138]萃渊薮(sǒu):萃,聚集。渊薮,鱼和兽聚居的地方。深水叫渊。薮,无水的泽。

[139]华夏:指中原地区各国。蛮:古代泛指南方少数民族。貊(mò),古代泛指北方少数民族。俾:从。

[140]恭:奉行。

[141]篚:竹筐,这里用作动词。玄黄:玄、黄二色的丝绸。

[142]昭:出现。

【译文】

武王这样说:“啊!众位君侯。我的先王建立国家,开辟疆土,公刘能修前人的功业。到了太王,开始经营王事。王季勤劳王家。我文考文王能够成就其功勋,大受天命,安抚四方部落。大国畏惧他的威力,小国怀念他的恩德,诸侯归附九年而卒,大业没有完成。我小子将继承他的意愿。我把商纣的罪恶,曾经向皇天后土以及所经过的名山大川禀告说:‘有道的曾孙周王姬发,对商国将有大事。现在商王纣残暴无道,弃绝天下百物,虐待众民。他是天下逃亡罪人的主人和他们聚集的渊薮。小子我得到了仁人志士以后,冒昧地敬承上帝的意旨,以制止乱谋。华夏各族和蛮貊的人民,无不遵从,我奉了上天的命令,所以我向东征讨,安定那里的士女。那里的士女,用竹筐装着他们的黑色黄色的丝绸,求见我周王。他们被上天的赐福震动了,因而归附了我大国周啊!你等神明能够帮助我,来救助亿万老百姓,不要发生令神明羞恶的事!’

【原文】

“既戊午,师逾孟津。癸亥,陈于商郊,俟天休命。甲子昧爽[143],受率其旅若林[144],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145],血流漂杵。一戎衣[146],天下大定。乃反商政,政由旧。释箕子囚[147],封比干墓[148],式商容闾[149]。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大赉于四海[150],而万姓悦服。”列爵惟五[151],分土惟三[152]。建官惟贤,位事惟能[153]。重民五教[154],惟食丧祭。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155]。

【注释】

[143]昧爽:天将明未明的时候。

[144]旅:军队。

[145]北:败走。

[146]戎:兵,引伸为征代。衣:通殷,指殷商。戎衣,讨代殷商。

[147]箕子:纣王的叔父,曾进谏不听,便披发佯狂,降为奴隶。

[148]比干:纣王的叔父。力谏纣王,纣王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便剖开他的心而死。

[149]式:致敬。商容:商之贤人。

[150]赉:赏赐。

[151]五: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152]分土惟三:《孔传》:“列地封国,公侯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为三品。”

[153]位事:安置官吏。

[154]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常教。

[155]垂拱:垂衣拱手。指沿袭前代的成法治理天下。

【译文】

“到了戊午日,军队渡过孟津。癸亥日,在商郊布好军阵,等待上天的命令。甲子日清早,商纣率领他如林的军队,来到牧野会战。他的军队对我军没有抵抗,前面的士卒反戈向后面攻击,因而大败,血流之多简直可以漂起木杵。一举讨伐殷商,而天下大安了。我于是反掉商王的恶政,政策由旧。解除箕子的囚禁,修治比干的坟墓,致敬于商容的里门。散发鹿台的财货,发放鉅桥的粟,向四海施行大赏,天下万民都心悦诚服。”武王设立爵位为五等,区分封地为三等。建立官长依据贤良,安置众吏依据才能。注重人民的五常之教和民食、丧葬、祭祀,重视诚信,讲明道义;崇重有德的,报答有功的。于是武王垂衣拱手而天下安治了。

【解析】

武,指周武王灭商的武功。成,成就。本篇主要记叙周武王武功大成后的重要政事。《史记·周本纪》:“命召公释箕子之回。命毕公释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矩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命南宫括、史佚展九鼎保玉。命闳夭封比干之墓。命宗祝享祠于军。乃罢兵西归。行狩,记政事,作《武成》”。

孔子曾说:“周朝的道德,可说是最高的道德境界了。三分天下有其二,还能服侍殷朝。”这里所说的“服侍”,是赞美周能在殷纣王统治时期尽力做到臣子的道义。而《史记·周本纪》却说,西伯在禀受天命那年就已称王,并开始掌握裁断虞国、芮国诉讼的大权,接着修改法律、制度,制定历法,追尊古公亶父、公刘为先王。这种说法的错误,从唐朝梁肃到宋代欧阳修苏东坡、孙明复都曾着文指出过。然而它的失实是从《武成》这部书开始的。

孟子说:“我对于《武成》这部书,只取用其中的十分之二三就可以了。”现在考察这部书,其中“大王开始奠定王业的根基,文王诞生禀受天命,来安抚华夏四方”,以及武王自称“周武王姬发”等,都是殷纣王尚且还在位时的话。而且大王古公亶父的时候,还常常被戎狄胁迫追逐,哪有“开始奠定王业根基”的事呢?周文王当时只称西伯,怎么能说“诞生禀受天命”呢?周武王还未取代商朝就已经称周王,这可能吗?所以《武成》这部书不可全信,还不只是像“血流漂杵”这种一两处失真的记载。至于该书体例编纂的错乱,倒是小问题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