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冰鉴·十五·眉尚彩者,杪处反光》译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十五 眉尚彩者,杪处反光

【原文】

眉尚(1)彩,彩者,杪(2)处反光也。贵人有三层彩,有一二层者。所谓“文明气象”,直疏爽(3)不宜凝滞(4)。一望有乘风翔舞之势,上也;如泼墨者,最下。倒竖者,上也;下垂者,最下。长有起伏,短有神气;浓忌浮光(5),淡忌枯索。如剑者掌兵权,如帚者赴法场。个中亦有征范,不可不辨。但如压眼不利,散乱多优,细而带媚,粗而无文,是最下乘。

【注释】

(1)尚:崇尚。

(2)杪:眉毛的梢部。

(3)疏爽:疏密有致,清秀润朗。

(4)凝滞:指凝结厚重,呆滞浓密。

(5)浮光:指虚浮之光。

【译文】

眉崇尚光彩,而所谓的光彩,就是眉毛梢部闪现出的亮光。富贵的人,他眉毛的根处、中处、梢处共有三层光彩,当然有的只有两层,有的只有一层,通常所说的“文明之象”指的就是眉毛要疏密有致、清秀润朗,不要厚重呆板,又浓又密。远远望去,像两只凤在乘风翱翔,如一对龙在乘风飞舞,这就是上佳的眉梢。如果像一团散浸的墨汁,则是最下等的眉相。双眉倒竖,呈倒八字形,是好的眉相。双眉下垂,呈八字形,是下等的相,眉毛如果比较长,就得要有起伏,如果比较短,就应该昂然有神,眉毛如果浓,切忌有虚浮的光,眉毛如果淡,切忌形状像一条干枯的绳子。双眉如果像两把锋利的宝剑,必将成为统领三军的将帅,而双眉如果像两把破旧的扫帚,则会有杀身之祸。另外,这里面,还有各种其他的迹象和征兆,不可不认真地加以辨识。但是,如果眉毛过长并压迫着双眼,使目光显得迟滞不利,眉毛散乱无序,使目光显得忧劳无神缺乏神采,眉形过于纤细并带有媚态,眉毛过于粗阔没有文秀之气,这些都是属于最下等的眉相。

【解读】

古人对眉毛有四条要求:“弯长有势”;“昂扬有神”;“疏爽有气”;“秀润有光”。一个人如果具备上述要求,就是上佳的眉相。一个人的眉毛如果有光彩,就如同珠宝熠熠生辉,这同样也反映了其人身体健康,看上去也很漂亮。反之,如果暗淡无光,就好比珠宝年久无辉,人的健康也不容乐观了。青年人的毛发通常光润明亮说明一个人生命力旺盛,老年人则是干枯无光。

典例阐幽

紫须剑眉,必成大器

“紫须剑眉,声音洪壮”,这样的配合叫金形得金局。“蓬然虬乱,尝见耳后”,是气宇轩昂、威德兼具之相。此二者本为佳相,如能配清奇的神和骨,乱世可成霸才,治世能为良将。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指的是三国时末期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有夺曹魏政权为己的野心。司马昭这个人很厉害,识人也有一手。他有一个得力内助,叫魏舒。魏舒年少时,迟钝质朴,不爱讲话,乡里人都不看好他。他叔叔魏衡,闻名当世,也不看好他,让他去守水磨坊。魏舒口不能言,但不以为意,也不因此自弃或报复,心怀别念。到四十岁,仍不得显扬才华,只为别人做点参谋工作。后因机缘,他以凑数的身份参加一个会议,魏舒容范闲雅,娓娓而论,举座皆惊。时人推荐他到司马昭处一谈,司马昭“深器重之”,拜为相国参军,里外小事,还不见其才华;凡有兴废大事,众人不能决的,魏舒却能理得清清楚楚,断得明明白白,见解多出众人之上。于是时人共服。据传,魏舒的胡须就不多,但是有“光、健”的特点。

忠才受忌,天国覆灭

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伟大的农民起义,历时十四年,纵横十八省,其规模之大,时间之久,为中国农民起义之首。但由于后期天王洪秀全的骄傲、昏庸,猜忌,致使天国内部相互残杀,红极一时的太平天国,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的拜上帝教在金田村发动起义,号称“太平天国”起义之初约万人。次年3月攻陷南京,便建都于此。洪秀全从举兵起义到攻陷南京自立为王,前后经过不过5年,发展之迅速,影响之深远,攻势之猛烈,声势之浩大,前所未有。

太平天国各路人马奋勇杀敌,南征北战,很快就夺取了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这使清政府和侵略者极度的惊慌,他们相互勾结,镇压太平军。由于成功的喜悦冲昏了洪秀全的头脑,滋生了骄傲的情绪,逐渐地变得奢侈、迷信起来,放纵洪氏兄弟为非作歹,更有甚者,对异姓将领猜忌怀疑。洪秀全把朝事托给中军主将,东王杨秀清主持,又怕杨秀清揽权自重,产生反叛之心,便暗中调右军主将,北王韦昌辉回京辅政。韦昌辉亲率3000精兵入京后,受洪秀全的密诏,残杀杨秀清全家。同时对其部下也大加杀戮。时隔两月,韦昌辉也被诛杀。此时,太平天国,竟一时没有人总理朝政。在这种情况下,洪秀全只好召翼王石达开回京,全朝文武同举翼王提理政务。石达开文武兼备,又深受爱戴,完全能胜任众人之托。但是洪秀全从天京变乱中吸取了错误的教训,就是洪姓以外的人都不可靠。于是,洪秀全一面让石达开总理朝政,一面又封其兄为安王,次兄为福王,名义上是与石达开共同执政,实际上是暗中对石达开加以钳制。安王、福王既无才情,又无算计,一味固执。使得石达开左右受制。石达开是个性格刚直的人,受不了这种窝囊气,负气离开天京,带领10万太平军精锐走上了单独抗清的道路。石达开沿路张贴告示,表示要继续抗清,另一方面又说洪秀全“疑心太重,一笔难尽陈”表明离开他的原因。石达开走后,太平天国更加衰败不堪。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从安庆出发,起初在江西、浙江、福建一带活动,但因寡不敌众,屡战不利。因此,又转战湖南、广西、湖北、四川等省,虽然多次击败清军,但是由于孤军深入,战斗力逐渐销弱,军心涣散。1863年5月,石达开在四川大渡河陷入清军的包围,几次突围不成,最后全军覆没,石达开也被清军押往成都凌迟处死。太平天国还有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就是忠王李秀成了。

石达开负气离开后,李秀成被封为副掌率、合天义,与英王陈玉成共掌军政。后来又升为后军主将。李秀成在执掌军政大权期间,与捻军相互照应,多次与清军交战,解除了清军对天京的围攻。1858年,李秀成与陈玉成会师,进占浦口,再破清军江北大营。1860年5月,调集数路人马,又破清军江南大营,乘胜攻克丹阳、常州、无锡、苏州等地,直逼上海。后奉命西征,转战湖北,不久又回江浙一带,与清军及西方几国组织的“常胜军”作战,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屡挫敌军,建立奇功。

李秀成治军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在他的率领部攻打苏州时,百姓箪食壶浆,夹道相迎,店铺民房门头都贴有红字标语。洪氏家族对于李秀成的威严十分惧怕,只要李秀成在京,洪氏家族不敢欺压百姓,不敢欺逼官兵。一旦李秀成离开京都,洪氏就“逢屋查过米银等物,任意挥霍,”使全城上下不得安宁。由于,李秀成公正廉明,秉公执法,奸佞之臣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尤其是洪氏家族,千方百计地在洪秀全面前诽谤中伤李秀成。洪秀全明知李秀成有治国安民的才能而不用,怕他拥权自重产生逆心,因此,对他百般限制,处处防范。

1962年,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在外国侵略军的支持下,率领湘军倾巢而出,围攻南京,这时,李秀成正在奉贤、南江、川沙与中外反动军队交战。因为天京形势紧迫,洪秀全便催促李秀成回京救援。李秀成率部30万众,返京进攻湘军。他们的军队没有带御寒的棉衣,粮食供应中断,但将士奋勇杀敌。洪秀全一面命令李秀成冒雪前进,另一面又从李秀成部调走部将,削弱他的力量。李秀成奉命前进,江浙留守部队却无人可调,陷入混乱状态,李秀成孤军奋战江北,竭尽全力攻敌石垒,坚持40余天,洪秀全不但不予支援,接济粮草,而是又将李秀成召回天京,将其军队再次瓜分,致使李秀成部将战死、病死、饿死以及掉队者达10万余人。在形势极其不利的情况下,李秀成向洪秀全提出“让城别走”的建议,这在当时是一条求生之路,洪秀全却严厉拒绝,死也不放李秀成等冲出南京,使其坚守危城,坐以待毙。

1864年7月天京沦陷,李秀成护送幼主洪天贵以数百骑乘夜色突围向南逃走,途中被官兵冲散,幼主逃亡湖州,李秀成藏匿民间,因奸人告密,被曾国荃捕获,最后被杀。由于洪秀全后期的娇纵,昏庸和猜忌,致使太平天国内部四分五裂、相互残杀,最终走了向败亡的道路。

秉公执法,恪尽职守

尹继善,满洲镶黄旗人,章佳氏,字元长,号望山。雍正年间进士,历任江苏巡抚,江南河道,云贵、川陕、江南等地总督。为世宗,高宗所倚重,后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任军机大臣。

尹继善祖居盛京,其父尹泰被罢祭酒之职后在老家居住。此时雍正在藩抵,奉康熙之命前往盛京,祭祀祖皇陵。恰逢大雨,即在尹泰家居住,尹泰谈起自己的第五个儿子尹继善在礼部任职,雍正就告诉尹泰让尹继善去找他。时隔不久,雍正就登基做了皇帝,这事也就罢了。

雍正元年,尹继善荣登进士,当被引荐觐见雍正时,雍正得知是尹泰之子,不禁大喜,称赞尹继善果然是大器之才,并让他入翰林院。时隔一年,授命他为广东按察使,半年后升为江苏巡抚。有人描述尹继善说:“公白皙少须眉,丰颐大口,声清扬远闻,着体红瘢如朱砂鲜,目秀而慈,长寸许。”年纪刚过三十即任封疆大吏,真可谓是春风得意,但他将得意深藏心底,待人接物和蔼周全,恪尽职守,谦逊处世。但他处事并不唯唯诺诺,而是机智果断。尹继善在任江南河道时,雍正曾下令决开天然坝,尹继善却认为不可。正好浙江总督李卫入京路过清江,他对此事督促更紧。尹继善不仅没有盲从李卫的命令,而且又上书雍正奏李卫不问河之深浅,只问河之大小,这是不懂河务的人,并一再表示河坝不可开。尹继善的幕僚见他不仅与当朝权贵争,又与皇帝争,不禁暗暗地为他捏一把汗,甚至有人另谋出路。而雍正见尹继善的奏折,非常高兴地说:“尹继善如此有主见,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立即加封他为太子太保。

至高宗即位后,乾隆帝对尹继善更加倚重,尹继善也不负所托,一督云南、二督广东、三督川陕、四督江南,每一处都治理得井井有条。尹继善颇具民主意识,善于吸纳下属的建议,每一项决策出台前,他总是召集监司以下的官员,让他们提出不同的意见再做出解释,直至无可挑剔再施行,所以很少有行不通的事。

尹继善所处理的大案,有雍正年间江苏积欠四百余粮案、乾隆年间卢鲁生伪稿及各种邪教案件,牵连成千上万的人,但是尹继善细心甄别,从不枉杀一人。尹继善又擅长奏对,世宗曾问他:“你知道督抚中有哪些人值得学习吗”尹继善回答说:“学李卫之勇,而不学其办事粗心;学田文镜的勤勉,而不学其苛刻;鄂尔泰要学的很多,而不学其刚愎自用。”

郭令公大智若愚,屏退侍女免祸患

相传,李白在哥舒翰家做客,当时郭子仪也在座,只不过他当时还是个下级军官。李白一看见他便说:“这位壮士眉毛长长,直入鬓边,目光闪烁,神采洋溢、两颊、下颏都极其丰厚,声如洪钟,这些都是精、气、神有余的表现,将来一定能高官厚禄,位极人臣。”

后来,李白的预言果然应验了。郭子仪平定了安史之乱,爵封汾阳王,王府建在都城长安的亲仁里。汾阳王府自落成后,每天都是府门大开,任凭人们自由进出,郭子仪不准府中人干涉。

一天,郭子仪帐下的一名将官要调到外地任职,特来王府辞行。他知道郭子仪府中百无禁忌,就一直走进内宅。恰巧他看见郭子仪的夫人和他的爱女正在梳洗打扮,而郭子仪在一旁侍奉她们,她们一会让王爷递毛巾,一会让王爷去端水,使唤王爷就好像使唤奴仆一样。这个军官不敢当面讥笑,回去后,不免要把这情景讲给他人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没过几天,整个京城的人都把这件事当作饭后谈资。郭子仪听了倒没什么,他的几个儿子听了都觉得太丢王爷的面子。他们相约一起找父亲,要他下令,像别的王府一样,关起大门不让闲杂人等出入。郭子仪一听哈哈大笑,几个儿子哭着跪下来求他。一个儿子说:“父王您战功赫赫,功绩卓着,普天之下都很尊敬您,可您自己却不尊敬自己,不管什么人,您都让他们随意进入内宅。孩儿们认为,即使商朝的贤相伊尹、汉朝的大将霍光也无法做到您这样。”

郭子仪收敛起笑容,叫儿子们起来,语重心长地说:“我敞开府门,任人出入,不是为了追求浮名虚誉,而是为了自保,为了保护我们的身家性命。”儿子们一个个都十分惊讶,忙问其中的道理。郭子仪叹了口气说:“你们光看到郭家显赫的声势,没有看到这声势丧失的危险。我爵封汾阳王,往前走,再没有更大的富贵可求了。月盈而蚀,盛极而衰,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人们常说急流勇退。可是,现在朝廷尚要用我,怎肯让我隐退;再说,即使隐退,也找不到一块能容纳我郭府千余口人的隐居地啊。可以说,我现在进不得也退不得。这种情况下,如果我紧闭大门,不与外来往,只要有一个人与我郭家结下仇怨,诬陷我们对朝廷怀有二心,就必然会有专门落井下石、妒害贤能的小人从中添油加醋,制造冤案,那时,我们郭家的九族老小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郭子仪明白祸是如何产生,该如何去消除灾祸。他具有很高的政治眼光,善于忍受灾祸,更善于忍受幸运和荣宠,深谙中正平和、明哲保身的道理。郭子仪带兵素来以宽厚着称,对人也很忠恕。在战场上沉着勇敢而有谋略。朝廷需要他时,一接到命令,不顾一切,马上行动。等到上面怀疑他,要罢免他时,也是不顾一切,马上就回家待命,所以屡黜屡出,国家不能没有他。

郭子仪与监军太监鱼朝恩有怨,鱼朝恩派人暗地里挖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朝廷官员都恐怕要掀起一场大风暴,代宗也为了这件事,特别吊唁慰问。郭子仪却哭着说:“我现在外面带兵打仗,士兵们破坏别人的坟墓,也无法完全照顾得到,现在我父亲的坟墓被别人挖了,这是报应,不必怪人。”

一次,鱼朝恩邀请郭子仪同游章敬寺,表示尊敬和友好。这个时候的宰相元载,也不是一个太高尚的人物。元载知道了这个消息,怕鱼朝恩结交郭子仪,问题就大了。因此,元载秘密通知郭子仪,说鱼朝恩的邀请是对他有大不利的的企图,想要谋杀他。郭子仪门下的将士听到了这个消息,极力主张要带一些卫队去赴约。

郭子仪却毅然决定不听这些谣传,只带了几个家僮,很轻松地去赴会了。他对部将说:“我是国家的大臣,他没有皇帝的命令,怎么敢来害我。假使受皇帝的密令要对付我,你们怎么可以反抗呢?”就这样他到了章敬寺,鱼朝恩见他只带来了几个家僮,就非常奇怪地问他什么事。于是,郭子仪老老实实地告诉他外面有这样的谣传,所以我只带了几个家僮来,如果真有此事,免得你动手时,还要煞费苦心地布置一番。他这样坦然说明,感动得鱼朝恩掉下了眼泪,说:“非公长者,能无疑乎!”如果不是郭令公你这样宽厚待人,这种谣言,实在叫人不能不起疑心啊。

郭子仪晚年的时候,他退休家居,忘情声色消遣岁月。一天,卢杞前来拜访,他正在被一班所养的歌伎包围着,正在得意地欣赏玩乐。一听到卢杞来了,马上命令所有女眷,包括歌伎一律退到会客厅的屏风后面去,一个也不准出来见客。他单独和卢杞谈了很久,等到客人走了,家眷问他:“您平时接见客人,都不避讳我们在场,谈谈笑笑,为什么今天接见一个书生却要这样的慎重呢?”

郭子仪说:“你们不知道,卢杞这个人很有才干,但他心胸狭窄,睚眦必报。长相又不好看,半边脸是青的,好像庙里的鬼怪。你们女人最爱笑,没事也笑一笑。如果看见卢杞半边脸是青的,一定会笑,他会记恨在心,一旦得志,你们和我的子孙,就没有一个能活得成了!”

不久,卢杞果然做了宰相,凡是过去有看不起他的人、得罪过他的人,一律不能免掉杀人抄家的冤报。只有对郭子仪的全家,即使稍稍有些不合法的事情,他还是曲予保全,认为郭令公非常重视他,大有知遇感恩之意。

郭子仪保全终身的法门,其实是综合了儒家的中庸哲学与道家的避世原则。世人评价说:“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