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明《宋论》中国名著简介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王瑞明

《宋论》十五卷,是一部评论宋代史实的专著,对宋代政治多所指摘,对宋代人物批评甚严。作者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是中国古代一位卓越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向前发展了一步。他的历史观,别开生面,在《宋论》中能言人之所未言,对整个宋代历史上的一些问题,有独到见解。

王夫之《宋论》肯定了赵匡胤这一开国之君完成统一的功业,为赵宋政权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使宋代得以在不少方面的成就超过汉唐。宋代空前的一些成就,无法掩盖宋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宋论》着重对宋代的种种社会矛盾进行了具体分析:自赵匡胤始创猜疑之法,影响深远,为杜绝黄袍加身这一喜剧的重演,痛抑一切聪明才智之士,为保全赵姓一家之权益,不惜国家民族之命运,对百姓是不择手段无情地搜刮,对官吏是毫不吝惜放肆地恩赏,赏罚不公,是非不分,皇帝无一定的是非标准,君昏臣奸,监察御史之类的官员,因为尽了职守,反而丢掉乌纱帽;不管事的官员被认为是好官。歪门邪道,遍布全国;奸臣当道,忠良遭殃,赵宋政权终于葬送在赵宋统治者手中。

王夫之写《宋论》,非常讲究具体分析,他认为自澶渊之盟以后,“一国君臣如病狂然”,诬枉成风,排挤寇准的丁谓,王夫之认为他确实是小人。从此以后,小人与君子之间,互相倾轧,没完没了,宋代把持朝政的大臣,多是倾陷君子的小人,早期著名的宰相赵普也不例外,王夫之认为他也是“鄙夫”,在皇位继承与官吏任命等方面,赵普都犯了错误。王夫之骂王安石是小人,但并未完全否定王安石,只否定他“言有大而无实”,说了不符合实际的大话。王夫之认为王安石在党争与小人当道等问题上负有一定责任。但反复说明王安石与蔡京有严格区别,特别指出王安石“志在利国”,而蔡京“实为祸本”。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主要责任在神宗,神宗面授王安石以“聚敛之谋”,以残酷的剥削手段来实现“强国”的目的,这就清楚地说明王安石变法的局限与失败的必然性。王夫之对王安石新法进行了考察,他充分肯定免役法优于差役法。他积极主张“布宽政”,主张提高将帅权力,以防止契丹、女真、蒙古的进袭。反映了他的反清立场。

《宋论》从卷一到卷十四,每一卷论一帝,只有卷十五,把度宗、恭宗、端宗、祥兴帝放在一起简略地作了论述。《宋论》与《读通鉴论》,为《船山遗书》中两种史类书,遗书旧刘早已绝版。清代同治初年,湘乡曾氏搜访遗书,重刻于金陵,称为金陵刻本。公元196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宋论》,就是以金陵刻本为底本,与其他抄本核对,进行标点、校勘、整理而成。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