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阳:重游石宝山记
李元阳
石宝山在剑川州西南深山中。嘉靖庚寅暮春,成都杨修撰约予同游。初抵邓川,杨少参两依翁招欲温泉,饮于其家,欢甚坐上,赋诗投赠三日。丙辰,经浪穹,见蒹葭杨柳,沃野腴畴,宛如江南。欲投山寺,皆败垣仆栋,不得已就公馆宿焉。四日丁巳,过剑川。侵晓入山,风威凛凛,径路奇险,或骑或步。日西至山顶,遥见层层叠叠如板屋、如栈阁者,石宝崖也。箐底有钟鼓洞,从游之士窥而击之,予二人从洞外听之,宛如钟鼓声也。寺门在望,近不可即。二僧来迎,挽手而上,历览洞壑,一步一坐,且骇且讶,升阶谒佛。更折北升石梯,至观音堂。又折北登险,扪萝而上。山顶有圣泉从石孔涌出,不溢不流。时从者皆渴,争先舀取饮百余人而水不减。升庵曰:“真圣泉也。”予二人各饮泉二杯,殊觉爽健。遂由故道下,至僧大举酒,相劳各赋诗,尽醉而宿。戊午,出山南行,望飞崖如廊庑然,心甚奇之。路人曰此中岩也。岩岭雕镂石佛菩萨之像,皆精巧奇特,山石皆如虾蟆状。闻西涧中亦有岩洞,及石罗汉,然榛莽塞路,不容移步,怅然之久,遂于马上哦诗而回。然常怀西涧未曾历览,每以为歉。
至壬戌孟春,予偕弟元和、子文、张斗、友人杨和泛舟西洱河,逾象岭,观鹤林寺,历鸟吊山,遂乘舆复至石宝。此行由间道宿村舍,路人多不相识,一泉一石,随舆坐睐,殊觉畅适。既别石宝,将由故道向中岩,忽有樵者指曰:“由西涉涧所见尤胜。”遂如其言而行二里许,见一石山,蓝碧如染,逼而观之,宛然一狮子也。掉尾低头,如奋迅之状,一行人皆欢呼惊诧,狮背可坐十余人。复由石狮腹下穿出石涧,遥见西溪窈窕。崖岸如削,立石如屏,方石如屋,可以结茅而居。计暮,景且逼,空山无人,竟不能往。东行一里,石上雕一波斯,虽出人为,然亦前代工也。又半里,石崖险处,有一石如象。折南而上有玉女泉,井方尺,清洌可饮。又里许,乃至旧游之地,追忆升庵、垠溪未尝见此,今已下世,凄怆挥涕。因赋一诗书之岩壁,以寄吾思焉。又南行三里,有方崖赑屃,俨如径藏。溪中水石轇轕,两岸怪石,如人如兽,如城如垒。风行其中,有介胄声,令人愀然。既而日下西岭,不及穷搜。村人结松幕相待,各把巨觥,引满三酌而去。
明代大理白族著名学者李元阳的《重游石宝山记》,是至今留下的时间最早、影响最大的有关大理剑川石宝山的一篇游记。作者用简洁畅达的文笔,记叙了两次登临的不同感受,目见耳闻,娓娓道来,写景状物,栩栩如生。
前半部写作者于嘉靖庚寅(1530年)暮春与著名学者杨慎同游情景。这是一次赏心悦目的游览,使得作者三十二年后回忆写来,仍历历在目。至今的石宝山石钟寺内,还保存有作者此行题写的碑刻,是现存最早的有关石宝山记载的文献史料。
游记从登山前起笔,抓住“情”与“景”两条线索自然拓开,情景相融。“招浴温泉,饮于其家,欢甚坐上,赋诗投赠三日”,写出当地村民待客的热情;“蒹葭杨柳,沃野腴畴,宛如江南”,写出沿途美丽之风光。这至诚之情与至美之景,定下了此行适意畅怀的基调。接着作者记下了“四日丁巳”与“戊午”两天的游程。情景相生,有详有略。如“圣泉渴饮”,写得精细真切,读之感同身受。而“历览洞壑”,“升阶谒佛”却一笔带过,使读者在虚实更替中感到错落有致。并紧扣视、听、味等不同感觉进行描述,读之仿佛与作者携手同游。“日西至山顶,遥见层层叠叠如板如屋,如栈阁者,石宝崖也”为目之所见;“箐底有钟鼓洞,从游之士窥而击之,予二人从洞外听之,宛如钟鼓声也”为耳之所闻;“予二人各饮泉二杯,殊觉爽健”为口之所味,身之所感。不同感官的综合叠用,给人以真切生动,身临其境之感。
后半部写作者于壬戌(1562年)孟春偕亲友五人重游。既是重游,自然少去些初来乍到那种感官上的新奇,却又增添了些情绪上的缠绵,故作者省去了繁冗的叙述,而是就沿途之景,略加点饰,读之让人余兴难尽,应接不暇。如写登山前之经过,作者用泛、逾、观、历、乘等动词作导语,既显得洗炼,又给人以动感。随后所见所闻,不论一泉一石,还是一岩一溪,均刻画得简洁自然,形象逼真。如写一“石山”,“宛然一狮子也。掉尾低头,如奋迅之状”写得精神振奋,雄强傲然。到“穿出石涧,遥见西溪窈窕”又写得柔和婉曲,妩媚动人。两相对比,变化丰富,景色诱人。又如“立石如屏,方石如屋”。“有方崖赑屃,俨如经藏”。“两岸怪石,如人如兽,如城如垒”。均比喻准确,行文活泼。使人读之如在目前,难以忘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来到“旧游之地”时,“追忆升庵、垠溪未尝见此,今已下世,悽怆挥涕”一段抒情,可谓真挚深切,绵邈感人。在这眼前美景与难忘故情的推动下,使得作者“赋一诗书之岩壁”。其诗至今仍镌刻于石钟寺第七窟壁上,诗云:“剑海西来石宝山,凌风千仞猿猱攀。岩唇往往拘飞阁,崖窟层层可闭阛。恍疑片云天上落,五丁把住留人间。霜痕雨溜石色古,璆琳琅玕何足数。老藤穿石挂虚空,欲堕不堕寒人股”。全诗想象丰富,神彩飞动,一气呵成,真情毕现。
最后,作者以“村人结松幕相待,各把巨觥,引满三酌而去“作结,既照应了篇首,又使石宝山美丽的自然山水,在醇香的酒味中,伴随着对故人的怀念和村人的盛情,留下深长的回味,留下再登的企盼。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