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任《雁荡山记(节选)》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王思任:雁荡山记(节选)

王思任

出寨(白云寨)渡溪,展转云壑,左顾右盼,飞泉甚多。经版障岩,如一派流霞。望观音岩峻绝,阿闪国一现,遂为云所妒。登鞍岭以待之,云且呼党锢我,于是走石门寺废基,上罗汉洞看石罗汉。或云自闽飞来,恶知非应真之化体耶?望常云峰,峰似云耳。过道松洞,洞以羽客得字。经瑞鹿寺遗迹,一峰呦呦岳岳,安得浪指为马。沿涧有大峰,人立而怒。对壁为连云障,障上开二小钳。元李孝光谓是蟹足。稍入涧有剪刀峰,分开千仞,欲剪青天者。张肃之易其名为巨螯而未决。予以为山波似海,既有彭越,那得无蝤蛑?对壁有两穴,名阎王鼻,然大约似虎头虎眼。入益幽畏,耳根但闻雷走。

过一庵折径而上,数千仞凹壁悬空,挂下一团白柱,又不知是龙是水也。上诺讵那观瀑台,势既雄恶,而潭洄凶暗,令人百端交集。稍狎之,怖心略定。诸家摹仿,各得其一体,而予静图之:初来似雾里倾灰倒盐;中段搅扰不落,似风缠雪舞;落头则是白烟素火裹坠一大筒百子流星,九龙戏珠也。……

大龙湫绝顶五里,尚有碧潭。正德中五台二僧庐焉此龙薮,二僧寂后仍龙据。去碧潭上约三十里,则为荡湖,是即宋人见雁之顶,亦有鸟路可通。而雨深草塞,予不能好事矣。还从锦溪出壑,身如霞瀑水洗濯珊瑚骨。一行七里,过古塔寺,仅有华阳洞,不及登。所谓梅雨岩,星飘珠溅,颇为龙湫所掩。卓刀峰仅当徐夫人一匕首。而含珠峰弄丸于夹谷之中,似从大湫盗睡骊者,终当风雨取去。逾数溪,至能仁寺,雁山万木奔呼。至寺后,忽亭静如凝靛。从左岭绕下,一溪头泻入八尺水屏,声声月珮。由行春桥入寺,望火焰峰,不可向迩。戴辰峰则手可以摘星矣。燕尾泉裂玉飞潭,时生空雾。看大镬二只,可饭千僧。云是宋官家物。意当年梵宫鼎丽,游屐必多。而今不能无铜驼野棘之感也。

于是从筋竹涧,上丹芳岭。旧传筋竹涧,康乐开山止此。山水有缘,显晦有候,岂畚锸之所得取者。岭峻绝,四十九盘,一盘一胜。回望一百奇峰,如郭子仪军偃旗息鼓,而戟槊稜稜,俱有欲起之意。……

是役也,山谷之外所见者,紫茶方行、金线凤尾草、香鱼、白鹇、山乐官、雪髯猿一。而雁荡之观,亦仿佛得其皮毛矣。或曰:雁荡应秋游。予独以五月来,宜受云物之吝,然吾不欲其一览而尽,故且以云纡馀委曲之。吾观灵峰之洞,白云之寨,即穷李思训数月之思,恐不能貌其胜。然非云而胡以胜也。云壮为雨,雨壮为瀑,酌水知源,助龙湫大观。他时无此洪沛力者,伊谁之臂哉?至于秋清气肃,上荡顶,走山根,呼天剔地,则予尚有葛陂之龙,在秋所同也,而云所独也,吾复何憾也!

王思任的《雁荡山记》写得很长,这里节录了最后两部分加以鉴赏,即出白云寨到诺讵那观瀑台观大龙湫瀑布,再登丹芳岭看雁荡全景的游程。

文章的线索纯粹是按照游踪安排的,并没有什么突兀奇特之处。沿途的一峰、一溪、一桥、一寺都作了记载,但读来并不觉得琐碎,关键在于作者没有花费大量笔墨作客观具体的描绘,而是以充分的想象和比喻,传神地写了一处处景色。如从白云寨到观瀑台,一路上十处景物以数百字写过,非常注意用比喻来勾画山水特有的形象,如写版障岩如霞,常云峰似云,观音岩阿闪国一现,剪刀峰欲剪青天,都显得流动洗炼。

观瀑一节,写出了龙湫奇观对作者心灵的震憾以及作者的心灵与山水的融合境界。作者一登上诺讵那观瀑台,看到“势既雄恶,而潭洄凶暗,令人百端交集”,而后“稍狎之,怖心略定。”开始,完全震慑于大自然的雄奇伟大。但在震慑之余,怖心略定之际,很快进入了对自然的审美过程之中,而且以静心观动景,与自然融为一体。他作为一位善于写生的画家,却不同于其他诸家画瀑布的激荡之势,而是“静图之”,这“静图之”就是他对自然的审美,是他内心的境界。龙湫观瀑台是晋代高僧诺讵那观瀑之处,后人的赞语中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濛濛”之句。王思任在此时也想到了诺讵那当时的心境,又联想到孔子在川上说“逝者如斯夫”时的情景,这是在动荡流逝的大自然景物之前发出的对宇宙本体的顿悟与感叹,也是王思任“静图之”的意趣所在。此外,这一节中写龙湫瀑水自上而下的势态非常精采,由于瀑布非常高远,瀑源泻出处雾气蒸腾,“似雾里倾灰倒盐”,使人感到水势瀰满宇空。中段水势洪浩不绝,“搅扰不落,似风缠雪舞。”到了下面则散作珠雨,作者传神地写成“白烟素火裹坠一大筒百子流星,九龙戏珠也。”云雾烟水,混濛搅扰,构成奇壮的图景。

离开龙湫去丹芳岭一路,有两处写得尤为精采。一是“含珠峰弄丸于夹谷之中,似从大湫盗睡骊者,终当风雨取去。”这里作者看到了含珠峰上裂隙之间,有石如珠,因而巧妙联想,把石珠比作骊龙颔下的骊珠,而含珠峰则成了探骊者。只是这骊珠和庄子所说的不同,是从大龙湫沉睡的骊龙那里偷盗来的,必将为乘风雨而来的骊龙取去。这样的想像不仅是非常奇特的,而且将古代传说,随手点化,移花接木,更富于神话色彩。二是写能仁寺的“雁山万木奔呼,至寺后忽亭静如凝靛。”寥寥几笔便写尽了树林的动静势态。

丹芳岭是作者最后的游程,也是作者对雁荡山全景的顿悟与洞彻。开始上岭时,由于未能俯瞰雁荡,所以尽管能回顾千百奇峰,但峰峰皆有上耸之势,“如郭子仪军偃旗息鼓,而㦸槊稜稜,俱有欲起之意。”真是妙笔生花,将群峰耸起之势写得栩栩如生。而到了峰顶更加豁然开朗,看尽雁荡山内外的奥妙,“胡桃果隔,别中妙有囊实”等一系列比喻,是作者感悟的心灵历程。最后作者为在不适宜之时游雁荡却看到云水胜境而自许。

总观全文,可以发现:作者很注意写山水景物的动静之势,也注意写自我心灵的激荡与平静,还善写云写水。这大概与作者是位画家有关。我们知道王思任的画风是米家山水与云林画意,空濛远静是这两家的特色,这样的画风也影响了这篇游记的风格,使之成为融画意于文思的清美之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