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经全集《天地神明章第一》原文赏析与注解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天地神明章第一

【原文】

昔在至理[1],上下一德,以徵天休,忠之道也。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覆,莫大乎忠。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大亨贞[2]。忠也者,一其心之谓矣。为国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神明,而况于人乎?夫忠,兴于身,著于家,成于国,其行一焉。是故一于其身,忠之始也;一于其家,忠之中也;一于其国,忠之终也。身一,则百禄至;家一,则六亲各;国一,则万人理。《书》云:“惟精惟一,允执厥中[3]。”

【注释】

[1]至理:天理。 [2]大亨贞:称心顺利、吉祥如意。 [3]“惟精惟一”二句:要精研要专一,又要诚实保持着中道。精,精研。一,专一。

【译文】

古时最好的治理之道,是全国上下同心同德,以报答神灵的降福,这就是一种忠道。上天所覆盖的,大地所承载的,人类所能感知的、触及的,没有一样比忠道更重要的了。所谓忠,就是中,意思是极公公正无私心。上天没有私心,所以一年四季按规律地轮换;大地没有私心,所以万事万物得以茁壮生长;人类没有私心,一切都会大吉大利。所谓忠道,就是指一心一意。立国治国的根本,为什么要在于忠呢?忠道能使君臣关系牢固不破,能使国家长治久安,能感动天地、感化神明,更何况是人呢?一个人自身懂得忠道,能使家庭兴旺发达,能使国家走向胜利,这都是一心一意、诚信可靠的自然结果。所以说,人们的言行必须专一,这是忠道的起点;对家庭忠诚不二,这是忠道的进一步发展;对国家忠诚不二,才是忠道的最高境界。一人自身懂得忠道可以任官得俸禄,各种福禄就会自然而来;只要全家忠诚相待,家庭就会亲密和睦;只要全国人都懂得忠道,国家就会治理得十分繁荣富强。《尚书》上说:“要精研要专一,又要诚实保持着中道。”

【解析】

古人说得好:“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不信不立,不诚不行”。拥有忠诚品质的人,不论在何时何地,都会受到人们的赞美;拥有志诚品质的人,其人格会得到升华。如果不慎丢失了它,那么就可能一文不值。因为,忠诚是立身之本。

典例阐幽

忠诚与失信的约会

汉朝年间,有一个叫陈实的人。陈实,字仲弓,曾官太丘长。陈实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好评。后来,陈实返回了故里,无官一身轻,当地远近的官员、乡邻村民们却都愿意尊称其为“陈太丘”。

有一天上午,陈太丘从街市返回的路上,恰好与曾一起供职的朋友意外碰面,毕竟两人也是多年未曾谋面,两人相拥一起,真道是友人相见,格外亲热。寒暄一阵后,陈太丘执意要请友人到自家去好好叙上一番,友人家在邻镇,再加上陈太丘的再三邀请,盛情难却,两人边走边聊,很快就来到了陈太丘的家门口。

一进家门,但见诺大的庭院,已被主人收拾得干干净净,各种物什,摆放得井然有序。陈太丘便去里屋叫来夫人孩子,热情地给他们介绍了一番。孩子们鞠躬施礼后,便知趣地到庭院玩去了;夫人呢,与那友人客套几句后,就忙着要准备酒菜。友人见陈太丘一家礼仪分明,热情待客,打心底佩服陈太丘的为人处世。

这时,陈太丘先把友人领进了书房,欣赏了几幅名人字画,各自赞叹和发表评论后,又双双坐在茶几旁,开始品茗。品茗是一种学问,在不紧不慢的举止间,有淡淡而悠然的茗香从杯际腾起,人们可以回忆往事,咀嚼人生,细细思量很多很多。茗香飘逸,话兴正浓。就在谈笑间,夫人进屋,告诉他们,饭菜已齐了。

两位友人相拥而出,来到厅堂,只见八仙桌上已经摆好了足足有八个香喷喷的热菜。于是主人取出了一罐陈年老酒,铺上了两个精致的酒盅,那酒香很快飘散,满院飘香,扑鼻而来,两人对视一笑,端杯而尽,酒逢知己,越饮越欢。酒过数巡之后,友人开口说话了:“不能接着再喝了,我差点忘了,明天我还得去郡府会一好友,还得早点回去准备行装呢。”话音未落,陈太丘呵呵一笑:“这么如此之巧,明天我们刚好与你顺路,也得去郡府去办点事。”于是两人相视而笑。

酒足饭饱之后,两位友人约定,次日午时一块上路,地点就在陈太丘家门前的大槐树下。两位友人为了表达各自的忠诚,他们还在槐树前立了个高高的树干。如此之后,两人才揖手辞别。

次日,陈太丘提前来到了树干前,等了一段时间,眼看着树干底端的黑影渐渐东斜,午时已过。这时,陈太丘猜想着友人是别有他事而不能同行,或者是他已经提前出发了,于是就先上路了。

然而,就在陈太丘走完之后,他的朋友终于到了,左看右看,却不见陈太丘的影子,当即就气不打一处来,非要到他家去看个究竟问个明白。一到陈太丘的家门口,正看见他的长子正在家门口尽兴地玩耍。于是他便指桑骂槐,又像是自言自语地说道:“真不是人哪!跟人约好一块出门的,却又不等人。”

当时,陈太丘的长子刚刚年满7岁,名陈纪,字元方,是一个人见人爱、非常懂事的孩子。等他父亲的友人数落完后,小陈纪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午时,午时不来,则表示不讲信用;对孩子骂他的父亲,则表示没有礼貌。”

铿锵数语,掷地有声。那刻,刚才还歇斯底里欢叫的知了已经戛然而止,死一般寂静。那友人当即就羞愧万分,恨不得找个地洞钻了进去,并又想下车解释。抬眼处,但见小陈纪头也不回就进屋去了。

直言不讳,不怕失宠

范雎见昭王时,径直闯进宫闱禁地“永巷”。见秦昭王从对面被人簇拥而来,他故意不趋不避。一个宦官见状,快步趋前,怒斥道:“大王已到,为何还不回避!”范雎并不惧怕,反而反唇相讥到:“秦国何时有大王,独有太后和穰侯!”说罢,继续前行不顾。范雎这一句表面上颇似冒犯的话,恰恰击中了昭王的要害,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昭王听出弦外之音,非但不怒,反而将他引入内宫密室,屏退左右,待之以上宾之礼,单独倾谈。

但范雎看出秦昭王还心有疑虑,甚至对他们的谈话有些心不在焉,于是一再避实就虚,“唯唯”连声,避而不答。如此者三次,最后,秦昭王深施大礼,苦苦祈求道:“先生难道终不愿赐教吗?”

范雎见昭王求教心切,态度诚恳,这才婉言作答。讲了一番使秦国富强称霸的大道理,并且说道:“臣为羁旅之臣,交疏于王,而所陈之词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虽然愿效愚忠,却未见大王之心,所以大王三问不敢作答。臣非畏死而不进言,即使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诛于后,也在所不辞。然而,大王信臣,用臣之言,可以有补于秦国,臣死不足以为患,亡不足以为忧,漆身为癫、披发为狂不足以为耻。臣独怕天下人见臣尽忠身死,从此杜口不语,裹足不前,莫肯心向秦国。”这番慷慨悲壮之词更进一层,先是披肝沥胆,以情来感召昭王,接着说以利害,以杀贤误国震慑昭王,给自己的人身、地位争取了更大的安全系数。

经过充分的铺垫,范雎最后才接触到实质问题,点出了秦国的弊端隐患:“大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谄,居深宫之中,终身迷惑,难以明断善恶。长此以往,大者宗庙倾覆,小者自身孤危,这是臣最恐惧的。”其实,上述之弊端虽确有之,但并非治理秦国的当务之急。范雎所以要大论此事,意在用“强干弱枝”来迎合昭王。与此同时,也借以推翻范雎将来立足秦廷的政敌,从而确立自己在秦廷的地位。只要地位确立了,其他一切都可以顺理成章。谋略家们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见一斑。

正因如此,才使范雎言必有中。让秦昭王对他推心置腹,信任有加,并将他封为相国。

范雎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在面对合适说话对象的同时也要把握讲话的时机,不该说的时候坚决不说,如果他不懂得这个,而是在前两次见面的时候就阐述自己的计划,那么因为秦昭王没有专心听他讲,他说的话很可能根本不会被昭王听进去,说了也白说。在这里,范雎体现了他既不失人又不失言的明智,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东方朔巧劝汉武帝

汉武帝非常喜欢道士,并让这些人去寻找长生不老的神仙药。

东方朔对方术之士特别反感,但又不便直接向皇帝进谏。于是,他就用另一种方式向汉武帝进言说:“陛下让人找的都是地上产的药,这些药是不能使人长生不老的,只有天上的药才能使人长生不老。”

汉武帝问:“谁能上天呢?你能上天取来药吗?若能取来,我重赏你。”

东方朔说:“我可以上天取药。”

汉武帝知道东方朔是在说假话,就一再追问,并让东方朔立即上天取药。东方朔马上告辞,走出殿堂大门后又很快返回来说:“我现在一人上天,好像是在跟您说假话,希望陛下能派一人与我同行,以证实我的真假。”汉武帝于是就派遣一名方士与东方朔同行。并约定三十天后返回。

东方朔出了朝廷大门后,每天都到各王侯家轮流饮酒,期限快到了,他还没有上天的意思,随行的方士不断地催促他。东方朔说:“神仙鬼怪的事很难预言,不久就会有神仙来接我了。”

有一天,方士白天一直在睡觉,东方朔突然弄醒他,对他说:“我喊你好半天你都不答应,我刚从天上下来。”方士大吃一惊,把这一切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东方朔竟敢当面欺骗他,遂下令把东方朔投入监狱。东方朔一边哭一边说:“我在顷刻之间几乎要死两次!”汉武帝很奇怪,就问东方朔,到底是怎么回事?

东方朔回答说:“玉皇大帝问我天底下的老百姓靠什么穿衣服?我说:‘靠虫子。’玉皇大帝又问:‘虫子像什么?’我回答说:‘虫子嘴毛乎乎的像马,颜色黄乎乎的像虎。’天神大怒,认为我说假话。便派使臣到人间探问,使臣回来报告天神:‘有这种虫子,名字叫蚕。’于是,天神放了我,如今您如果认为我是在欺骗你,希望能派人上天查问。”

汉武帝听后大为吃惊,说:“好,齐人狡诈,你原来是想让我不再重用方术之士呀!”

东方朔对汉武帝的委婉进言,从此,汉武帝罢掉诸方士,不再重用他们。

公孙秧信守诺言增威信

商敬姓公孙,名秧,原是卫园的一个没落贵族,所以大家管他叫卫鞅。他认为卫国弱小,不足以施展他的才能,就跑到魏国,在魏国当了一段时间的门客,但是一直没受重用。商改正在郁郁不得志的时候,忽然听到秦孝公招聘人才,他决心离开魏国列秦国去。

商鞅到了秦国,托人介绍。见到了孝公。商鞅把他的一套富国强兵的道理和办法给孝公讲了一遍,他说一个国家要富强起来,就必须重视农业生产,这样,百姓有吃有穿,军队才有充足的粮草;要训练好军队,做到兵强马壮;还要赏罚分明,种地收成多的农民,英勇善战的将士,都要鼓励和奖赏,对那些不好好生产、打仗怕死的人,要加以惩罚。真能做到这些,国家没有不富强的。”孝公听得津津有味,连饭都忘了吃。两个人议论国家大事,谈了好几天,十分投机。最后,孝公决定变法,改革旧制度,推行商鞅提出的新法令。

商鞅很快就把变法方案制订出来了。孝公完全同意,商鞅怕新法令没有威信,老百姓不相信,推行不开,就想了个办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来长的木头,旁边贴了张告示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他十两金子。”不多会儿,木头周围就围满了人。大伙心里直犯嘀咕:这根木头顶多百把斤,扛几里地不是什么难事,怎么给这么多的金子呢?或许设了什么圈套吧?结果谁也不敢去扛。商鞅听说没人扛,又把奖赏提高到五十两金子。这么一来,人们更疑惑了。都猜不出这新上任的左庶长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这时候只见一个粗壮汉子分开人群上前去,说:“我来试试”。扛起木头就走。许多看热闹的人,好奇地跟着一直跟到北门。只见新上任的左庶长正在那儿等着呢,他夸奖那个大汉说:“好,你能够相信和执行我的命令、真是一个良民。”随后就把准备好的五十两金子奖给了他。这事很快就传开了,大家都说:“左庶长说话算数,说到做到,他的命令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啊。”接着便开展实施新法令,新法令如下:

第一,加强社会治安。实行连坐法、把老百姓组织起来,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互相担保,互相监观。一家犯了罪,九家都要检举,否则十家一起判罪。检举坏人和杀敌一样有赏,窝藏坏人和投降敌人一样处罚。外出必须携带凭证。没有证件各地不准留宿。

第二,奖励发展生产。鼓励百姓努力生产,粮食布帛贡献多的,可以免除一家劳役;懒惰和弃农经商的,连同妻子、儿女一起充当官奴。一家有两个儿子以上、成人以后就要分家,各自交税,否则一人要交两份税。

第三,奖励杀敌立功。宫爵大小以军事上立功多少为标准。功劳大的封官爵就高,车辆、衣服、田地、住宅、奴婢的赏赐,也都以功劳大小而定;军事上没有功劳的,即便有钱也不能过奢华的生活,就是贵族也只能享受平民的待遇。

新的法令刚刚开始推行,就遇到很大阻力。那些贵族宗室不去打仗立功,就不能做官受爵,只能享受平民待退,失去了过去的许多特权;实行连坐法以后,他们也不能为所欲为了。因此,都疯狂地攻击新的法令,更不要说保守势力的代表甘龙他们了。在他们的唆使下,就连太子也出来反对。商鞅把甘龙罢了官,可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便处分,商鞅去找秦孝公,对他说:“新法令所以推行不开,主要是上头有人反对。”孝公说:“不管谁反对,都依法惩办!”商鞅把太子反对、故意犯法的事一说,孝公既生气又为难,没有言语。商鞅说:“太子当然不能治罪,但是新法令如果可以随便违犯,今后就更不能推行了。”孝公问:“那怎么办呢?”商鞅说“太子犯法,都是他的老师唆使的,应该惩治他们。”

孝公表示同意。这样,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就被割了鼻子,公孙贾被刺了面,大伙看到孝公和商鞅这样坚决,都不敢反对新法令了。

几年以后,秦国变得强盛起来。

甘夫人借机进谏

三国时期,刘备虽然出身低贱,但却心怀大志,一心想复兴汉室,灭曹吞吴,进而统一天下。经过他的努力进取,终于在蜀汉之地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

一开始,他还能克制自己贪图享受的心理,但是越到后来他就越安于现状,没有了以前的斗志。谄媚之徒也都围绕在他身边。这一切都被他的妻子甘夫人看在眼里。

甘夫人是刘备驻守徐州时纳的小妾。刘备对她十分宠爱,一方面因为她貌美异常,身姿优美,肌肤如玉;另一方面,甘夫人知书达理,通晓人情世故。刘备的原配糜夫人去世后,刘备就把甘夫人带在身边,舍不得和她分开。

刘备盘踞在巴蜀之后,把里里外外的事务交由丞相掌管,也不再考虑兴复汉室基业的目标。那些小人见刘备丧失了往日的斗志,便想出各种花招讨他欢心。

一次,一位地方官吏给刘备送来一个用玉雕琢而成的人像。人像有4尺高,质地精良,熠熠生辉,精雕细琢,栩栩如生。刘备一见欣喜不已,拥着甘夫人,指着玉人说:“你的肌肤可以和这个玉人相提并论啊!”

从此,他把玉人安放在自己的卧室里,一边欣赏冰清玉洁的甘夫人,一边把玩玉人,两相对照,爱不释手。

甘夫人见刘备玩物丧志,还为自己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心中甚是着急。如果长此以往,刘备就会沉溺于安逸之中,不思进取,最终英雄沦为平庸之辈。可自己是一个妇道人家,如果向他直言进谏,似有参与政务之嫌;如果摔碎玉人,恐怕刘备会怨恨自己,破坏夫妻关系。这天,她在房中看着玉人,心中一个激灵,想起了“子罕不以玉为宝”的故事。

等到晚上,刘备回来,甘夫人柔声说:“你这样喜欢玉,我来给你讲个有关玉的故事吧!”

刘备也很有兴致,于是催促道:“好啊!快讲!”

“春秋时期,宋国的正卿子罕收到了别人送来的一块宝玉,那玉浑然天成,和你的玉一样,也是人的形状。但是子罕断然拒绝了,说:‘你送来的宝物委实罕见。你以玉为宝,而我以廉为宝。如果我接受了,你和我都丢失了各自心爱的东西,你还是拿回去吧!’那个人对子罕敬佩不已,逢人就说‘子罕不以玉为宝’,这个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

刘备听后若有所思。甘夫人接着说:“同样是玉石,子罕不以为宝,而你却爱不释手,抚玩不止。玩物必丧志,居安要思危,现在还有两大对手尚未消除,你任重而道远啊!”

刘备惭愧不已,当着夫人的面就把那玉人摔碎了。他从此远离那些奸佞之徒,开始勤于政务,励精图治。

詹姆斯一世和首席大法官

这是四百多年前的事情了。1608年的某一天,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在宫中闲坐无聊,忽然想起,有一段时间没有到皇家法院去亲自审理几件案子了。何不去一趟,审一桩小民案件,解解闷儿,也顺便体察一下民情。

国王一行来到法院,遇到普通诉讼法院首席大法官柯克爵士。令国王颇感意外的是,他要审理案件的要求在柯克这儿碰上钉子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国家都在朕的统治之下,区区一桩案件,朕竟然无权御驾亲审,这是什么道理?”国王满脸不快,质问柯克大法官。

“陛下息怒,容臣禀告。陛下当然是国家的最高首脑,内政大事,外交方略,都由吾王总揽。但是,陛下要亲审案件这事,却是万万不可。”柯克显得很恭顺,但眼神中却透出一份坚定不屈。

“哈哈,国王不能审案,这倒是一桩新鲜事。我的大法官阁下,你别给朕来这套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花样。朕知道,吾国法律以理性为依归。你不让朕审案,显然是认为朕天生愚笨,不及你和你的同僚们有理性喽。”国王语中带刺儿。

柯克并不退让,一板一眼地回答道:“不错,上帝的确赋予陛下极其丰富的知识与无与伦比的天赋;但是,陛下对于英格兰王国的法律并不精通。法官要处理的案件动辄涉及臣民的生命、继承、动产或不动产,只有自然理性是不可能处理好的,更需要人工理性。法律是一门艺术,在一个人能够获得对它的认识之前,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

这次冲突是英国法律专业化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此后,英国的司法便成了职业法律家的垄断领域。不只是英国,在当今的西方各国,从事法律职业都要以正规的大学法律教育为前提。

“不忠诚”的代价

有一位才华横溢、拥有双博士学位的高才人,他先在牛津大学修完了法学课程,又在哈佛大学修完了工商管理课程。而且,他文笔很好,在多家报纸上发表过文章,不定期到一些大学里讲授写作知识,他的口才也很出众,他的演讲富有激情,能够把数千人的热情点燃。

这样的人才,在就业方面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可是,他确实在为找工作的事而发愁。

原来,他的名声不太好,几乎没有哪家企业愿意录用他。而他的名声之所以不太好,是因为缺乏对企业的忠诚。

1993年,他修完了全部博士课程,先是在一家IT公司担任市场总监,工作没有几个月,他向公司的竞争对手出售商业机密。他拿到卖商业机钱财以后,就跳槽到一家制药公司担任策划总监。工作两三个月,他听说另一家制药公司待遇比这家更好,便以自己掌握有更多的新药开发资料为诱饵,让那家公司聘用了他做更高的位置。新东家看重的是新药开发资料,而不是他这个不忠诚的双料博士,资料到手后,新东家辞退了他,并将他列入永不聘用人员名单中。

好在当时他的名声还没有臭名远播,找工作并不难,他很快进入了一家电器公司,新公司老板聘他做总裁。遗憾的是,这个双料博士更加不珍惜工作机会,他再一次出卖了自己的老板,还把公司的一批骨干人员带走。到那里去呢?自己当老板去了,开了一家电器公司。由于自己不善于经营,开了不到半年就关门倒闭了,他只好又去打工。

到头来他才发现:最受打击的还是自己。因为他被多家企业贴上了“不忠诚”的标签,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人,还被多个行业的老板列入永不聘用的人,几乎每家企业老板了解他情况以后都表示绝对不会聘用他。

态度决定一切

某公司要裁员了,王师傅和杨师傅,还有公司里其他一些员工被提前一个月通知离职。王师傅和杨师傅他们两人都在公司工作了近十年。

眼看一个月后离开相伴近十年的公司,王师傅和杨师傅心里特别难受。他俩下班回家后,一整夜没有睡着。王师傅一夜没睡着的原因,主要是思考今后怎样做好自己的工作,给同事留下好的印象。而杨师傅睡不着的原因,就是他想不明白自己辛辛苦苦为公司工作很长时间,现在被却被裁员了,他心里越想越生气。第二天杨师傅更是怨气十足,逢人就大说:“我们在公司工作了这么多年,平时兢兢业业,没有违反公司的规定,凭什么辞退我呢?”杨师傅还把怨气带到工作中来:“反正我在这儿只有一个月,干好干坏一个样,不如干坏一点,让公司付出代价。”结果,杨师傅的工作业绩越来越差。所不同的是,王师傅不像杨师傅那样破罐子破摔,上班越来越无组织无纪律,甚至故意浪费或损坏公司里的财物和设备,而是依然那么勤勤恳恳,对工作一丝不苟,每天坚守岗位。在最后的一个月里,工作成绩不仅没有下滑,反而还有所提高。

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杨师傅如期的离职了,而王师傅却被留下了。公司的动员大会上,总经理慷慨激昂地说,工厂不缺工人,但缺王师傅这样忠诚负责的员工,公司效益不好,容不下那么多的员工,但像王师傅那样的员工再多都能容得下。一个月后王师傅不但没有离开公司,还升职当了车间主任。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